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莲花现代农业的发展
2016-01-27李金芝
李 金 芝
(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湖南长沙 410207)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莲花现代农业的发展
李 金 芝
(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湖南长沙 410207)
介绍了莲花镇粮食、水果、茶叶、蔬菜、畜牧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分析了近几年来莲花镇农业发展趋势。从传统农业的弊端、土地资源的流失、引进农业项目把关不严带来的隐患以及农业风险预防机制的不健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当今莲花镇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发展方式滞后,是传统农业尚未根本转型。阐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供给侧结构改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保障体系、重视粮食安全生产和发展新型产业培育新业态等几个方面提出发展莲花镇现代农业的建议。
农业;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现代农业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推进供给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那么,究竟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而言,强调要在供给端化解过剩产能,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其核心是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1 莲花镇农业发展现状
莲花镇地处长沙市岳麓区西南缘,镇域总面积113.9 km2,现有农田2290 hm2,山林6400 hm2,水面420 hm2,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从2008年以来,莲花镇传统农业逐步回落、而现代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逐年递减
莲花镇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有4124 hm2,其中早稻1924 hm2,晚稻2100 hm2,一季稻100 hm2,但到了2015年水稻种植面积只有2061 hm2,其中早稻210 hm2,一季稻1851 hm2。水稻总产量也从31 000 t减少到16 000 t。
1.2 果、茶、菜产量与产值稳步增长
2010年以前,水果和蔬菜只有部分农户零星种植,用于自给自足。据2010年年报,当年蔬菜种植面积1000 hm2,产量1.5万吨,水果面积200 hm2,产量0.4万吨。之后随着餐饮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农业经营方式的逐步转变,水果和蔬菜成为了企业和农户创收的途径,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2015年蔬菜面积达8000 hm2,由于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种植,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单产和总产都比以前提高不少,蔬菜总产超15万吨。同样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呈快速增长之势,很多企业落户本地开展蔬菜、水果专业化生产,如云盖蔬菜基地、南轩种植专业合作社、莲旺葡萄基地、圣峰果业、蓝莓基地等。
茶叶也是莲花的传统产业,既有连片栽培也有零星种植。莲花镇现有茶园270 hm2,其中新荷茶场连片24 hm2,其余均为零星栽培。
1.3 畜牧水产养殖业
畜牧业近年大幅减少。历年来畜牧业产值是莲花镇农业总产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很高。2008年莲花镇养殖生猪100头以上的大户就有46户,年出栏生猪10万头,年产值在10 000万元以上。随着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的推进,城区更加重视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畜牧业逐步退出城区,到2015年莲花镇已经没有生猪出栏。
随着休闲娱乐业、住宿餐饮业的发展,莲花镇的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经营模式也在逐步转变。2008年以前,大多数经营户是自己把水产品打捞上来拿到市场上去卖,而现在是以休闲垂钓为主。从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变可以看出,传统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2 莲花镇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农业制约经济的发展
(1)资源相对不足,管理水平落后。人口不断增长与有限的农业资源的矛盾日益凸现,莲花镇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乡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6.1%,农业劳动力3.2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9万,占劳动力总数的60%。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莲花镇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4 hm2。袁隆平院土曾算过一笔帐,2011年湖南省农民种植每亩水稻纯收益仅116.6元,如除去109.1元的国家补贴,农民纯收益每亩实际只有7.5元。有限的收入使农村强壮劳动力外出经商和打工,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小孩,耕地抛荒较为严重。加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手段缺乏,生产前缺乏规划,生产时缺乏管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和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太低,生产管理制度和规范化作业体系很不完善。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生产工具的现代化程度普遍偏低,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有少数的农户都还以手工方式耕作,生产手段落后,严重浪费了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生产技术落后,农业附加值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达到小康后的消费者的需求在发生着变化,他们期望绿色、美味、保健、多样化和优质的农产品,这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存在矛盾。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农产品品质难于提高,在农产品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指标方面,如:大小、形状、色泽、口感、营养含量、易储藏性、易运输性、易加工性等等,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食品出口或内需供应中,人们对农产品中是否含违禁药物、农药残留是否超标、是否染有动植物疫病等安全指标越来越重视。而家庭经营的农户对科学生产并不重视,在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只看效果,对农产品中是否含违禁药物、农药残留是否超标从不关注,这不但降低农产品附加值,同时给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3)污染环境严重,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莲花镇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共6200 hm2,按土地平均施化肥1125 kg/hm2,施农药22.5 kg计算,共使用化肥6975 t,农药使用量139 t,再加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0 t。这是一年的使用量,这种方法已经用了几十年了,原来所用的还有高毒和剧毒的农药,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空气和水源能不遭到破坏?