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区域人力资本结构及竞争力研究
2016-01-28何红光
何红光,宋 林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系,浙江 杭州 311300)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区域人力资本结构及竞争力研究
何红光1,2,宋林1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2.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系,浙江杭州311300)
摘要: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是实现产业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本文以全国31个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各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和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显示,劳动型人力资本呈下降趋势,严重抑制人力资本增长;技能型人力资本快速增长,有效促进人力资本增长;创新型人力资本飞速增长,对促进人力资本增长发挥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本;偏离-份额法;人力资本结构;人力资本竞争力
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逐渐下滑,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提高,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如何挖掘巨大的人力资本红利,调整人力资本结构,塑造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各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1]。改革开放后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虽然有较快增长,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区面临激烈的人力资本竞争,因此,如何快速提升中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各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收集了中国2004—2013年各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有关数据,对中国31个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行了计算,采用偏离-份额法,实证分析了各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和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1研究方法
1.1偏离-份额法
偏离-份额法(SSM)是1942年由DANIEL和CREAMER[2]提出,后由E·S·邓恩和埃德家·胡佛在应用中作了进一步发展[3]。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被广泛用于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和区域经济差距的数学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更大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它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参照区域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与三个因素有关:地区份额因素N、经济结构偏离因素P与区位竞争力偏离因素D,以此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并对其经济结构的优劣、竞争力的强弱及相对竞争优势等进行评价,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结构调整的原则。
1.2模型构建
本文将偏离-份额法用于分析人力资本结构变化和区域人力资本增长,建立了以下偏离-份额分析的模型:
假设Hi(T)表示T时期全国人力资本i类人力资本的总值,则
式中,hi0、hit、Hi0、Hit分别代表研究区和参照区(全国)人力资本在基期和末期的人力资本总量规模,R=(Ht-H0)/H0为参照区在(0,t)时间段所有人力资本的总增长率,Ri=(Hit-Hi0)/Hi0和ri=(hit-hi0)/hi0分比为参照区和研究区第i类人力资本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为研究区第i类人力资本的增加额,N、P、D分别为地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此外,人力资本结构偏离分量(Pi)与竞争力偏离分量(Di)相加可得到某地区的总偏离分量,表示该地区人力资本的总偏离程度,地区总增长呈现优势时总偏离分量为正值,反之为负。
1.3人力资本估算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应用的广泛和深入,关于人力资本的测量和估算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许多学者就人力资本统计估算问题开展专门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估算方法,主要有成本法、收入法、教育成果法、剩余法和人力资本指数法等[4]。由于教育成果法直观简单,数据容易取得,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这类方法运用得最为广泛,因此本文采用了教育成果法中的受教育年数总和,依据各类人口的人数L与平均受教育年数N,计算全体人口的人力资本总量H=ΣLiNi,用H表示报告期某地区的人力资本[5]。本文将人力资本分为三类,即劳动型人力资本(主要包括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计算)、技能型人力资本(主要包括高中文化程度人口计算)和创新型人力资本(主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计算),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受教育年数分别取6、9、12、16年,对各地区人力资本的估算公式为:Hj=Hj1+Hj2+Hj3,其中,Hj为j地区人力资本,Hj1、Hj2、Hj3分别为j地区劳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力资本总量。
