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蚕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

2016-01-27乐波灵虞崇江李燕飞黄梅梅黄红燕祁广军

中国蚕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蚕业蚕桑广西

乐波灵 虞崇江 李燕飞 李 莉 黄梅梅 黄红燕 祁广军 李 龙

(1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03; 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7;3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南宁 530007)



乐波灵1,2,3虞崇江2,3李燕飞1,2,3李 莉2,3黄梅梅2,3黄红燕2,3祁广军2,3李 龙1

(1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03;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7;3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南宁 530007)

总结分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蚕桑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的初步成效,论述了蚕桑产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具备的优势条件,提出了应借助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和品种技术优势,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广西蚕桑产业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广西;蚕桑产业;一带一路;规模优势;走出去;措施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紧紧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蚕茧产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1,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基地[1]。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2]的战略构想,广西应进一步抓住新的机遇,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3],积极融入大开放、大交流、大合作的国际市场,将广西蚕桑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全面提升其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我们在分析广西蚕桑产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所具备的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广西蚕桑产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措施,供同仁商榷。

1 广西蚕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1.1 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延续和时代的召唤

广西蚕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汉书·地理志下》:“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男子耕农,种禾稻紵麻,女子桑蚕织绩。”[4]说明在公元25—220年间,广西已有“桑、蚕、织、绩”采桑饲蚕的生产活动[5]。而《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6]证明2 000多年前,作为汉代郡治驻地的合浦就是个繁华的港口,是中国南疆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目前,广西已成为我国蚕业生产的第一大省(区、市),世界最重要的茧丝生产加工基地,应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我国蚕桑产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广西蚕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延续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意义。

1.2 是蚕桑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自身需求

现阶段,广西成功承接了东部蚕桑产业的转移,并发展成为在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蚕桑产业已很难再转回到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根据蚕桑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历史规律,其主产地将向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国家转移。随着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蚕桑生产将有可能向国外转移。因此,我们应未雨绸缪,以蚕桑产业为载体,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陆路和海路,到周边国家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蚕桑生产基地,有效增进与友好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辐射带动世界蚕桑生产的发展。

1.3 是巩固我国蚕桑产业国际优势地位的重要举措

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优势主导地位。当前,随着国内外蚕桑产业主产地逐步向亚热带低纬度地区转移,广西处在了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并承担起了传承蚕桑产业的重任。与此同时,印度、巴西、越南等国家受国际组织的援助,竞相发展蚕桑生产,对我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广西蚕桑产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建立开放合作的新机制,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三大意义:一是可进一步提高茧丝品质,推进茧丝绸精深加工,努力打造成为高品位茧丝生产及服装加工基地;二是通过交流与合作,主动输出技术,参与国外蚕桑基地建设,投资新办茧丝加工企业,占据国际市场份额,可进一步提升广西乃至全国蚕桑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市场的话语权;三是支持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蚕桑生产,还可帮助蚕农增收致富,具有深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意义。

2 广西蚕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备的优势条件

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是广西对外开放的根本出路,也是广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着力点[7]。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广西蚕业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和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2.1 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广西地处祖国南部边疆,具有“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之区位优势。广西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文化交融、血脉相亲,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尤其是连续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办以来,广西包括蚕桑产业在内的诸多行业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而且,随着“东桑西移”“东丝西移”的持续推进,广西蚕桑产业在全国的规模优势更加凸显。当前,世界蚕桑产业的发展中心也正朝亚热带低纬度地区转移,以广西为主的华南蚕区正成为国内外区域性产业中心。同时,与广西邻近的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到广西学习考察,以寻求发展蚕桑产业的支持与合作。现阶段,国内外同行更加关注广西、聚焦广西,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信息正逐步流向广西,这给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2 具有品种、技术及产品优势