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必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20世纪50年代,由于粗放型经济所产生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使英国伦敦变成了世界的“雾都”,人口死亡率激增。传统的以资源消耗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水环境、土壤结构与肥力、森林植被、草原生态等以及农村大气环境、气候等,都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也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因素。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系统正在逐渐失去平衡,农业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都在悄悄地改变着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各种污染使得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土壤中的有机质锐减,酸化、盐渍化、贫瘠化等土地退化过程加快。这些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不利改变,导致农产品质量变差,农业产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土地资源形势严峻
(1)耕地数量不断减少。随着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的推进,莲花镇的土地流转进行的如火如荼,目前已有41家现代农业企业落户莲花,也由此带来了严峻的耕地隐性减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农业项目占用大量的良田栽种花卉、苗木,甚至是大型的观赏树;二是引进的农业企业流转土地面积大,但开发速度慢,新出现了大量耕地抛荒现象。截止2016年6月底,莲花镇已流转耕地687 hm2,流转比例25.5%。流转的良田大部分都用来栽种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如花卉苗木、经济树木等。
农田的性质改变将引起多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农业收益见效慢,一般土地流转的时间长达30年,也就是说至少在30年时间内,良田面积实际将大幅缩水;二是长时间栽种花卉苗木,将彻底改变农田的土壤性质,复垦难度相当大;三是不少流转的企业由于资金问题或存在圈地动机等,虽流转了大批土地,但却只开发一小部分土地,其余的土地闲置或象征性的开发,由此造成耕地隐性减少。
(2)耕地质量日趋恶化。环境污染是耕地质量恶化的直接原因。几十年来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压力。我国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亿猛增至现在的15亿。人口过多,资源有限,生产和生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造成自然环境退化和自然资源匮乏。政策失误是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历史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以粮为纲”的政策影响下,片面追求粮食产量,造成盲目开荒,毁掉大片森林、草场,甚至围海造田、围湖造田,导致湿地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反复的政策失误助长了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错误倾向,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厂污染物的排放、农药和化肥的施用、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都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中国耕地数量不足、质量恶化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2.3 农业项目良莠不齐
党的“十七大”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后,得益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区位优势,莲花镇土地流转发展迅猛,各种农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传统农业格局迅速被打破,现代化、规模化农业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现代化已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虽然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迅猛,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农业产业培育机制、农业企业的监管机制还不完善,存在较大隐患。
(1)土地流转中存在被圈地的风险。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人和企业的根本目的,农业企业也不例外。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使得长沙周边乡镇具有非常明确的区位优势。随着长株潭交通网络一体化,这种区位优势更为突出。当前,房地产是赚钱最快、回报率最高的产业。少部分商人看中长沙周边乡镇的区位优势,欲打着农业开发的名义进行圈地。长沙市批准农业项目建设用地的最高标准是7%,如果租200 hm2地,就可以拥有14 hm2的建设用地,只要能够打擦边球将这14 hm2土地开发成房地产,那么价值将成几何级数增长。同时,长沙市政府对农业产业扶持力度比较大,对土地整理、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都给予较大的资金扶助,对农业产业给予一定补助。因此,打着农业旗号进行圈地的风险并不是太高。另一部分商人的策略是以时间换空间,他们预计长沙城市扩容后一定会推进到距离城区较近的乡镇,因此想方设法以农业项目名义进行圈地。
(2)对农业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由于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历史较短,乡镇对农业企业准入缺乏有效监管,对引进企业的生产领域更无有效监管办法。莲花镇引进的农业企业参差不齐,优秀的农业企业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促进生态环保,而有的农业企业已经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2012年落户莲花的四季田园,流转土地80 hm2,涉及军营、华宝、金凤三个村的400多农户,投资1000多万元种植了桂花树、红叶石楠等观赏树木,到2015年下半年,公司管理人员离开了项目部,400多户农户2015年的流转金一分都未拿到。还有2013年落户的恩孚蔬菜基地,在华宝村流转了56 hm2土地用来种蔬菜,2015年下半年,老板走了,农户2015年的流转金同样一分都未拿到。
(3)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针对农业发展的专项法律支持不够完善。长沙市和各区县几乎都出台过农业产业扶持政策,但停留在纸面上的多,真正实施难。如,长沙市政府规定农业项目可以审批3%~7%的建设用地指标。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部门间的推诿和主要领导的意志,却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莲花镇境内40余家农业项目,只有极少数审批到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指标的不到位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增长。单纯的农业产业能够产生的利益是非常有限的,只有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带动农产品深加工,推动旅游休闲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大融合的格局,才能搞活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因农业产业扶持政策难以落实的原因,不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最终放弃了落户莲花的愿望。
2.4 农业风险预防机制不健全
