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发展城固县蚕桑产业

2016-01-27陈立坚刘雪芸曾小娣

中国蚕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城固县张骞桑园

陈立坚 刘雪芸 曾小娣

(城固县农技中心,陕西城固 723200)



陈立坚 刘雪芸 曾小娣

(城固县农技中心,陕西城固 723200)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城固县张骞墓的申遗成功,给城固县经济发展和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利用机遇突破产业瓶颈,寻求产业再次腾飞,是每个蚕桑技术人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对城固县蚕桑产业的优势和机遇展开论述,并在分析城固县蚕桑产业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固县蚕桑产业寻求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即通过大力宣传,取得各级各部门的政策支撑;狠抓先进技术推广,提升产业经济效益;扩展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规模化程度;充分利用企业的带动和反哺能力,带动蚕桑产业发展;抢抓机遇,力争扶持资金。

城固县;“一带一路”;机遇;蚕桑产业

城固县地处陕西省南部的汉中盆地腹地,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是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县域总面积2 265 km2,辖18个乡(镇),总人口53万人。县域地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空间格局。北有东西走向、高大的秦岭,可阻挡由西北南下的寒冷气流,对当地的气候起着保温护湿的作用;南有米仓山屏障,可减缓夏季由西南和东南北上的暖湿气流,能有效避免夏季高温的气候;加之中部一江四河能调节本地水分含量[1]。城固县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湿润,雨热同季,干湿交替,被誉为西北地区的“小江南”。

城固县历史悠久,有张骞纪念馆、五门堰、五郎关地母庙(地母信仰发祥地)、回龙寺、道教圣地洞阳官、佛教宝山寺、原公韩家祠、天主教总舵古路坝、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南沙河、汉太尉李固墓等十大景点闻名于世。当前,城固县县委、县政府正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实施“二次创业”,努力打造“六个城固”(实力城固、魅力城固、活力城固、田园城固、人文城固、幸福城固)[2],力争使城固县屹立于陕西省的强县行列。为此,我们对城固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历史、优势和机遇、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城固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城固县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城固县农业经济突破发展做出贡献。

1 城固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历史

城固县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据文字记载唐代时将全国生产的绢分九等,褒州(辖本县)绢居六等,当时的“马畅绢”颇负盛名,绢丝洁白独特,远销甘肃、青海、新疆等地,而“马畅绢”的七成是出自城固县[3]。据《城固农业60年》[4]及城固县农业局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方针指导下城固县大力发展蚕桑产业,1959年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100 hm2,饲养家蚕种512盒,生产家蚕茧14.65 t,饲养柞蚕种卵400 kg,生产柞蚕茧31.40 t;1959年冬季城固县又发展桑园227 hm2,使桑园总面积达到326.7 hm2。1964年,在中央“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城固县的蚕桑生产再度发展,全县桑园面积突破666.7 hm2,饲养家蚕种达到1 200盒,生产家蚕茧19.90 t;放养柞蚕种卵981 kg,生产柞蚕茧182.90 t;并开展蓖麻蚕的生产。1965至1967年,城固县蚕种场共制蓖麻蚕种2 307盒,其中城固县自养1 410盒,支援南郑、汉中、留坝、宁强、安康等地897盒。“文化大革命”期间,家蚕、柞蚕、蓖麻蚕的生产量急剧下降,停止了蓖麻蚕生产,桑园面积下降到428.7 hm2。1981年城固县遭受特大洪水灾害,桑园损毁严重,桑园面积仅剩15.9 hm2,桑树7.8万株。1984年,由于柞蚕茧滞销,柞蚕生产也停止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固县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蚕、茶、果生产的决定”,把蚕桑列入全县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明确提出江河两岸发展“万亩”桑园的奋斗目标,统一认识,制定发展规划,扶持蚕桑生产。从1981年到1984年的4年时间,桑园栽植面积达到706.7 hm2,主要分布在33个乡(镇)、162个村,江河沿岸初步形成了桑园林带。其中鲜家庙、莫爷庙、三合、柳林、宝山等5个乡(镇)实现了“千亩”桑园,为全县蚕桑基地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初,城固县蚕桑生产达到历史辉煌时期,年饲养家蚕种2.2万张,生产蚕茧660.0 t,农民增收780万元,其中包家营村、草寺村、柳林村、龙王庙村蚕茧产量突破5 t,养蚕量、产茧量连续3年位居全汉中市之首,被列为全省优质蚕茧生产基地[4]。