一是品种优势。广西桑、蚕品种在国内外均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广西培育的两广二号等蚕品种被誉为“养不死的蚕”[8],培育的桂蚕一号、桂蚕二号为夏秋高产优质蚕品种[9],培育的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等杂交桑生命力强[10-12],适合大部分地区种植。其中桑树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在我国浙江、四川、广东、山东、陕西、新疆等省(区)都有较好的表现[13],部分地区还将其用作饲料饲养牛、羊等。在东盟、非洲、南美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广西蚕桑品种的身影,尤其是古巴试种桂桑优系列桑树品种获得巨大成功[14];另据我们了解,云南、乌兹别克斯坦饲养两广二号蚕品种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技术优势。广西通过多年摸索,总结集成了一整套适合在东盟、非洲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推广使用的,热带、亚热带种养技术体系。三是产品优势。当前广西生产的生丝以3A、4A、5A为主,恰好适合国际最大的丝绸消费市场——印度;同时,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等一些企业也可生产6A级高品位生丝,也能满足欧美等高端市场的需求。

2.3 具有政策保障优势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走出去”战略,与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古巴农业部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立了中古蚕桑科技合作中心等[15],推动两国的蚕桑交流合作。同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大对蚕桑等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茧丝绸等优势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16]。总体上看,国家对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从政策扶持、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以及项目支持等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扶持。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全力推进蚕桑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制定了广西蚕桑产业提升行动方案[17]和广西茧丝绸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18],对广西蚕桑产业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 广西蚕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的成效

多年来,广西蚕桑行业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与越南、老挝、印度、日本、古巴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先后邀请多位国外专家到广西进行专题讲学,多次选派技术骨干到国外参加先进技术培训、参加国际会议和交流考察,派出专家到国外进行蚕业技术指导及技术援助等,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1 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广西与东盟国家在蚕业生产方面就开展了紧密合作。一是与越南的交流与合作。广西与越南在蚕桑行业方面合作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双方在蚕桑育种、桑树栽培、养蚕技术、蚕桑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人员往来密切。越南蚕业生产及管理干部也曾多次组团到广西访问考察,学习先进的种养技术。广西输出的家蚕良种两广二号和桑树良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等,对提高越南的茧丝产量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9]。二是与老挝的交流与合作。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与老挝国际贸易服务公司签署了《合作发展桑蚕业意向书》。之后,老挝党和国家前主席坎代·西潘敦(Khamitay Siphandone)、老挝政府前总理波松·布帕万(Bouasone Bouphavanh)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到广西考察蚕桑生产[20]。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派出4位专家赴老挝考察指导,带去了自主培育的桑树良种桂桑优12的种子35 kg,并派出2位专家援助其建立育苗基地。之后双方开展了全方位、多形式的交流合作,为老挝蚕桑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与新加坡的交流与合作。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祁广军站长、韦伟副站长先后赴新加坡留学1年,学习蚕桑生产先进管理经验。同时,广西还派出技术人员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生丝生物功能材料的合作研究。此外,广西还与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先后邀请各国代表团到广西参观考察,学习与交流家蚕及木薯蚕的生产经验。

3.2 与印度的交流与合作

印度是世界第2大茧丝生产国,在蚕桑生产发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广西注重加强与印度蚕业的交流与合作,曾多次组团到印度参观考察和学习交流,开展了蚕业产业化培训,分享蚕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广西茧丝绸行业协会还组织了广西与印度企业的丝绸贸易与合作,举办了“2011年印度·广西丝绸产品专场推介会”[21],大力宣传广西茧丝绸品牌形象,扩大了广西丝绸的影响力。广西也曾多次邀请印度派代表团前来考察蚕桑产业的发展情况,其中印度安德拉邦农业部首席秘书帕谢拉先生(Shri Bir Singh Parsheera)、印度纺织工业部部务秘书(常务副部长)丽塔·梅侬女士(Rita Menon)、印度阿萨姆邦蚕业局局长普坎先生(Ramananda Phukan)等,分别带队于2005年10月、2010年4月、2013年10月到广西进行蚕桑生产考察与交流[22-24]。