农业产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生产过程中存在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多种风险。现阶段除了政策风险比较小,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是难以预测和避免的。2016年6月份的连续大雨天气,使南轩蔬菜基地的20 000 m2大棚蔬菜被水淹没,造成经济损失35万元;莲旺葡萄基地的13 hm2避雨棚全部被大风大雨损坏,造成经济损失25万元;其他的农业企业也因灾害天气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3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用现代农业的标准来衡量,莲花镇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低产业化、低市场化、低集约化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效率低、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没有根本性改变。农业发展仍然是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的传统产业,是资源环境无法持续承载的“负重之路”,是农产品供给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端之路”,是农民收入空间难以有效突破的“物本之路”[1]。
3.1 供给侧改革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供给侧改革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制度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本质是绿色发展,而绿色发展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理念,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调整结构和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路径[2],其核心是提高单位资源消耗或单位污染排放的产出率。从提高效率角度来看,二者是相通的,即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而推进的改革;“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3]。
3.2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莲花镇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有效供给没能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象没有明显改观,同时不合理供给结构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4],所有这些都是农产品供给结构性失衡的表现。只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按照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和资源配置,重构适合地区特点的现代农业体系,才能改善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只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力。只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只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才能提高农业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3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突出解决的问题
3.3.1 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共识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由政府提供以保障个人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最基本的公共物品和服务[5]。公共服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公共服务既是经济增长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方式与文明变迁的产物;经济发展既是市场进化和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也是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的结果。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公共服务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时也是它的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的过程。在1960年代的时候,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只有一千到两千美元,但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之后,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在20多年的时间里面翻了两番,1978年人均GDP达到了8000美元左右。1978年西方国家开始公共服务改革,20多年之后,它的人均GDP又翻了两番,到2008年的时候达到了39 680美元。这种人均GDP翻两番的发展过程,与发达国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为什么完善公共服务能够促进它的经济发展呢?因为公共服务能够提高人力资本的含量,能够使老百姓免除风险和后顾之忧,能够更好地投身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近几年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的推进,政府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莲花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的不断升级,对政府部门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
3.3.2 盘活农村土地资源,适度发展规模经营
(1)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保障土地承包者的合法权益。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是现代社会结构变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所谓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加快农民市民化不仅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但是农民进城后与市民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农民的内心深处土地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不会轻易放弃土地承包权。为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政府一定要有序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保障土地承包者的合法权益。这样既有利于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让农民安心落户城市参与城市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土地的集中整理、集中利用和适度规模经营。
(2)土地整理出效益,土地流转促发展。莲花镇是丘陵地区,田块大小不均、高低不平,分布很散,田埂很窄,更没有机耕道,不利于机械化操作,也不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因此土地整理势在必行。2008年,莲花镇启动万亩土地综合整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990万元,建设规模1410 hm2,涉及立马、桐木、大华、新桥、中长5个村。通过农用地整理、村庄整理、农村废弃地(含废弃宅基地)整理、土地复垦等措施,新增耕地72.02 hm2;新增建设用地置换面积114.14 hm2;平均每公顷土地每年新增产出0.38万元,投入产出率为5.37%。建设用地置换指标一次性收益9987.25万元;新增耕地指标一次性收益324.09万元。这项一劳永逸的工作值得推广。
土地流转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集中起来,转租给农业企业或大户经营,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利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全镇17个村(社区)已全部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组建理事会、监事会,全面推进清产确权、量化股权等工作。目前,全镇共计流转土地超2000 hm2。天泉草业是第一家落户莲花的农业企业,立马村山地、耕地、水面总计533 hm2(其中水田168 hm2)已全部流转给天泉草业。2010年笔者做过一次调查,天泉草业当年要支付给立马村的资金:土地租金200万元,房屋租金30万元(租用村民的房屋做办公用房),支付给立马村村民的工资25万元(只含在企业劳动取得报酬的立马村村民),合计是255万元。天泉草业当年还在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6000万元。由此看来,好的项目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3.3.3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保障体系