2实证分析
2.1变量选取与处理
本文从《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收集了2004—2013年中全国31个地区受教育程度人口数据,并计算出各地区劳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力资本总量数据。其中,由于2010年的数据是人口普查的抽样方法与往年不一致,因此,2010年的数据是2009年和2011年数据的平均数。运用偏离-份额法分别以2004年、2007年、2010年为基期,2007年、2010年、2013年为报告期,编制了3个时期的偏离-份额表(见表1),并对比分析这3个时期的人力资本结构及其竞争力的现状和趋势。
2.2结果分析
从表1可知,全国人力资本总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态势,在第一时期有较大减少,在第二、三时期略有增长,但增幅不大,同时,各地区的人力资本地区份额分量(N)直接受全国人力资本总量的变化率的影响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同的影响作用,但各地区人力资本的结构分量(P)与竞争力分量(D)的增长却不尽相同,具体归类如下。
表1 三时期各地区人力资本的偏离-份额分析表
(1)人力资本结构与竞争力因素双重驱动型。在第一时期的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浙江、陕西、宁夏、新疆等地,第二时期的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宁夏、新疆等地,第三时期的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浙江、青海、宁夏等地,这些地区在不同时期均具有人力资本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两类因素均比较优越,均为正值,说明这些地区人力资本增长主要得益于人力资本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但也发现在第一时期的内蒙古、辽宁、陕西等地区的双重驱动并没有抵消人力资本地区份额因素抑制所带来的负影响,整体表现出人力资本的负增长,说明这些地区人力资本增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人力资本结构因素驱动型。在第一时期的吉林、甘肃等地,第二时期的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江西、湖北、陕西、青海等地,第三时期的内蒙古、吉林、上海、福建、湖北、广东、陕西、新疆等地,这些地区在不同时期具有人力资本结构因素的比较优势,对人力资本增长的驱动作用较明显,表现为人力资本结构分量为正,但在竞争力分量方面则处于较大劣势,表现为竞争力分量为负;但从各期人力资本结构驱动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地区人力资本增长优势并没有显现,更多地表现出竞争力分量的抑制导致各地区的人力资本增长劣势,其中,第二时期的内蒙古、青海,第三时期的上海等地表现人力资本增长优势,说明这些地区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对人力资本增长效应驱动明显。
(3)人力资本竞争力因素驱动型。在第一时期的山西、黑龙江、江苏、福建、江西、山东、广东、云南、西藏、青海等地,第二时期的河北、安徽、福建、广东、重庆、四川、云南、西藏、甘肃等地,第三时期的河北、山西、安徽、江西、山东、湖南、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地,这些地区在不同时期具有人力资本竞争力分量的比较优势,对人力资本增长的驱动作用较明显,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力分量为正,但在结构分量方面则处于较大劣势,表现为结构分量为负;但从各期人力资本竞争力分量驱动的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地区表现出受竞争力分量驱动了各地区的人力资本增长,呈现出人力资本增长优势,其中仅第一时期的黑龙江、第二时期的河北、四川、陕西和第三时期的山西、安徽、湖南、四川、贵州、甘肃等地表现人力资本增长劣势,说明这些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全国,亟需对其人力资本结构进行调整。
(4)人力资本结构与竞争力因素双重抑制型。在第一时期的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第二时期的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西、海南、贵州等地,第三时期的黑龙江、河南、广西、西藏等地,这些地区在不同时期具有人力资本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均处于较大劣势,表现均为负,严重制约了各地区的人力资本增长优势;同时,受地区份额分量的影响,这些地区分别呈现出人力资本的负增长,其中,仅第二时期的海南和第三时期的黑龙江受地区份额分量的影响表现出人力资本的正增长。
(5)地区总增长优势分析。在第一时期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上海、山西、福建、天津、新疆、江西、青海、辽宁、宁夏、陕西、云南、西藏、内蒙古等地,第二时期的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天津、福建、云南、重庆、新疆、安徽、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第三时期的北京、浙江、天津、上海、江西、辽宁、江苏、云南、山东、海南、重庆、宁夏、河北、青海等地,这些地区在不同时期均表现出明显的地区总增长优势;但从人力资本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对总增长优势的贡献来看,绝大部分地区均是结构分量贡献小于竞争力分量贡献,仅有第一时期的内蒙古、辽宁、陕西,第二时期的北京、内蒙古、上海、青海和第三时期的北京、辽宁、上海、江苏、青海等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分量贡献要大于竞争分量贡献。可见,人力资本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为了更进一步分析31地区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动对人力资本增长的情况,这里对三类人力资本分别进行偏离-份额分析。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在三时期的三类人力资本的地区份额分量均呈现出相同的变化态势,在第一时期,各地的三类人力资本均抑制了地区人力资本增长,表现为各自的地区份额分量均为负,而在第二、三时期内,各地的三类人力资本均促进了地区人力资本增长,表现为各自地区份额分量为正;但在这三时期的三类人力资本的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对各地区人力资本增长的表现却各不相同,因此,本文分别对三类人力资本的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与地区人力资本增长的关系(见表2-表4)进一步深入探索。