3.3 与古巴的交流与合作

近几年,广西注重加强与古巴蚕桑的合作。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先后9次向古巴赠送自主育成的优良杂交桑种子80.5 kg,其中桂桑优12的种子40.0 kg、桂桑优62的种子38.0 kg、桑特优2号的种子2.5 kg。主要用于古巴高等教育部阿图埃伊·印第安牧草和饲料实验站作为研究和试验用种,以及畜牧饲料开发。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古巴访问期间探望了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会谈后看到中方赠送的桑树种子已经在古巴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时,十分高兴[25]。

3.4 与非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广西与非洲地缘相同、气候相似,且非洲部分国家劳动力资源便宜。因此,在非洲发展蚕桑生产前景广阔。近年来,广西在蚕桑产业方面注重加强与非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2012年,由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组织的非洲法语国家农村发展研修班学员到广西学习,特意考察蚕桑生产发展方面的情况[26]。

3.5 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广西也注重加强与日本、乌兹别克斯坦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日本在蚕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有着先进的经验,广西蚕业界与日本蚕业界的合作历史悠久,曾选派一大批专家(如顾家栋、沈昌平、胡乐山、屈达才等)赴日本访问留学,也曾先后邀请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名誉教授黄色俊一和蚕学专家山本俊雄博士、木下晴夫博士等到广西考察讲学[27-29],对广西蚕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乌兹别克斯坦蚕桑种养生产技术模式与广西相仿,2009—2010年期间,广西派遣了蚕桑技术专家到乌兹别克斯坦进行技术援助,先后援助桑子、蚕种等生产物资,在当地种植及饲养表现良好,得到了乌兹别克斯坦的高度评价。另外,广西与台湾地区在蚕桑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开展了实质性合作,2014年7月在广西来宾市召开了以“新桑蚕·新科技·新生活”为主题的两岸蚕桑产业合作研讨会,推进两岸合作更上新台阶[30]。

4 推进广西蚕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措施

广西应借助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机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让蚕桑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全面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4.1 从思想理念上推动产业“走出去”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只有开放合作才有生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只有敢于“走出去”早日“走出去”,未来蚕桑产业的发展才会有希望。因此,下一步广西要转变思路,坚持大开放、大交流、大合作的理念,借助现有的品种和技术优势,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借人”“借脑”“借力”“借资金”“借政策”等形式,整合资源,推进发展。借助广西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东盟、非洲、南美国家的合作,主要加强与越南、古巴、印度、老挝、泰国、埃塞俄比亚等国的交流与合作;把桑、蚕品种,亚热带高效种养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输出,谋划建立蚕桑生产及茧丝加工基地,并引进国外桑、蚕特色品种资源3~5个,为广西桑、蚕品种的研发提供种质资源。

4.2 广泛开展蚕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与国内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对接,落实广西农业厅与西南大学、浙江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广西大学等签订的厅校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扩大人员交流往来,开展技术交流和学术研讨。通过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及共同实施科技项目等方式,在桑、蚕品种资源收集整理,桑、蚕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及茧丝精深加工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合作。借助国家蚕桑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力量,利用广西现有桑、蚕品种易种、好养、高产等特点,分华东、华中、东北、西北、西南等5个区域设点试验示范,为广西桑、蚕品种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在省力化种养技术、机具及生产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构建亚热带种桑养蚕技术体系,以解决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下一步,将以桑产业为突破口,在桑树的饲料用、食药用、生态用开发等方面寻求交流合作。在广西建立国际技术培训中心,将广西打造成国际区域性蚕桑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人才交流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继而将广西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始发点。

