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蚕区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2016-01-27张建华
王 谢 张建华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成都 310027)
西南蚕区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王 谢 张建华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成都 310027)
基于对西南蚕区桑园肥水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阐述了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的概念和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桑园肥水管理企业的运行模式、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提升桑园肥水管理企业的硬件条件以及打造桑园肥水管理企业文化等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西南蚕区;桑树;桑园;肥水管理;蚕桑产业
桑园肥水管理是保证蚕农经济收入的基础,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桑园肥水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随着蚕桑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以及蚕桑产业内部分工的进一步完善,只有推进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因地适时地对桑园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桑树的种植风险,加速桑园肥水管理的科技创新,促进蚕桑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保证桑园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家蚕的安全饲养。目前,我国桑园管理研究多偏重于桑树栽培技术方面,桑园管理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相对滞后[1],部分地区单纯追求高产的施肥方式,极大地威胁着土地资源的质量和生产能力[2]。因此,我们结合西南地区桑园土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谈谈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以供同仁参考。
1 西南蚕区桑园肥水管理的主要问题
1.1 桑园经营者不稳定
据我们调查,西南蚕区桑园的经营管理者多以小农户为主,虽然种植面积较广,但经营权分散,导致农户们种植热情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常常大幅波动,“伐桑换树”的现象层出不穷。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桑树栽植不到一年就被砍伐移除的情况。因此,桑园的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在桑园经营长期持续有效的基础之上。
1.2 桑园管理者专业水平有限
鉴于农村人口年龄老年化问题加剧,同时限于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农户自家经营的桑园很难配套相应的专业管理技术。加之西南地区桑园的土壤条件、地理状况、气候条件千差万别,非专业人员很难针对千差万别的情况进行精准的计算和判别,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因此,提高桑园管理者的科技能力是桑园土肥可持续化经营的基础。
1.3 桑园生产工具简陋
据我们调查,四川省内由于受土地经营权的限制,平均每户蚕农所经营的桑园面积较小;而小规模的桑园面积又限制了先进生产工具在桑园管理中的应用,甚至在部分地区还仅仅依靠锄头、剪刀、粪桶等简陋的设备来进行桑园管理[3]。而配套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的桑园,在应对各种极端天气、暴发式的病虫害等各种风险和保证桑园产量上,较传统桑园具有明显的优势,如配有智能温室的果桑园,桑椹可提前28~50 d上市,经济效益增加1~5倍[4];配有水利设施的桑园可在水分亏缺的状况下保证桑树的正常生长[5]。因此,桑园的管理必须与桑园的总体规划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相结合。
1.4 桑园管理工作量巨大
要保证桑叶的高产,除草、松土、灌溉、施肥、喷药和修剪等都是桑园田间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但这些工作内容不仅耗时费工、劳动强度大,还需要肥料、蚕药、设施设备等的高额成本投入。这使得农户在管理桑园时越来越粗放、越来越简化,甚至部分蚕农改桑园为果园。因此,桑园管理必须与桑园的轻简化和机械化生产相结合。
1.5 桑园施肥方式不当
农户大多数认为施肥就是施氮肥,长此以往导致土壤养分严重失调[6-7],桑园土壤肥力越来越差,从而大大降低了桑叶的产量和品质。另外,农户在施肥上的随意性较大,这主要体现在施肥时期不合理、施肥次数偏少、肥料用量不足、肥料养分搭配不合理和中微量元素缺失5个方面。罗春燕等[7]调查发现,四川省丘陵区桑园养分管理多不符合桑树生长发育和桑叶产量形成的规律,部分地区不仅存在氮、磷、钾施用不平衡,氮肥施入过量,磷肥和钾肥施用不足的问题,还存在施肥次数少的问题,还有67%的桑园缺乏有机质。此外,桑园生产中也多出现桑树缺铁[8]、缺硼[9]和缺锌[10]的现象。杨建设等[11]在调查云南省高山区桑园时也指出,土壤因长期受到雨水冲刷和山区群众习惯偏施氮肥的影响,土壤中养分比例严重失调,导致桑叶节间拉长、叶片偏薄、枝条倒伏、桑叶营养成分不全,饲养的蚕虚胖、抗病性差、饲养成绩不佳等。因此,桑园土肥管理必须因地适宜,坚持“一地一策”的标准化管理策略。
1.6 桑园水分管理被忽略