2007年、2008年国家“东桑西移”项目的开展,又给城固县蚕桑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顺利通过了国家和陕西省商务厅的验收,基地规模在项目实施和带动下得到巩固和发展。

近年来,受国际茧丝绸价格,以及劳动力紧缺、蚕桑比较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城固县蚕桑产业出现了严重下滑,虽然城固县于2014年开展了“强村大户”项目,给城固县蚕桑产业暂时带来了一丝生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蚕桑产业面临的尴尬境地,据城固县农业局统计,2014年城固县共拥有桑园560 hm2,年饲养蚕种5 040张,生产蚕茧201.0 t,产值524万元。

2 城固县蚕桑产业的优势和机遇

2.1 地理环境优越有利于发展蚕桑产业

城固县是西北地区的“小江南”,温润的气候,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为生产出优质蚕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城固县悠久的养蚕历史,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着丰富养蚕经验的养蚕能手和专业户,这些养蚕能手和专业户在带动和稳定城固县的蚕桑产业上起着重要作用。

2.2 地处“一路一带”沿线有望得到重点扶持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而今天的“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的范畴要大得多,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5]。作为丝绸之路发源地的陕西省,也会因此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以及受到各类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的青睐,而作为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乡,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也必将备受关注。

2.3 张骞墓申遗成功扩大了城固县对外开放力度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2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知道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张骞也因此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被誉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1,6]。张骞“凿空”西域、惠泽后世的丰功伟绩,《史记》《汉书》等均有记载。2015年城固县的张骞墓随“丝绸之路”线型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成为中国第44处、陕西省第2处、汉中市第1处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世界对这一遗产的尊重[7]。而起始于长安一路向西的这条丝绸之路,正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财富,也是各国友谊的象征。它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地标。张骞墓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成功,扩大了城固县的对外开放,对提升城固县乃至汉中市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帮助,这条横跨欧亚大陆的文化线路将会成为国际旅游的新亮点,也是实现城固县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

2.4 技术服务网络健全彰显技术支撑优势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固县1984年4月组建成立了城固县蚕茶果技术指导站,2006年随着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需要,蚕桑业务归城固县农技中心指导,并专设蚕桑站,主管蚕桑技术,配备技术人员5人,负责蚕桑技术的推广、良种引进、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目前,全县18个乡(镇)均设有农技站,共计农业技术人员180余人,基本形成了辐射全县18个乡(镇)的技术服务网络,蚕桑产业技术的支撑体系已经形成。

2.5 桑园向专业大户转移促进了蚕桑产业化发展

城固县现有的桑园土地承包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促使桑园逐渐向有养蚕经验又愿意从事蚕桑产业的家庭转移。如城固县文川镇联合村专业大户严俊生原有桑园0.13 hm2,由于该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桑园荒芜,他转包本村桑园3.33 hm2,2014年饲养5期蚕,共饲养蚕种100盒,生产鲜茧3.9 t,养蚕收入约12万元,养蚕收入成为其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据我们调查,城固县近年来这样的大户逐渐增多,年饲养8~10盒蚕种农户的蚕种饲养量占全县蚕种饲养量的80%以上;并且这部分蚕农更加精于专研养蚕,舍得投资产业,不会轻易放弃或者转移经营其它项目,这样的转移促进了蚕桑产业化的发展。

2.6 企业谋求自身发展拓展了蚕桑产业链条

近年来城固县的蚕桑产业处于低潮,这也促使了一些企业自寻出路,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如,被陕西省评为“企业技术改造先进企业”和“陕西省信用体系建设单位”的城固县张骞丝绸厂,在行业发展低潮期开展多种经营,其中蚕丝被以其优质的质量和精美的包装而供不应求。年消耗干茧1 500 t,加工白厂丝300 t,桑棉球150 t,丝棉被5万床,蚕沙保健枕5万套,年产值12 500万元,税金300万元[8];又如,集茶园种植、茶叶加工、市场营销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城固县地母香茶有限责任公司,借鉴中国传统的茶叶制作技术,利用自己茶厂现有的制茶设施,在城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成功地研制出了桑叶茶,并投放市场,据城固县地母香茶叶有限公司统计,2014—2015年2年共生产桑叶茶3 t,桑叶茶收入60万元。这不仅扩展了蚕桑产业链条,突破了栽桑只为养蚕的传统观念,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城固县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3 城固县蚕桑产业面临的问题

