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辨治积聚经验*

2016-01-28郭淑云

中医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乌药香附国医

于 鲲,郭淑云

(1.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科,河南 郑州 450002;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研究室,河南 郑州 450000)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辨治积聚经验*

于鲲1,郭淑云2

(1.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科,河南 郑州 450002;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研究室,河南 郑州 450000)

李振华教授1990 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2009年4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医药专家。李老认为:积聚以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为基本病机,聚证病在气分,积证病在血分,治疗应注意攻补之间的关系。列举病案2则,1则病机为脾虚肝郁、气血瘀阻,治宜疏肝健脾、理气活血;1则病机为肝郁气滞,治以攻邪为主,重在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李振华;中医师;积聚/中医药疗法;逍遥散加减/治疗应用;五磨饮子加减/治疗应用;经验

李振华教授1990 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2009年4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医药专家。李老从医6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擅长治疗脾胃病、肝病及内科疑难杂症,对于积聚的辨证治疗有独到的认识。笔者曾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李老辨治积聚经验介绍如下。

1 积聚的中医学认识

积聚是以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为基本病机,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积证多为血瘀,固定不移,胀痛或刺痛;聚证多为气聚,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细地论述,认为该病通常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曰:“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聚证病在气分,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治则,重在调气;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重在活血。

2 临证辨治经验

李老认为:积证的辨治可分3个层次。①积证初期:病邪初起,正气尚强。对初期的治疗,应在正气不虚的情况下着重于攻,采用理气活血、通络消积之药,急速治疗;但切不可攻伐无度,而应适可而止,待积消后,选用六君子之类,以善其后。②积证中期:气结血瘀,正气渐虚。对于中期的治疗,活血化瘀虽当首用,而扶正健脾亦当重视;否则,徒以大剂猛剂专攻其积,则益损正气,使积反愈甚,以致转向末期,而终属难治。同时,积至中期,非一朝一夕所致,故在运用攻邪破积药时,切应注意法度,攻、补贵在适宜,不可急于求成,单重于攻,反致伤正则欲速而不达。③积证末期:邪盛正衰,脾气虚损,精血亏耗,病势日趋严重。在治疗时,不仅要看到邪实,更须着眼于正虚。诚然,有形之积,非攻不去,但妄行攻代,则正气愈虚,血瘀更甚,又复加重其积。因此,本证首当补虚扶正,配以祛邪消积,取“强主可助逐寇”之意。另外,对于末期患者,尤当注意饮食,若饮食量少,则首当调理脾胃,选用适当的药物开胃进食,使中气振、气血生化有源,正气强盛,则有助于攻邪,正如《医学心悟·积聚》所言“必先补其虚,理其脾,增其饮食,然后用药攻其积,斯为善治”。

聚证多由情志因素,伤及于肝,使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气结不行或气结逆乱所致。气结不行多因肝气郁结,疏泄不利,使气机郁滞,以致成聚;气机逆乱多由肝气横逆,气行逆乱,滞而成聚。二者病机不同,存在着相应的太过、不及之异。①肝气郁滞,当疏之、散之,使肝气疏畅条达,而气行则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达之。”《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治疗当予辛散之品,如柴胡、薄荷、香附、青皮、郁金之类,以疏解肝郁。②肝气横逆,则应缓之、和之,使肝气和畅,气平则已。《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又曰:“……用辛补之,酸泻之。”治疗除用调气药物外,还应选酸、甘之味,如白芍、当归、甘草之类,以缓肝之急、柔肝之体,使其疏泄不致过极。此在临证之时尤须注意。

3 病案举例

例1患者,男,38岁,1991年5月4日初诊。主诉:两胁胀痛10 a,左胁下积块伴隐痛2 a。患者10 a前因饮酒过量出现两胁胀痛、胸脘痞满、纳差,于某医院就诊,经B超及肝功能检查确诊为慢性肝炎,给予葡醛内酯片、云芝肝泰颗粒、肌苷注射液等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出院,但以后每因情志不遂或饮酒过量便病情加重;2 a前左胁下按之有积块,伴隐痛。1个月前于某医院行B超检查示:肝右叶缩小,肝表面不光滑,有结节状改变,脾厚65 mm,脾静脉内径11 mm,门静脉内径15 mm。现症:左胁下按之有积块,腹胀纳差,嗳气,身倦乏力,齿衄,大便溏薄、2~3次/d,面色晦暗,形体消瘦,舌质暗淡、体胖大、边见齿痕,苔白、稍腻,脉弦细。西医诊断:肝硬化。中医诊断:积证,辨证为脾虚肝郁、气血瘀阻。治宜健脾疏肝,理气活瘀。方予逍遥散加减,处方:当归10 g,炒白芍15 g,白术10 g,茯苓15 g,柴胡5 g,香附10 g,砂仁8 g,郁金10 g,青皮10 g,乌药10 g,穿山甲10 g,鳖甲20 g,薏苡仁30 g,泽泻10 g,焦三仙各12 g,甘草3 g。12剂。每日1剂,水煎服。5月18日二诊:精神转佳,腹胀、纳差、嗳气减轻,乏力,偶有齿衄,舌质淡暗,体胖大,苔薄白,脉弦。上方去青皮,加延胡索10 g、土鳖虫10 g、牡蛎15 g,继服12剂。5月29日三诊:纳食增加,腹胀,嗳气大减,齿衄消失,周身较前有力。守方续服。此后又宗上方加减调治2个月,患者诸症消失,复查B超提示脾厚43 mm。守方加减继服,以善后调治。