要想保证桑园的高产和桑叶的优质,必须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尤其是干旱的地区或干旱的季节[12]。西南蚕区的农户大多靠天吃饭,桑园灌溉几乎依靠自然降水,收多收少完全取决于当年降雨量的高低以及降雨的分布。如2015年四川省西昌市遭受了中等强度的夏旱,我们进行了重力滴灌施肥试验,以传统种植(雨养)作为对照,在同样施肥水平条件下,滴灌处理区桑树的平均枝条长度比对照区长80 cm,单根枝条上的叶片多16%,叶片明显更大更厚,产量增幅达到35%(另文发表)。因此,桑园水分管理必须依托先进的节水灌溉和排水技术,才能保证桑园的旱涝保收。
2 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的概念及意义
2.1 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的概念
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是一项专门为了解决“桑园肥水管理不科学而导致桑叶产量、土壤资源和蚕农收益受损”这一生产问题而提出的应对措施,它以规模化、轻简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经营为理念,以提高桑园的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以专门从事肥水管理工作的竞争性实体为依托,以服务的形式,因地适宜地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桑园进行专业化的肥水管理。
2.2 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的意义
基于对上述主要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我们认为桑园肥水管理需要有一支专业的肥水管理团队来进行专门的管理。只有将从事桑园肥水管理低科技含量的劳动力从桑园肥水管理中解放出来,将低效、低质的生产工具从桑园的肥水管理中淘汰出去,并培养一大批专业技能高的肥水管理人才,才能促使桑园管理朝着机械化、轻简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加速发展。
目前,虽然已经出现了不少的蚕农合作组织,但因其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高素质带头人相对缺乏等,很难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应有的作用[13]。所以,要想实现桑园肥水的科学化和产业化管理,就必须依托经济实体,打造以肥水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未来针对蚕桑产业肥水管理项目的完成,不仅可以满足蚕区对桑园的投入产出比的需要,更能深刻实现蚕桑产业对产业结构和产业资本多元化的需要。除了传统的桑园、蚕房、蚕具、蚕种、缫丝和织绸等,桑园肥水管理企业的出现将使得蚕桑产业的产业链结构更加复杂,产业链参与的主体更加多元,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更加明确,进一步保障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
可以预料,桑园肥水管理企业的出现将改变各地桑园经营零散和经营规模过小的局面,将推动桑园的规模化经营和运作,淘汰小规模、低产、低效的桑园,促进桑园的标准化管理和清洁化生产,推进蚕桑产业产、学、研的全面结合,优化和完善蚕桑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在深度挖掘蚕桑产业内部潜力的同时,将会促使全行业继续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3 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明确桑园肥水管理企业的运行模式
桑园肥水管理企业是实现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实施的主体,它应当集调查、规划、设计、管理和服务于一身,从桑树特定的生物学特性出发,对各区域、各土壤类型和各品种进行量体裁衣地规划和设计,将桑树对土、肥、水具有专一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并服务于生产。桑园肥水管理企业的出现将打破目前我国桑园规模小且独立管理的运营模式,整合桑园肥水管理的行业资源,肥水管理企业,快速形成产业化的规模效益。这种新的运行模式则必须以大规模桑园为依托,打造涵盖种植规划、土壤调查、品种推荐、肥水一体化系统设计、肥水管理数字化平台、肥水管理培训、肥水专业化管理服务等七大功能的完整的产业链条。
3.2 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
在蚕桑产业中,肥水管理企业是一个新兴事物,在桑园肥水管理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需以政府为主导,在政府搭台的背景下让肥水管理企业在实际的投资开发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专业能力、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如此方能保障桑园肥水管理产业的健康发展,加速肥水管理的产业化进程。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当前政策优势,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让桑园肥水管理企业同政府部门建立伙伴关系,为区域内大规模桑园的建设和管理共同提供专业的服务。
3.3 提升桑园肥水管理企业的硬件条件
桑园管理设备简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生产问题[1]。桑园肥水管理的科学化手段、技术和水平直接关系到蚕桑产业的健康、良性、稳步和长足发展。而一套现代化的桑园肥水管理体系,则至少要从监测平台、灌溉施肥设备、肥料选用、施肥方式、管理人员等5个方面保证肥水管理企业的科技含量。
3.4 打造桑园肥水管理企业文化
我国蚕桑文化和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应以此为契机,加强桑园肥水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打造以现代化桑园肥水服务为核心的品牌,这将有助于提升桑园肥水管理企业的软实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1] 封槐松.2013 年全国蚕桑生产实现“四连增”[J].中国蚕业,2014,35(1):1-3.