4.3 合作建设生产加工基地

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扶持整合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利用国家援助项目到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建立蚕桑生产基地。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尤其是印度、越南、老挝、埃塞俄比亚等国投资新建茧丝绸深加工企业和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企业。充分利用东盟国家丰富的木薯资源优势和广西在木薯蚕[蓖麻蚕(Philosamiacynthiaricini)又称印度蚕,在广西等地称木薯蚕[31]]饲养开发的成功经验,合作推进木薯蚕的开发利用。通过资源互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推进热带、亚热带地区蚕桑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广西应引进一流的蚕桑资源开发利用企业落户,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大产品深加工力度。同时要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借力出击、借船出海,推进广西蚕桑茧丝绸产品的出口贸易,积极扩大印度、欧美、东盟、日本以及中东等国际市场的份额。

4.4 从国家层面推动广西蚕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家战略。因此,要从国家层面组织制定蚕桑产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方案,分工推进,分步实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东盟、中东、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针对热带、亚热带地区蚕桑生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使我国蚕桑生产技术始终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积极组织全国蚕业生产及管理干部、企业家赴国外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寻求战略合作。

[1] 乐波灵.加强蚕茧收烘管理 全面提升广西茧丝质量[J].中国蚕业,2014,35(3):41-43.

[2] 王敬文.习近平提出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EB/OL].中国经济网,[2014-08-11].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408/11/t20140811_3324310.shtml.

[3] 杨欢,吴殿廷,王三三.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阶段性及其策略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6):75-85.

[4] 蒋满贵,汤庆坤.广西蚕种业的回顾和展望(上)[J].广西蚕业,2009,46(4):39-42.

[5] 罗恒成.广西蚕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4-5.

[6] 央视国际.合浦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EB/OL].国家地理,(2003-08-19).http://www.cctv.com/geography/20030819/100805.shtml.

[7] 周红梅,吴丽萍,胡谍,等.新门户 新枢纽 新使命——广西加快开放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N].广西日报,2015-03-15(3).

[8] 姚福广,卢筱芬,蒙霞军.广西前六对蚕品种选育成功的历程与经验[J].广西蚕业,2004,41(增刊):27-31.

[9] 顾家栋,沈昌平,何彬,等.夏秋桑蚕新品种“桂蚕一号”的育成报告[J].广西蚕业,2000,37(1):8-14.

[10]朱方容,雷扶生,胡乐山,等.桑树杂交组合桂桑优12的育成[J].蚕业科学,2003,29(1):18-23.

[11]朱方容,雷扶生,胡乐山,等.桑树杂交组合桂桑优62选育报告[C]//中国蚕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壮族自治区蚕学会.中国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2005:12-17.

[12]朱方容.桂桑优62和桂桑优12的特点及栽培[J].广西农业科学,2001(4):199.

[13]佚名.桂桑优12[EB/OL].百度百科,(2015-05-0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PWbTdyQheg_lQwBa5qlLPCZQH5z W8CPDVs38OFIiuC2TdnUyWpq5yLq6DtISChX_D0nHfE4dzok1Q CYjrzNkq&qq-pf-to=pcqq.c2c.

[14]张培芬.古巴蚕桑代表团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参观访问[EB/OL].广西蚕业信息网,(2015-06-04).http://www.gxcy.gov.cn/tytg/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0815.

[15]张健,李龙.古巴—中国蚕桑科技合作中心在哈瓦那挂牌成立[EB/OL].江苏科技大学,(2014-07-26).http://hbd.just.edu.cn/news/times/news1000027657.html.

[16]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09-12-11).http://www.gov.cn/zwgk/2009-12/11/content_1484887.htm.

[17]佚名.广西即将开展桑蚕、糖料蔗等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3”提升行动[EB/OL].茧丝交易网,(2015-08-28).http://www.cncsen.com/news!show.action?id=9f67ccb48cf0460799c2937710877e03.

[18]刘泽桢.广西茧丝绸业(2013—2020年)发展规划(评审稿)[EB/OL].广西纺织工业学校,(2013-11-03).http://www.gxfx.cn/socialServ_sub.aspx?ArticleId=1855&ColumnID=65&TypeID=28.