(1)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农业企业竞争力。农业项目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资金不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企业老板有想法、有经验,但如果缺少资金的话,一切都是空想。政府要给予企业政策倾斜、资金扶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甚至引导企业进行体制改革。银行贷款也要偏向农村,只有从多方面拓宽农业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例如,莲花镇的新荷茶厂在2014年进行体制改革前后就截然不同。2014年以前是由谭某个人承包,他家两人管理这24 hm2茶园,由于资金有限,一栋100 m2的厂房破旧不堪,一台陈旧的杀青机和一台烘干机,因为缺乏管理,茶叶品质本来就差,加上制作粗糙和包装简陋,根本卖不起价。24 hm2茶园在没有灾害的年份能产800 kg茶叶,均价140元/kg,一年产值也就11.2万元。2014年年初由张某接手管理,他筹集资金200万元,请来专家指导,进行低产园改造共计投入130万元,厂房改建50万元,购置机械设备32万元,2015年生产茶叶1250 kg,品质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善,加工精细,包装精美,价格大幅提升,品质最好的茶卖到600元/kg,均价240元/kg,产值30万元;2016年产量达到1800 kg,按均价240元/kg估算产值可达43.2万元。可见资金对于农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投资与收益是相辅相成的,投资越大产生的收益就越多,收益越多,资产的累积就越快。
(2)完善保障体系,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是农业企业难以预料和避免的。2013年50多天的高温干旱,造成莲花镇水稻减产,部分甚至绝收,因为水稻是政府出钱买了保险的,当年保险公司给莲花镇赔付了40万元,直接打入受灾农户的账户上,2014年和2015年也有少量的水稻受灾,同样得到保险公司的理赔。虽然理赔款有限,但也为农户减少了经济损失,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这种保险目前还只限于水稻,蔬菜和水果还是空白,有些企业老板曾找保险公司要自己掏钱买保险,但是因为风险太大,保险公司未受理这项业务。如果政府能填补这个空白,必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3.4 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生产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粮食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因此粮食安全生产一定要常抓不懈。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在提高产量和优化品质上多下功夫。要将土地集中起来,鼓励农民或企业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成本,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促进粮食生产向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做到减面不减收。
3.3.5 发展新型产业、培育新业态,为莲花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优化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田园教育、户外运动、农家餐饮、农业服务、民间文化等融为一体。要充分利用莲花镇的区位优势,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这意味着,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产业链得以延伸,从而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6]。
3.3.6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为传统农业插上互联网翅膀
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了快速的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话“村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在许多地区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终端方便地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这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今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供给还严重不足。政府要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宣传和引导。把农业电商融入农产品产业链,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方向为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去库存,就是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降成本,就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多种途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补短板,就是大力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7]。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企业和农民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投机取巧,生产品质差甚至假冒伪劣产品,而应当把控好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和规模,使改革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要转变发展观念,普通的农产品难卖,但是一些优质、安全、有机的农产品,依旧供不应求。过去通过施化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和时代的潮流。企业和农户既要调整种植结构,又要通过测土配方,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对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治理,增施有机肥等多种方式实现农业的绿色化经营,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的食品,实现农产品质量与价格的同步提高和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1] 陈文胜.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突出解决哪些问题[J].中国乡村发现,2016(2):41-47.
[2] 王秀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6(1):卷首.
[3] 李佐军.推动供给侧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J].党政研究,2016(2):5-8.
[4] 肖林云.供给侧改革——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J].现代农业,2016(5):61.
[5] 江维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4):15-19.
[6] 张首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讨[J].理论导刊,2016(5):68-71.
[7] 吴宏耀,祝卫东,罗 丹,等.农业供给侧改革在路上(政策解读·关注中央一号文件①)[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6(2):88-89.
2016-07-08
李金芝(1968-),女,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F321
A
1001-5280(2016)06-0627-06
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