(1)劳动型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增长关系分析。从表2分析发现,各地区的结构分量在三时期均为负,使全国劳动型人力资本结构分量总和分别为-80208、-371242、-514578,而且各地区的结构分量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劳动型人力资本的结构分量劣势明显,劳动型人力资本明显低于全国,严重抑制了人力资本的增长;从竞争分量的变化来看,各地区人力资本的竞争分量变化不尽相同,第一时期的广东、山东、浙江、河北等17个地区,第二时期的上海、浙江、云南等17个地区,第三时期的广东、福建、上海等15个地区的竞争分量为正,说明这些地区劳动型人力资本增长具有一定的地区优势,这种优势促进了其整体人力资本的增加;而其他地区的劳动型人力资本竞争分量呈现出劣势,抑制了其整体人力资本的增长;从其偏离度的变化来看,第一时期的广东、山东、浙江等15个地区,第二时期的上海、北京、天津、宁夏等4个地区,第三时期的上海、天津等2个地区的总偏离量为正,这些地区劳动型人力资本总增长优势明显,但从整体上来看,劳动型人力资本总增长劣势的地区越来越多,特别是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型人力资本严重制约了地区人力资本的增长。
从整体看劳动型人力资本三时期的变化,虽然劳动型人力资本地区份额分量从下降劣势变成上升的优势,但结构分量明显处于劣势和竞争分量优势不明显,使各地区劳动型人力资本总量逐期呈现出下降趋势,全国劳动型人力资本对全国人力资本增量的贡献度在三时期分别为95.32%、-165.65%、-329.22%,这种负增长说明各地区劳动型人力资本的增长受限,劳动型人力资本的结构劣势严重抑制了整个人力资本的增长。
表2 劳动型人力资本偏离-份额分析
(2)技能型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增长关系分析。从表3分析发现,各地区的结构分量在2004—2007年的负转变成后两时期的正,使全国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结构分量在三时期的值分别为-37961、67270、144175,各地区的结构分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说明中国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结构分量优势明显改善,技能型人力资本快速发展很好地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增长;从竞争分量的变化来看,各地区人力资本的竞争分量变化不尽相同,第一时期的北京、天津、山西、辽宁等12个地区,第二时期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13个地区,第三时期的河北、黑龙江、江苏、浙江等15个地区的竞争分量为正,说明这些地区技能型人力资本增长具有一定的地区优势,这种优势促进了其整体人力资本的增加;而其他地区的技能型人力资本竞争分量呈现出劣势,抑制了其整体人力资本的增长,其中,上海在三时期内均表现出竞争力为负,说明上海技能型人力资本竞争优势不明显,人力资本亟待转型;从其偏离度的变化来看,第一时期的北京、天津、山西、辽宁等9个地区,第二时期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19个地区,第三时期的河北、黑龙江、江苏、浙江等19个地区的总偏离量为正,说明技能型人力资本总增长呈现出优势的地区越来越多,特别是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技能型人力资本对地区人力资本的增长作用明显。
表3 技能型人力资本偏离-份额分析
续表3
从整体看技能型人力资本三时期的变化,技能型人力资本对全国人力资本增量的贡献度在三时期分别为32.81%、61.91%、130.42%,各地区技能型人力资本总量逐期呈现出上升态势。因此,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快速增长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本增长。
(3)创新型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增长关系分析。从表4分析发现,各地区的结构分量在三时期内均为正,使全国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结构分量在三时期分别为118166、303950、370413,各地区的创新型人力资本结构分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说明中国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结构分量优势突出,特别是在第一时期的内蒙古、吉林、山东等8个地区,第二时期的北京、山西、辽宁等15个地区,第三时期的上海、河南、湖北等10个地区的结构分量优势远大于其竞争力分量的劣势,使这些地区保持了较好的人力资本增长优势;从竞争分量的变化来看,各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竞争分量变化不尽相同,第一时期的内蒙古、吉林、河北、安徽等16个地区,第二时期的北京、山西、江西等16个地区,第三时期的上海、河南、内蒙古等14个地区的竞争分量为负,说明这些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增长具有一定的地区劣势,这种劣势抑制了其整体人力资本的增加;而其他地区的创新型人力资本竞争分量呈现出优势,促进了其整体人力资本的增长;从其偏离度的变化来看,绝大多数地区均表现出创新型人力资本增长的地区优势,仅有在第一时期的河北、安徽等8个地区,第二时期的江西,第三时期的内蒙古、福建、广东等4个地区的总偏离量为负,说明这几个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总增长的地区劣势明显,主要受地区竞争力分量劣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说明这些地区需要在提高创新型人力资本区域竞争力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
从整体看创新型人力资本三时期的变化,创新型人力资本对全国人力资本增量的贡献度在三时期分别为28.13%、203.75%、298.80%,各地区创新型人力资本总量逐期呈现出非常强劲上升态势。因此,创新型人力资本的飞速增长在促进人力资本增长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表4 创新型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增长的偏离-份额表