按本例患者素有慢性肝炎,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脉络受阻,结而成块,故胁下按之有积块;肝郁侮脾,脾气虚弱,故见腹胀、纳差、便溏。四诊合参,辨为脾虚肝郁、气血瘀阻之证。治宜健脾疏肝、理气活瘀,方予逍遥散加减。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柴胡、香附、青皮、乌药疏肝理气解郁;砂仁理中和胃;穿山甲、鳖甲活血祛瘀,软坚散结;薏苡仁、泽泻健脾利湿;焦三仙消食和胃。二诊气滞症状稍解,血瘀症状仍存,故去青皮,加延胡索、土鳖虫、牡蛎,以加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力。诸药合用,则肝郁得疏,气血畅行,瘀散积消。

例2患者,女,30岁,1992年3月15日初诊。主诉:脐两侧时痛、时有硬块1 a。患者1 a前出现脐两侧疼痛,时有硬块,遂到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无异常,即按炎症对症治疗,效不佳。现症:脐两侧有硬块,可游走聚散,时或疼痛,腹胀不舒,矢气后痛胀减轻,情志不舒则加重,食欲下降,饮食减少,体倦乏力,偶有头晕、心悸,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滑。西医诊断:肠功能紊乱。中医诊断:聚证,辨证为肝郁气滞。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予五磨饮子加减,处方:乌药10 g,沉香6 g,槟榔10 g,枳实10 g,木香6 g,柴胡6 g,白芍15 g,川芎10 g,延胡索10 g,砂仁8 g,香附10 g,甘草3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1992年3月22日二诊:脐两侧疼痛有所减轻,仍时觉腹中硬块,食欲稍增,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上方去木香、香附,加良姜10 g、吴茱萸5 g、焦三仙各12 g,继服7剂。1992年3月29日三诊:脐两侧疼痛明显转轻,食后腹中不再胀满,腹中硬块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方予香砂和中汤加减,处方: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0 g,枳实10 g,香附10 g,砂仁8 g,乌药10 g,木香6 g,柴胡6 g,良姜10 g,延胡索10 g,炒卜子10 g,焦三仙各12 g,甘草3 g。再服7剂。1992年4月5日四诊:脐两侧未再疼痛,胃脘不适已无,食欲恢复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方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0 g,香附10 g,砂仁8 g,乌药10 g,厚朴10 g,高良姜10 g,延胡索10 g,焦三仙各12 g,甘草3 g。继服15剂。停药1个月随访,患者病情未复发。

按《证治汇补·腹痛》曰:“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本例患者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气结成形,腹中气聚,故见脐腹疼痛,时有硬块;气聚则痛,气散痛止;肝胃失和,则见胃脘痞塞不舒;因气滞所致,故矢气痛胀减轻,而情志不舒则痛胀加重。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所谓“木郁达之”。方中柴胡、乌药行气疏肝;槟榔、香附、枳实、川芎、延胡索、沉香行气活血止痛;木香、砂仁理气和胃;白芍柔肝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肝胃共调,气血和利,则疼痛自除。二诊时症状稍减,故加焦三仙、良姜、吴茱萸以消食和胃、散寒止痛,余药稍事加减。三诊、四诊时舌、脉、诸症均明显好转,脉见沉缓,故调方加强培土制木之力,以巩固疗效。

(编辑颜冬)

2016-03-07;修回日期:2016-04-05

1001-6910(2016)07-0025-03

R256.49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7.12

郭淑云,教授,主任医师,guo6337150@163.com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李振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2004BA721A01271)

·名师高徒·

猜你喜欢

乌药香附国医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缩泉丸中益智、乌药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不同产地乌药质量的评价
治胃寒痛
治胃寒痛
盐酸去甲乌药碱负荷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不同产地乌药质量研究
对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含香附制剂质量控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