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下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2016-01-28汤思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以人为本

汤思雨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210000)



浅谈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下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汤思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10000)

摘要:21世纪初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引发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广泛关注,理论研究领域把视线由国内逐渐转向了国外。西方音乐教育哲学理念的转变为我国新世纪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音乐教育“实践”范式的转变把我国音乐教育推向了另一个理论研究的高峰。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呼吁社会对音乐教育的人文属性进行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文化;以人为本

本文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交叉·融合·共生——跨学科视域下的中国音乐教育研究,项目编号:KYLX_1006

音乐教育的发展总是受所处时代理论研究成果的影响。随着21世纪的到来,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新阶段。西方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引发了音乐教育哲学的“实践”思潮。当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指向“实践”之后,以“文化”的视角认识和思考音乐的“教与学”应当是音乐教育转型的又一主题,音乐课堂中“人”的地位再次被凸显。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沉醉于客观方法或技巧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人文科学精神的背离1。”

一、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转换

20世纪50年代,美国音乐教育界出现了一种新思想,包括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在内的一部分学者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形式的符号表现,因此艺术教育即情感教育。2”雷默在此基础上提出,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这一音乐教育哲学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成为美国音乐教育的主导。但是“审美音乐教育”理念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受到了诸多质疑。它坚持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音乐本身带来的审美体验,排除一切非音乐性的体验,所以忽视了“人”在这一活动中的实践过程。当然,“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走下神坛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当代音乐学术研究对人文学科的渗透,尤其是文化人类学、音乐人类学等对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大卫•埃里奥特(David J.Elliott)的思想为代表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走入人们的视野。埃里奥特引出的根本主题就是强调音乐教育哲学的新基础——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赞同以“实践”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并不是简单地赞同“音乐行为”的参与,而是把“音乐参与”这整个过程作为一个充满智慧的活动,其中包含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多样性实践,归根结底是把音乐当做一种基本的社会文化。也就是说,埃里奥特认为音乐绝不仅仅是人们直观印象中孤立的音乐作品,它是一种与人相关的文化,而且是多样的文化。埃里奥特十分重视“语境”,强调音乐教育需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培养学生去有目的的行动。总的来说,不同于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包含的简单的“感知与被感知”,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提出:音乐实践活动要具有目的性的、情境化的、社会化的多样特征。埃里奥特把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从静态的、一元的“审美”转向了动态的、多元的“实践”上,推动了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

二、以“人”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转向

音乐教育“实践”范式自提出以来备受关注,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它改变了人们以往对音乐教育的认知,转而将音乐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笔者认为,不论以“审美”为基础还是以“实践”为基础,音乐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人”是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唯一不同的只有:音乐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下,音乐教育不可能再以一种音乐语言体系作为基础,“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所倡导的“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也要求学生从“审美”的单一经验中走出来,在音乐实践中学习、领略多样音乐文化。音乐人类学家把“音乐”看作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这一观点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新的转向”势在必行。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语言的方式呈现并建构着人的价值和意义,探寻人类发展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个体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感受”“积淀”“生成新意义”,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论外在价值还是内在价值,都需要通过“人”来实现。音乐教育必须得在“人”的情境中展开,如果音乐教育“目中无人”,只埋头苦“教”,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新时期寻求音乐课堂内的“人文关怀”,首先就要把传统观念上辅德功能、益智功能等外在价值放在一边,找回音乐教育的中心、灵魂。通过重视音乐教育实践,关注“学生”“老师”“情境”等课堂的方方面面,把“人”置于音乐教育的主体位置。须知音乐教育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本质性的需要。

当音乐教育以“人”为核心后,音乐课程体系就应以“人文科学”为中心,和与人相关的具体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而不能只授予学生乐理、视唱练耳、曲式分析等音乐技能。就像2007年教育部的会议上有一位教授在发言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讲知识不讲思想,讲技能不讲与生活实践和经验的关系,这样,我们的教育既缺乏思想引导,又缺乏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新世纪我国音乐教育急需改变这样的状况,转向“以人为本”的新音乐课堂。

三、结语

“实践”范式下的音乐教育强调“行为者”,也就是本文中所强调的“人”,所以本文的中心思想与新时期音乐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肩负着造就人才、改革社会的历史重任。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具有深刻的人文学科属性。它与其他人文学科联系紧密,却又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21世纪初中国基础音乐教育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新的音乐教育基本信念。而“以人为本”,也囊括了对学生人文、文化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新的文明时期,音乐教育回归“人文属性”,彰显人的生命意义,必将成为音乐教育领域乃至整个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转向。

注释:

1.[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2.管建华主编.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6.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主编.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2][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董云.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覃江梅.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J].中国音乐,2008,01:236-241.

[5]管建华.埃里奥特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J].中国音乐学,2004,03:86-89.

[6]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1994,02:29-38.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以人为本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