3.1 蚕桑产业经济效益低下是造成产业萎缩的主要原因

由于受整个生产资料市场的影响,生产成本上涨,蚕桑产业经济收益越来越低。根据现在城固县的蚕桑实际生产情况,以1户蚕农承包667 m2桑园饲养家蚕为例,全年每667 m2桑园需承包费200元,按每667 m2桑园平均每季饲养1.5盒蚕种,全年饲养4季蚕计算,桑园施肥投入100元,修剪桑园投入用工320元(约需4工,工价为80元/工),饲养1盒蚕种桑园平均投入约103元;蚕种费 50 元/盒,消毒用药投入50元/盒,加温和耗材投入50元/盒,每饲养1盒蚕种从消毒到蚕茧采售约投工22 d(小蚕期按0.5个工计算),计1 760元,也就是饲养1盒蚕种从养到收平均投入 2 013元。而城固县蚕茧价格平均30元/kg,农民饲养1盒蚕种收茧按40 kg计算,也只能收入1 200元。经济效益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致使大量的桑园荒芜,蚕农转产,特别是近几年春季随着城固县元胡产业的兴起,大量的劳动力去挖元胡,使春季蚕桑生产几乎停产,这也是城固县蚕桑产业严重萎缩的主要原因。

3.2 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使先进技术得不到应用和推广

城固县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使高素质的年轻劳动力减少,能专研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和突破原有生产模式的专业农民更是寥寥无几,再加上土地承包的分散经营方式使城固县的蚕桑产业难以上规模,而没有规模的经营方式,又使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一些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省力化技术难以推广和应用。而且又广泛存在栽桑只为养蚕的传统观念,使城固县的蚕桑产业难以突破发展。

3.3 蚕桑产业链条短造成产业突破不力

传统的蚕桑生产模式使蚕桑产业难以突破发展,扩展产业链条是蚕桑产业寻求自身突破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传统的养蚕方式,阻碍了蚕桑产业向更开阔的现代化养蚕方向发展的步伐。例如:大量的桑枝条和蚕沙等副产品资源得不到利用,“桑园—蔬菜”“桑—禽—蛋”“桑园—中药材”等复合经营模式和拓宽蚕桑产业的增收途径,因为得不到项目的有效扶持和政府部门的引导,而难以推广和应用,也吸引不了企业参与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

3.4 高强度、高密度的生产环节使蚕桑产业参与者越来越少

蚕桑产业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简陋的生产基础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而蚕桑效益的低下又使蚕农舍不得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据我们调查,城固县大部分桑园没有机耕路,在桑园夏伐时,大部分都是用镰刀割、斧头砍,没有一家用电动手锯的;采摘桑叶还是自行车驮或人力车拉,如果遇上下雨,河滩地、丘陵山坡道路泥泞,采摘不便;连续下雨遇上河水上涨还有可能造成桑园被淹,无法进行采摘。蚕室消毒还是用简陋的背负式喷雾器,绝大多数蚕农因怕麻烦,也很少使用蚕网和省力化蚕架。简陋的生产方式吸引不了年轻农民从事栽桑养蚕,有着丰富养蚕经验的蚕农也因劳动强度大且密集开始放弃蚕桑产业。

4 城固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大力宣传取得各级各部门的政策支撑

蚕桑产业是城固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受到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被确定为全县骨干产业,并列入历届县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张骞墓的申遗成功,也是城固县蚕桑产业迎来再次发展的极好机遇,所以蚕桑产业更应该扩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产业内涵,引起各界和各部门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从而更有力地推进蚕桑产业走入强势发展轨道。

4.2 狠抓先进技术推广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先进的技术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部门应该进一步做好适合本县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培养一批懂技术,热爱蚕桑产业的专业户,并以这些大户来稳定和推动蚕桑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改善蚕桑基础设施条件,引进和示范推广降本增效技术,努力降低栽桑养蚕的劳动力投入,吸纳更多的人来栽桑养蚕,让更多的农户积极投入到蚕桑生产中去,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4.3 扩展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规模化程度

