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运用活血化瘀诸法治疗冠心病经验*
2016-01-27吴荣,王阶
吴 荣,王 阶
(1.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名师高徒·
名老中医运用活血化瘀诸法治疗冠心病经验*
吴荣1,王阶2
(1.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摘要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得到广泛重视始于清代王清任的创新性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瘀血在冠心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基础及临床研究得到证实,活血化瘀法成为冠心病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方法。诸多医家在临床工作中丰富了活血化瘀法的内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运用活血化瘀时,灵活佐用理气、化痰、祛湿、益气、养阴、温阳、补肾等法,提高了临床疗效。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疗法;益气养阴;活血;除湿化痰活血;清热活血;补肾活血;名老中医;经验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历代医家给予该病高度关注,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自清代王清任始,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尤其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得到极大重视,丰富与发展了活血化瘀的理论与运用。笔者在“十五”攻关课题总结名老中医的典型医案的过程中,系统总结名医运用活血诸法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择要介绍如下,为提高冠心病的防治水平提供有益的思路与方法。
1理论探析
1.1益气养阴活血是常用的扶正祛邪法
《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曰:“运血者,即是气。”血之为瘀实为气不能运血以行,详析病理,有虚实两端:实则气滞,虚则气虚。冠心病患者多为高年体虚,机体生理失其常度,是由虚致病;其见瘀候是由虚致实,多由气虚不能运血,血液迟缓或停滞而成,即如周学海所言“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瘀既成,阻滞气机常表现为气滞,故理气活血为临床通则,且益气之法则根据病情缓急有先后之分。心病养阴其义有二:一则,“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冠心病患者多为四十岁以上中老年人,阴气素亏;二则,心居胸中,为一身阳气之主。张景岳云:“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源泉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名医常益气养阴相兼为用,常用方为生脉散合用活血化瘀方药,如血府逐瘀汤、冠心Ⅱ号方等。
1.2除湿化痰活血是重要之祛邪治标法
中医学认为:肺通调、脾运化、肾蒸腾气化是机体津液代谢正常的关键,故曰:“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为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若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代谢失常,水液停滞则为湿、为痰。冠心病患者有3点易致水液代谢失常:①患者多嗜食肥甘厚味、喜饮酒浆,易损伤脾胃;②患者多形体肥胖,形厚气薄,难以周流,影响津液代谢;③高年患者,肾气不足,失于蒸腾气化,水液气化失常。冠心病此3者常同时并见,津液输布失常,而痰湿内生。
痰湿和瘀血可互为因果。祝谌予云:“痰湿属阴邪,重着黏滞,最易损伤脾胃,脾胃受伤气机升降失调则痰湿阻于经络致使气行不畅,气滞则血瘀。”唐容川谓:“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指明痰瘀可互为因果,相兼为病。名医认为:痰湿阻于胸中,影响心主阳气的功能,痰湿不除则胸阳难展。临证常化痰除湿与活血并重,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宽胸化痰;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血府逐瘀汤、冠心Ⅱ号方等活血化瘀。
1.3宣痹通阳、芳香温通是重要活血辅助治法
名医认为:胸痹心痛是由上焦阳微寒盛而导致血运失常和血脉痹阻;从辨证治疗的标本关系来看,冠心病心绞痛的气滞血瘀是标,心阳不宣、心气不足等脏腑功能低下是本;宣痹通阳治法就是“以通为补”“通补兼施”的一种方法。胸阳不振、心阳不宣者,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片等;平素胃寒者,可进食葱、蒜、薤定痛。名医临证时常结合兼症论治,如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时,若伴有胃气胀满、噫气干呕者,选加桔枳姜汤;动则气短、心悸胸闷者,选加茯苓杏仁甘草汤;伴心悸脉数者,选加生脉散、炒枣仁、生龙牡、当归等;伴胁下逆满、肢凉者,选加枳实薤白桂枝汤;伴体弱、便溏者,选加人参汤;伴头昏、脉弦者,选加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有烦躁胸闷者,加百合地黄汤。