[2] 黄国勤,赵其国,龚绍林,等.高效生态农业概述[J].农学学报,2011,1(7):23-33.
[3] 陈涛.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 孙孝龙,童朝亮.江苏沿海地区果桑高效设施栽培技术探讨[J].中国蚕业,2013,34(3):67-70.
[5] 贾亚洲.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型桑园的生境条件与水肥利用模式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6] 沈国新,柴晓玲,张家炘,等.桑树对氮磷钾肥的利用与增效技术研究[J].蚕桑通报,1993,24(4):16-18.
[7] 罗春燕,林超文,涂仕华,等.四川丘陵蚕桑主产区桑园养分管理状况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4):1 155-1 159.
[8] 肖艳,张怀文,王克武,等.柠檬酸对土壤养分的活化及对作物吸收Fe、P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4,13(4):638-640.
[9] 黄益宗.植物对硼素不足的反应及其成因探讨[J].土壤与环境,2002,11(4):434-438.
[10]许仙菊,马洪波,陈杰,等.基于养分丰缺诊断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桑园土壤肥力评价[J].土壤,2013,45(3):470-476.
[11]杨建设,丁志伟, 黄振涛.云南高山区栽桑养蚕关键技术措施[J].中国蚕业,2013,34(4):71-72.
[12]杨吉华,李卫国,高伟.石灰岩丘陵桑园土壤保水技术试验[J].蚕业科学,2001,27(1):61-65.
[13]肖丽萍,祁广军.广西蚕桑产业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蚕业,2010,31(1):39-46.
·书 讯·
《蚕业史论文选》出版
周匡明先生以毕生精力,孜孜不倦从事源远流长的蚕丝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柞蚕今昔》承当年新华通讯社推荐在法国《国际蚕丝》刊载(1958年第4期,P111-130),名:“The Tussah Silkworm”,1958年发表后,日本《蚕丝学杂志》转载该文。著作有《蚕业史话》(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出版,20万字),该书曾荣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后又荣获全国第二届科普优秀作品二等奖;1983年,承担国家级著作《中国农业科技史》分类专业史“蚕业”部分,该书出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者为获奖者之一。近期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蚕业史论文选》,作为“长江学人作品集”,选有周先生毕生研究之代表作:起源问题,桑、茧、丝以及我国近代蚕丝业发展坎坷经历等文,今辑集成册,供有志于斯的学人参考。欲购《蚕业史论文选》一书者,请从邮局汇款至江苏省镇江市四摆渡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科研处,每册28元(含邮费2元)。联系人: 吴秋明;电话: 0511-85616612,85628183
2015-10-30;接受日期:2015-11-27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 CARS-22)。
信息:张建华(1965—),男,四川眉山,研究员。 Tel:028-84784147,E-mail:zjhu-11@163.com
[S88-9]
C
1007-0982(2016)01-0045-03
第1作者信息:王谢(1987—),男,四川雅安,博士,助理研究员。 Tel:028-84784147,E-mail:wangxiechangde@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