虽然桑和蚕的用途不断地被挖掘和利用,按现有的资源量计算,陕西省蚕桑副产品资源的开发潜能在30亿元以上,但目前开发的产值不足1亿元,利用率仅为3%,大量的资源白白浪费[9];而城固县的桑枝条食用菌、桑椹酒、蚕公酒等蚕桑副产物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处于空白。因此,城固县应拓展蚕桑产业的发展空间,将传统的蚕桑产业、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与禽、鱼、果、蔬、茶、旅游、科普相结合,创立一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新的生态模式,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抗击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的能力,使蚕桑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张骞墓的申遗成功,更能促使城固县的蚕桑产业和城固县的旅游业结合,促进产业向园区建设和休闲山庄等方向扩展成为可能。另外,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开发蚕桑资源的组织形式和体制,把分散、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户与加工企业组织起来,形成较大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成批量的产品生产规模以及知名品牌商标,使组织系统内的个人、农户、企业相互依存、互惠互利,是产业化经营的实质[10]。在城固县可利用龙头企业牵头,把分散的养蚕农户集中组织起来,带动全县蚕桑生产有序发展;还可以引进外地蚕桑企业,用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来发展和扶持专业户、专业村,建立效益高、技术精湛的示范样板,促进城固县蚕桑产业多渠道发展;有力地将传统的蚕桑产业,向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化。

4.4 充分利用企业的带动和反哺能力带动蚕桑产业发展

张骞丝绸厂全厂占地3.3万m2,拥有自动缫丝机(属国内最先进的缫丝生产设备)10组,有复摇机10组,昼夜一次干热风烘茧机1台,以及全套先进的生丝检验设备等,年可加工干茧800 t,是汉中市唯一一家设备完善、建厂时间长、设施先进的企业,应充分利用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反哺功能,采取订单蚕业的方式,使企业效益与基地和农户挂钩,带动城固县蚕桑产业发展。另外,建议政府协调保险公司,增设蚕桑保险基金,通过“保险+技术”等方式,降低蚕农的养蚕风险。

4.5 抢抓机遇力争扶持资金

蚕桑产业的突破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项目资金的扶持,建议城固县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和城固县张骞墓申遗成功的契机,积极申请国家商务部蚕桑专项扶持基金和陕西省茧丝绸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积极申报“一村一品”项目扶持,县政府应从农业财政投入上和支农资金中给予立项扶持,多渠道增加蚕桑产业项目的投入,以确保蚕桑产业技术服务到位、科技支撑有力、产业效益突显。

[1] 佚名.城固县[EB/OL].好搜百科网,http://baike.haosou.com/doc/5355925-5591410.html.

[2] 周励.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专访陕西省城固县县长陈心亮[J].西部大开发,2013(Z1):130-133.

[3] 罗玉功.陕西蚕桑历史札记[J].北方蚕业,2007,28(2):67-69.

[4] 城固县农业局.城固农业60年(1949—2009)[M].城固:[出版者不详],2011.

[5] 佚名.开放包容,携手发展谋共赢[N].人民日报,2014-02-26(3).

[6] 佚名.张骞和丝绸之路[EB/OL].儿童学习网,http://www.qc99.com/ertong/ertongwenxue/aiguogushi/3822.html.

[7] 曹江波,单庆华,刘涛.城固张骞墓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EB/OL].城固县政府网,(2014-06-22). http://www.chenggu.gov.cn/news/cgyw/33037.htm.

[8] 佚名.城固县张骞丝绸厂[EB/OL].城固农业信息网,(2013-11-11).http:∥chenggu.sxny.gov.cn/templet/chenggu/showarticle.jsp?id=25273.

[9] 郭昶,钱永华,宋金枝.陕西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概述[J].中国蚕业,2010,31(2):5-8.

[10]薛三勋,王晓文.桑蚕养殖新技术[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015-10-13;接受日期:2015-12-09

[S88-9]

C

1007-0982(2016)01-0048-05

第1作者信息:陈立坚(1967—),女,陕西城固,大专,农艺师。 Tel:18690422120,E-mail:18690422120@163.com

猜你喜欢

城固县张骞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张骞探西域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城固县发展林下天麻之浅见
城固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现状及对策建议
城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西游新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