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因此,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也被认为是“气滞血瘀”“血脉不通”的结果。《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有鉴于此,名医临证常运用芳香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如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等;但被认为此类药物不宜过用久用,以免耗伤心气和心阴,必要时可佐以保元汤加龙眼肉、柏子仁、酸枣仁等药。
1.4清热活血亦是冠心病的重要治法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胸痹)多由“阳微阴弦”所致,临床主张以温通为正治,如《黄帝内经》曰:“心得炅则痛止。”但验之临床,仍有不少患者表现出心烦、口苦、口干、大便干、舌苔黄腻、脉弦劲等表现,究其缘由,多由患者嗜食香燥、进食补品、合并高血压、耗伤阴液及郁久化火等导致。名医辨此证多为“痰热内阻,夹有瘀血”,常用黄连温胆汤或小陷胸汤合活血通脉剂先治其标,好转后再加用扶正固本之品。
1.5补肾活血是冠心病常用的固本治法
张仲景认为“阳微阴弦”是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肾为阳气之根,心为阳气之主”,又“阳统乎阴,心本于肾”,故名医认为冠心病之虚本在肾之精气不足,治宜补益法,常从补肾入手,补阳选加淫羊藿、仙茅、补骨脂丸、右归丸,补阴选加首乌延寿丹、左归丸等。
2典型医案
2.1陈可冀院士医案
患者,女,72岁,2005年11月2日初诊。主诉:反复胸闷、憋气15 a,加重7个月。患者15 a前出现快步行走或上楼梯时胸闷、憋气,休息后减轻。7个 月前上症加重,活动稍剧即觉胸闷、憋气,无胸痛,于某医院住院治疗,给予静脉点滴硝酸甘油注射液等好转。行冠脉造影检查示:左冠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开口处局限性狭窄约80%,前降支远端约60%狭窄,回旋支开口处约85%管状狭窄,右冠近99%次全闭塞,血流TIMI 0~1级。行球囊扩张术失败,建议搭桥手术。暂行保守治疗,给予盐酸地尔硫卓片、阿司匹林肠溶片、辛伐他汀片、硝酸异山梨酯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药物口服有所好转。刻下:胸闷,憋气,活动后气短,夜尿多,纳眠可,舌淡暗,苔白厚腻,脉弦滑而缓。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15 a,高脂血症史多年。西医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②自发性心绞痛;③高血压病3级(高危);④高脂血症。中医诊断:胸痹,辨证为气虚痰阻血瘀。治宜化痰活血,兼以益气。方拟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冠心II号方加减,处方:全瓜蒌30 g,薤白30 g,法半夏12 g,麸枳壳12 g,青竹茹10 g,生黄芪20 g,紫丹参30 g,赤芍12 g,延胡索12 g。1 d 1剂,水煎服。同时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次1片,1 d 1次。11月16日二诊,患者胸闷、憋气明显减轻,纳可,二便调,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55次/min。效不更方,前方继服7剂。
2.2赵冠英医案
患者,男,57岁,1999年1月14日初诊。主诉:胸闷、乏力20 d。患者20 d前因工作紧张劳累于夜间突发心前区闷痛、濒死感,伴心慌、冷汗、面色苍白、周身无力,急查心电图提示急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经住院给予吸氧、扩冠、抗凝等处理,病情控制。于25日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仍感胸闷、乏力。刻下:胸闷,乏力,心慌,多汗,面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心肌梗死恢复期。 中医诊断:真心痛,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方拟生脉散加减,处方:生晒参(另煎兑服)6 g,五味子6 g,白术20 g,炙黄芪15 g,麦冬15 g,丹参15 g,川芎15 g,当归15 g,红花10 g,陈皮10 g,鸡内金10 g,砂仁(后下)6 g,三七粉2 g(冲)。1 d 1剂,水煎服。1999年1月21日二诊,患者精神好转,体力稍增,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效不更方,守方7剂。
3小结
瘀血既是冠心病的致病因素,又是冠心病的病理产物,是贯穿冠心病始终的关键因素。通过前期对名老中医诊疗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的研究发现[1]:血瘀证是名医辨识冠心病最主要的证候要素,是治疗的关键靶点。名老中医针对瘀血产生的内在因素和患者的兼夹证候,佐用理气、化痰、祛湿、益气、养阴、温阳、补肾等法,极大提高了临床疗效,足为临证效法。
4参考文献
[1]王阶,吴荣,周雪忠.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证候要素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3):45.
(编辑田晨辉)
中医研究杂志社投稿信箱:zgzyyj@126.com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4-0025-02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4.13
*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1A01H09);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48RJZA071)
收稿日期:2015-10-12;修回日期:2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