APP下载

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6-01-29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6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价值

赵 春

(周口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河南 周口 466000)



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赵 春

(周口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河南 周口 466000)

【摘要】目的 探究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于我院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随机抽取36例正常者为参照组,观察组患者在胸痛发作后48 h内静脉采血2 mL,分离血清;参照组患者于早晨空腹采取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测定两种患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CK、CK-MB、HBDH、LDH、AST的检出敏感性较高,检测结果由于参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且临床检出率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关键词】心肌酶谱检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1]主要以心肌缺血、胸痛、心肌损伤、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肌坏死等为临床表现,同时常伴有发热、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升高、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发展迅速,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及时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是关键。临床上多通过心电图异常及临床症状等指标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且多数患者的心电图无特征性ST段改变,给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迫切需要选择一种有效且迅速检测手段。本文就我院2012 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应用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展开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排除:急性肾功能不全;外伤;恶性肿瘤;下肢静脉栓塞;急性感染;脑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肺栓塞;严重的肝肾疾病。随机抽选36例正常者为参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其中,年龄在23~82岁,平均年龄为(52.0±0.5)岁,51例男,21例女。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较大差异,有一定可比性。

1.2 方法:进行所有患者血液标本采集,参照组患者于早晨空腹静脉采血2 mL,分离血清;观察组患者均于胸痛发作后48 h进行静脉采血,采集量为2 mL,分离血清。均采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有限公司)进行酶法测定分析心肌酶谱指标,使用原装进口试剂。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测定指标情况,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并分析观察组患者CK、CK-MB、HBDH、LDH、AST的检出敏感性。正常参考值范围[2]:CK为25~170 U/L;CK-MB为2~25 U/L;HBDH为72~182 U/L;LDH为89~221 U/L;AST为9~48 U/L。

1.4 统计学方法:通过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3]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与参照组心肌酶谱指标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的CK、CKMB、HBDH、LDH、AST水平分别为(175.3±22.1)U/L、(75.0 ±10.7)U/L、(145.6±45.7)U/L、(260.2±24.6)U/L、(58.1± 13.1)U/L;参照组患者CK、CK-MB、HBDH、LDH、AST水平分别为(72.0±11.0)U/L、(14.1±7.2)U/L、(120.1±22.3)U/L、(128.1±21.2)U/L、(25.1±5.6)U/L。观察组明显比参照组高,两组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观察组CK、CK-MB、HBDH、LDH、AST的检出敏感性:观察组患者中,1例CK升高不显著,2例CK-MB升高不显著,5例HBDH升高不显著,3例LDH升高不显著,2例AST升高不显著,其检出敏感性分别为97.22%、94.44%、86.11%、91.67%、94.44%。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当前,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仍未完善,多以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结果等为判断指标。而这些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存在一定的不足。另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大概有75%的患者没有早期临床症状,且存在部分患者在发病期间无任何相关性症状出现,因此不利于患者的及时治疗。由此可见,选择新的诊断指标与及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会增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导致心肌内的细胞酶进入血液。而内细胞酶升高幅度与心肌受损程度相关,加上各种酶的生理特性、在血清内持续时间及酶入血时间和速度等的不同,这些差异性可以作为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依据。心肌酶主要是指心肌细胞内的酶类物质,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对心肌细胞代谢起到催化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心肌细胞电活动。当心肌细胞出现坏死、皲裂,酶类物质将会释放进入血液中,进而提高各项指标水平,因而可以将心肌酶指标升高程度作为心肌细胞受损程度的间接衡量标准。

CK主要分布在心肌和骨骼当中,是临床上较为重要的诊断酶。据相关文献显示[4],应用心肌酶谱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后进行测定,CK含量会急剧增长,并在24 h内达到峰值。CK-MB具有升高快的特点,当患者发生梗死后3 h后,其血清浓度迅速升高,但当过了36~48 h后,将会降至正常水平,因此适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HBDH 是分布在肾脏、白细胞、心肌红细胞等的酶,其活性升高也是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之一。AST主要分布在组织细胞当中,其中,在心肌细胞中的含量最多,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AST水平明显升高。LDH普遍存在组织细胞的胞质内,早期血清活性呈升高状态。AST与LDH的敏感性比CK、CK-MB低,但对于就诊较晚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如果LDH在治疗过程中再次升高或恢复迟缓则预示者心肌出现再梗死或梗死范围扩大[5]。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心肌酶指标检测结果均优于参照组,且各项指标检出敏感性较高。

综上所述,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羟丁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的检出敏感性高,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尤茂海.心肌酶谱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8):328-329.

[2] 傅蕾蕾.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9):1028-1029.

[3] 张伶辉.传统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13,19(9):108-109.

[4] 张菁.心肌酶四项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3):44-45.

[5] 孙勇,李言飞.心肌酶谱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4):13-14.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6-0106-02

猜你喜欢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