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分析
2016-08-12徐正玉陈岩岩
徐正玉,陈岩岩
(1.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2.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5)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分析
徐正玉1,陈岩岩2
(1.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2.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5)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方法:将32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内镜检查分类,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中医证型内镜下分类以萎缩性胃炎最为多见,其次为隆起糜烂性、红斑渗出性及反流性胃炎;其中在隆起糜烂性、红斑渗出性及反流性胃炎中均以肝胃不和最多,分别占33.77%、34.62%、42.55%;在出血性胃炎中以胃络瘀血最多,占35.29%;在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虚气滞证型上,均以萎缩性胃炎的比例最高,分别占40.00%、48.48%、41.86%。结论: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内镜下分类之间密切相关,对于无法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可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对其可能的内镜表现进行相应的推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内镜分类;相关性分析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由各种病因引发胃黏膜发生的慢性、炎性病变,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最高。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渐成熟,通过内镜直接对胃黏膜的情况进行观察,有利于CG的临床诊断和治疗[1]。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高龄患者存在耐受性较差现象,无法完成内镜检查。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基于这一理论, 2015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对320例CG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内镜下分类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现将研究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消化内科收治的CG患者320例,男168例,女152例;年龄23~73岁,平均(42.52±8.51)岁;病程0.2~12 a,平均(4.95±3.68) a。
2 试验病例标准
2.1纳入病例标准
①具有对应的临床症状,符合CG的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本次研究的中医辨证诊断标准;③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年龄20~75岁。
2.2排除病例标准
①哺乳及妊娠期妇女;②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③存在急性或严重感染疾病患者;④过 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易产生过敏反应者;⑤合并心血管或造血系统疾病,及严重精神疾病者;⑥不接受或不配合本次研究者。
3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参考文献[2]制订,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脾虚气滞、胃络瘀血6种类型。①脾胃虚弱: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饥饿时加重,进食后相应缓解,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苔白且有齿痕,脉沉细。②肝胃不和:胃院胀痛,痛窜两肋,易因情志而发病,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白厚,嗳气频,嘈杂泛酸,脉弦。③胃阴不足:胃脘部灼热疼痛,多口干舌燥,大便呈干燥状,脉弦或细,舌红有裂纹或少津。④脾胃湿热:胃脘部灼热胀痛,口臭、口苦、尿黄,腹脘部痞闷,舌质发红、边尖呈深红,舌苔黄厚,脉紧、滑。⑤脾虚气滞:胃脘部胀满或胀痛,胃部有沉着感,食后易腹胀,舌体胖、苔薄白、质淡红,脉沉细或沉缓。⑥胃络瘀血:胃脘疼痛,疼痛日久不愈,大便发黑或潜血阳性,舌质呈暗紫或暗红,脉弦涩。
4 内镜分类
参照悉尼系统胃炎分类法[3]分为7种。①平坦糜烂性胃炎:胃窦部或全胃分布的平坦糜烂,病变部位易被渗出物覆盖,糜烂灶沿红斑和黏膜的皱襞呈线状分布。②红斑渗出性胃炎:片状的红斑,黏膜无光泽,存在点状渗出,黏膜有轻度的脆性。③萎缩性胃炎:胃发生轻度扩张的血管纹,黏膜皱襞消失,肠化病灶可见,多为灰色小灶。④隆起糜烂性胃炎:呈隆起糜烂,隆起表面的中央黏膜发生缺损。⑤反流性胃炎:主要表现为红斑,胃腔内存在反流胆汁,黏膜皱襞水肿,特别是接近幽门口的黏膜皱襞,甚至会出现息肉样。⑥出血性胃炎:流进胃腔的显性出血和点状瘀斑。⑦皱襞增生性胃炎:胃黏膜的增粗,难以展平的黏膜皱襞。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多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检验。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6 结 果
各中医证型内镜下分类以萎缩性胃炎最为多见,其次为隆起糜烂性、红斑渗出性及反流性胃炎;其中在隆起糜烂性、红斑渗出性及反流性胃炎中均以肝胃不和最多,分别占33.77%、34.62%、42.55%;在出血性胃炎中以胃络瘀血最多,占35.29%;在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虚气滞证型上,均以萎缩性胃炎的比例最高,分别占40.00%、48.48%、41.86%。见表1。
表1 中医证型与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
注:经Fisher的精确检验,χ2=70.864,P<0.01,表示内镜下分类与中医证型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脾虚气滞证均以萎缩性胃炎比例最高,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湿热证均以隆起糜烂性胃炎比例最高,胃络瘀血证以出血性胃炎比例最高。