[19]朱方容.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领导和专家赴越南考察蚕业[EB/OL].广西农业信息网,(2009-01-23).http://www.gxny.gov.cn/news/gxlbxx/gx/200901/t20090123_185816.html.

[20]乐波灵.老挝党和国家前主席坎代·西潘敦(Khamtay SIPHANDONE)一行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参观考察[EB/OL].广西蚕业信息网,(2007-06-02).http://www.gxcy.gov.cn/tytg/ShowArticle.asp?ArticleID=8158.

[21]广西茧丝绸行业协会.广西丝绸产品专场推介会在印度班加罗尔成功举行[EB/OL].广西蚕业信息网,(2011-12-26).http://www.gxcy.gov.cn/tytg/ShowArticle.asp?ArticleID=45634.

[22]乐波灵.印度蚕业考察团到广西考察桑蚕生产[EB/OL].广西蚕业信息网,(2005-10-19).http://www.gxcy.gov.cn/tytg/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00.

[23]李远流.张明沛厅长会见印度纺织工业部部务秘书[EB/OL].广西农产品加工信息网,(2010-04-09).http://www.gxapp.com.cn/article.php?ChooseID=1499.

[24]何骥.印度考察团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参观考察[EB/OL].广西蚕业信息网,(2013-10-16).http://www.gxcy.gov.cn/tytg/ShowArticle.asp?ArticleID=46669.

[25]苏超光,梁家炬.哈密瓜根植老挝 桑树种落户古巴[N].广西日报,2015-01-05(1).

[26]何骥.非洲法语国家农村发展研修班全体学员到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参观考察[EB/OL].广西蚕业信息网,(2012-06-29).http://www.gxcy.gov.cn/tytg/ShowArticle.asp?ArticleID=45926.

[27]佚名.日本蚕学专家黄色俊一莅临柳州自动化科学研究所参观考察[EB/OL].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网,(2009-10-21).http://www.qzbsg.gov.cn/zt/gzdm/Details/637c0c69-5f5d-4af2-8c7d-eb295af9b8f8.

[28]罗坚.日本蚕学专家山本俊雄先生来广西讲学[EB/OL].广西农业信息网,(2007-10-15).http://www.gxny.gov.cn/news/gxlbxx/gx/200710/t20071015_142810.html.

[29]佚名.日本制丝工艺专家到广西进行技术指导和讲学[EB/OL].华衣网,(2007-01-09).http://news.ef360.com/articlesinfo/2007-1-9/134980.html.

[30]广西台办.两岸桑蚕产业合作研讨会在广西来宾市召开[EB/OL].中国台湾网,(2014-07-29).http://www.taiwan.cn/local/dfkx/201407/t20140729_6764655.html.

[31]李树英.野蚕系列之三——蓖麻蚕[J].中国蚕业,35(3):93-95.

·更正启事·

本刊2015年第4期发表的张永红等撰写的“云南省陆良县蚕区病蚕BmDNV VD1 ORF2 PCR检测及序列分析”一文的摘要中(P38)、2.3.1项中(P40)、图3的备注中(P41)、表3中(P43)的“家蚕浓核病病毒-镇江珠”“家蚕浓核病病毒-陆良珠”的“珠”,因录入失误、校对疏忽导致错误,正确的应为“株”,特此更正,并诚挚地向读者致歉。

2015-09-06;接受日期:2015-10-20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 CARS-22)。

信息:李龙,男,研究员。 Tel:0511-85616637,E-mail:seri68@hotmail.com

[S88-9]

C

1007-0982(2016)01-0036-05

第1作者信息:乐波灵(1979—),男,重庆,硕士研究生,高级农艺师。 Tel:0771-3277840,E-mail:1yueboling@163.com

猜你喜欢

蚕业蚕桑广西
广西贵港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