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应用分析
2016-01-28毛海英
毛海英
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应用分析
毛海英
【摘要】目的 观察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45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扫描心电门控的技术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验,同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冠状动脉钙化斑块1 mm组检验出的数据以及小钙化斑块在当中的数目为依据,得出3 mm组检验出的钙化斑块的数目最多,有30个,其中小钙化斑块的数目为19个,说明3 mm组检验出的钙化斑块以及小钙化斑块的敏感性比较低。结论 经过验证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诊断时,1 mm层厚的钙化检验比3 mm层厚的钙化检验更有优势,尤其是对于小钙化斑块的检验,在临床上更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放射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临床诊断
作者单位:130021长春,吉林省人民医院
Application of CT Angiography in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AO Haiying, Jili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Changchun 13002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ethods 4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ere chosen in our hospital,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score test using radiation CT angiography scan ECG gated technique, 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Calcified plaque in the coronary arteries 1mm group test data and small calcified plaque in the number as the ba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ximum number of calcified plaque in 3 mm group test with 30, which the number of small calcified plaque for 19, that in 3 mm group test of calcified plaque and small calcified plaque sensitivity is relatively low. Conclusion After verification by radiation CT angiography for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1 mm thick layer of calcification test than 3 mm thick layer of calcified test has more advantages, especially for the small calcified plaque test and in clinical practice has 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CT angiography, Coronary artery, Calcified plaque, Clinical diagnosis
一般来说,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近二十年来,冠状动脉影像学非创伤性、清晰图像、高分辨率以及可辅助性等特点在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定量分析可以知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程度,以便对其未来可能产生的冠心病风险进行预防。尤其是放射CT血管造影扫描速度快、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该类疾病的临床实验中,采用心电门控技术对临床中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定量分析,得出较为理想的临床结果[1]。本文选取我院45例疑似患有该类疾病的患者,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扫描心电门控的技术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验,同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研究对象45例,均为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疑似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32~83岁,平均年龄为(57.5±1.4)岁,患者心率44~93次/min,平均心率为(65.5±3)次/min。
1.2 检测方法
采用64层CT血管造影扫描机,在图像工作站配有可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进行分析的软件。每位患者在屏气之后进行扫描,其扫描范围自患者气管隆突水平到心脏隔下的位置,在扫描过程中记录每位患者的心电信号。扫描机的电流为1 331 As,扫描机的电压为120 Kv,矩阵为512×512。
1.3 疗效评定标准
通常所说的冠状动脉钙化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邻像素的CT值在130 Hu的时候,可以确定每层图像软件中具有钙化灶,当CT值大于或者等于130 Hu的部分会自动转变呈粉色,如果在心脏周围出现噪声或者是由伪像所导致的条状粉色灶时,为了区分是因为噪声引起还是因为伪像引起的原因,可以适当的调整窗宽窗位的位置,同时与原来的图像进行比较,并由两名以上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意见的交流,确定一致意见。对于每一位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两种方法的重建工作,分别为:1 mm组:层之间间隔1 mm,层厚1 mm;3 mm组:层之间间隔3 mm,层厚3 mm。
1.4 钙化斑块检验方法
所谓的冠状动脉钙化就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邻像素的CT数值在130 Hu阈值时可以确定每层图像均存在钙化的钙化层,或超过相邻阈值的部分自动的转变为一种粉色反应。如果存在一定程度的伪影,其导致的条状粉色钙化点或者是点状病灶,当噪声在心脏区域内出现时对噪声或伪影同钙化斑块展开的准确区分。通过上述操作对每个测试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重建,分别定义临界厚度为l mm和3 mm组别[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冠状动脉钙化斑块1 mm组检验出的数据以及小钙化斑块在当中的数目为依据,3 mm组检验出的钙化斑块以及小钙化斑块的敏感性比较低,两种方法的具体钙化斑块的结果如表1 ,两组比较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3 讨论
一直以来,心电图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常常被认为
是具有最大优势的检测方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40岁以下的患者中预测出的冠心病的敏感性大约为50%,具有100%的特异性。这说明,如果钙化出现在冠状动脉中,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的现象;而对于年龄组合在60岁以上的冠状动脉患者,没有典型的胸痛年龄较高的阴性预测值,所以冠状动脉硬化可以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最有价值的指标。根据临床上对钙化斑块数目、面积的计算,当CT值在100 Hu时被认定为钙化,而钙化的面积是总钙化积分乘以峰值积分[3]。
表1 两组重建方法的钙化斑块数目以及敏感性比较
研究中两组的层间隔与层厚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临床检测结果中的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4],因为放射CT血管造影一般以连续容积扫描为主要扫描方式,经过不同重叠方式以及多种层厚的重建之后再进行处理同时也降低了部分容积效应,减少了小钙化斑块的漏诊率,而重叠的程度越大、间隔越窄,得到的诊断效果越好,但是过多的重叠也会造成处理速度慢,所以要根据临床上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判断[5]。
总之,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临床诊断,能够准确的检测出1 mm的层厚相比较于3 mm的层厚在检测钙化斑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于小钙化斑块的检测,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勇. 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4092.
[2]温书泉,李柏振,卢洪波. 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J]. 临床医学工程,2010,17(2):71-72.
[3]马恩森,王武,马国林,等. 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形态学评价及量化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12,92(3):175-178.
[4]陈琦. 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4(5):608-609.
[5]覃杰,刘凌云,孟晓春,等. 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3):3079-3083.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17.030
【文章编号】1674-9308(2015)17-0041-02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