7 讨 论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发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多数患者易出现腹部撑胀不适、恶心、呕吐、嘈杂、泛酸、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大便潜血阳性、黑便、呕血、贫血、舌炎等症状[4]。有关研究[5]显示: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4种情况。①胃黏膜的化学损伤: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抗菌素类药物,长期吸烟、酗酒对胃黏膜的正常组织结构造成破坏。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通过产氨、分泌空泡毒素A等物质造成细胞的损害,进一步引发炎症的发生。③自身免疫:部分患者身体存在抗体破坏壁细胞,引发炎症。④十二指肠的反流:胃排空障碍、部分肝胆疾病致使十二指肠发生反流,反流的胆汁、胰液对胃黏膜造成损害。
中西医结合共同探讨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是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方向。中医学认为:CG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脾胃虚弱,致使脾虚肝郁,血瘀气滞,阴阳失调。现代医学认为:CG的发病机制是神经-内分泌-免疫出现防御因子和攻击的失调。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发病原因的认识上其实是相似的。长期以来,对于CG的辨证和分型多样且繁杂,有关学者指出:通过中西医结合对CG的中医辨证分析和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对该病的诊断和疗效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依据[6]。“藏象”出自于《黄帝内经》,是指藏于体内的五脏六腑均表现于外在的生理现象,这与中医学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是一致的。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在内镜的帮助下,可直接对胃的内部形态、胃液的性质、黏膜的色泽等进行观察,可以对CG的诊断做出准确判断,加之近年来对于CG病因分析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7]。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隆起糜烂性、红斑渗出性及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多属肝胃不和,分别占33.77%、34.62%、42.55%,明显高于对应内镜分类下的其他证型。在内镜下所见的黏膜破溃和局部红肿与中医的热证表现基本一致。中医学认为:肝气指的是气逆和气滞的存在,其实指的是胆汁,肝气犯胃后对胃造成一定的刺激,使胃发生局部充血和水肿,造成胃黏膜糜烂。中医上的肝胃不和指的是反流性的胆汁,体现出一定的相关性[8]。在出血性胃炎中,胃络瘀血最多,占35.29%,显著高于其他证型。出血性胃炎胃黏膜局部的瘀点和瘀斑正是血瘀的表现。在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虚气滞证型上,均以萎缩性胃炎的比例最高,分别占40.00%、48.48%、41.86%,这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机体易发生退行性的变化。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后,运行功能将会退化,气血不足,致使胃的腺体发生相应的萎缩。内镜下可见、胃黏膜灰白、皱襞细小、变薄,分泌减少,体现了证型和病机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CG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内镜下的分类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对于无法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可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对其可能的内镜表现进行相应的推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同时能够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度。
[1]马艳君,林寿宁,唐少波.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黏膜组织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5,12(1):60-62.
[2]陆施婷,蔡文君,陈茜蕾,等.基于临床流调的慢性胃炎(CG)中医症状及证候与胃镜象的关联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15(4):783-788.
[3]张良,吴海燕,甘大楠,等.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NBI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5,25(10):1497-1499.
[4]刘庆生,桑怡,蔡丹莉,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Hp感染关系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12):2121-2123.
[5]刘红,吴静,林香春,等.放大电子色素内镜下急慢性胃 炎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2):117-120.
[6]王俊,黄雅慧.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癌前病变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TRPV1、TRPM8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1(24):2627-2630.
[7]黄雅慧,郭菊清,刘越洋,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癌前病变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Hp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14(32):1381-1383.
[8]刘庆生,桑怡,蔡丹莉,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c-mycDNA甲基化水平差异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21(1):132-135.
(编辑马虹)
2016-01-22;修回日期:2016-04-29
1001-6910(2016)07-0020-03
R573.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7.10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