3结论与相关建议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分析了中国31个地区2004—2013年人力资本增长与人力资本结构演变的关系发现:劳动型人力资本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且严重抑制人力资本增长;技能型人力资本快速增长,有效促进人力资本增长;创新型人力资本飞速增长,对促进人力资本增长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研究结论对进行人力资本结构调整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目前处在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应遵循“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为主线,以提升人力资本竞争力为主导,推动人力资本健康持续发展”的思路,转型发展劳动型人力资本,优化发展技能型人力资本,重点加快发展创新型人力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转变。因此,得出以下建议:
第一,根据地区三类人力资本的贡献度,增加各级各类教育水平人力资本的投资,优化配置三类人力资本。对劳动型人力资本贡献较差的地区,应加大九年义务教育的投资,优化人力资本的初始存量水平;对技能型人力资本贡献较差的地区,应加大高中或中专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劳动型人力资本的转型发展;对创新型人力资本贡献较差的地区,应该进一步增加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要构建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逐步完善三类人力资本相互转化的路径与政策。
第二,根据地区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三类人力资本,形成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的良性互动。对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地区,应加大劳动型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对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地区,增加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加快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对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应增加创新型人力资本竞争力的投资,加速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任远.变人口红利为人力资本红利[N].东方早报,2013-01-29(14).
[2]CreamerD.Shif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M].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
[3]王健.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结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20):131-135.
[4]钱雪亚.人力资本水平统计估算[J].统计研究,2012,29(8):74-82.
[5]岳书敬、刘朝明.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6,(4):90-96.
(责任编辑刘传忠)
Research on Regional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He Hongguang1,2Song Lin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
2.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iang A&F University,Hangzhou 311300,China)
Abstract:The adjustment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is the key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y.In this paper,based on China’s 31 regio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hift-Share method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se regions.Moreover,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related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propose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rend of labor human capital declines and inhibits the growth of human capital,the number of skilled human capital increases and promotes the growth of human capital,as well as innovation human capital rapidly raises and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supporting the human capital growth.
Key words:Human capital;Shift-Share method;Human capital structure;Human capital 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何红光(1978-),男,湖北通城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
收稿日期:2015-04-1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提升问题的理论与政策研究”(10BJL023),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访问学者专业发展项目基金“人力资本及其配置与技术创新”(FX2013078),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金“基于‘三维资本’的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g201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