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湖南农业转型升级
2016-01-27肖淑兰
肖 淑 兰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27)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湖南农业转型升级
肖 淑 兰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27)
介绍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政策背景、理论依据。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要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要推动湖南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农业功能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新农村建设等的转型升级。
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湖南
2015年底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其视为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又一突破口和着力点。湖南是农业大省,在新常态下出现的粮食产量、进口和库存增加,价格的“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上下挤压等问题突出,必须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因症施策,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在制度、机制和技术三个层面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供给侧为改革突破口,是相对于以前需求侧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新思路。
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
供给的重要性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萨伊定律”。根据这一定律,供给自动创造出等量的需求。萨伊提出了“供给创造需求”“产品是以产品购买”的著名论断。萨伊认为,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之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产品,形成对于其他的需求,即供给创造需求。
然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出现,导致“萨伊定理”失效,“凯恩斯主义”得以流行。凯恩斯主张,通过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滞胀”的局面,为解决这个难题,美国学者拉弗在华盛顿一家餐馆的餐巾纸上画了一条抛物线,即“拉弗曲线”。拉弗认为社会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所以他主张政府要保持适当的税率,这样才能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里根担任总统后,提出了“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恰恰就是问题的所在”,只有通过大幅度的减税计划,才能支持企业发展,解除对部分行业的竞争管制来激活市场机制。但里根的“供给革命”并未成功,因此我们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吸取教训。
在中国,徐林、黄剑辉等学者发起成立了“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他们提出了“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的思路,强调从供给侧发力,破解中国发展中的矛盾,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则提出了“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新供给主义宣言》)的政策主张。
1.2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政策背景
在2014 年4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着力增加有效供给”,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创造新供给”,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制度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的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等5大政策支柱以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5大结构性改革任务。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要求,要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包括的具体内容较多,简单来说,就是一减一加,减就是要减少没有市场需求和市场需求弱的无效供给,加就是要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有效投资;中央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去库存和降成本就是减,补短板就是加。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就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标必须落到结构改革上。与需求侧管理有较大的不同,供给侧管理主要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有眼前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考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兼顾需求侧。我国推行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对国外供给学派“供给管理”的简单复制,而是着眼于中国发展实际,更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和企业长期发展的活力,来实现经济长期发展的持续平衡。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是核心命题。
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是“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除了稻米、小麦和玉米等主粮外,国家对国内农产品自给率不再设限,而且把适度进口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比较注重的是数量的增长,认为增产了才是农业形势好。然而片面追求农业的增产已经过时,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看,今后仍然指望政府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地收储粮食等农产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农产品供给主要由市场力量来决定,政府可能不再对农产品市场运行进行直接干预。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创新在国际竞争、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和资源环境压力等背景下走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路。
从湖南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供给侧问题比较突出。用现代农业的标准衡量,湖南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高。农业发展仍然主要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不对称,农业资源环境趋紧,全省2/3的耕地土壤不同程度酸化,三分之二的水田是中低产田。养殖污染、投入品污染等居高不下,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任务还很重;农业产业结构不优、不强,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3,而面积不到30%,粮食“独大”。生猪、草食动物、家禽、水产养殖的产值结构为57.5∶7.8∶18.9∶15.8,生猪“独大”;农产品品质不优,粮食品种口粮有余、饲用粮不足;蔬菜品种以大路货为主,旺季有余、淡季短缺。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发展失衡,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仍然偏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只有2.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大,农产品“卖难”、“贱卖”现象仍然突出。农民增收缓慢,受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库存积压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难以快速增长;受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将会放缓;随着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农民转移性收入也会受到影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刚刚起步,农民财产性收入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有大幅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严重倒挂。因此,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和供给质量与效率提高尤为重要,这是实现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积极选择,是农业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是确保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一环。“十三五”期间,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安全、结构优化、品质效益并重转变,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由主要“靠天吃饭”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3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湖南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视域下推动湖南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支撑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3.1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农业供给侧一方发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转变,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一是提升粮食品质。保障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湖南粮食生产不是多了的问题,而是提升品质的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湖南决不能把粮食产能转低了、把水稻生产优势转没了,湖南粮食产量应该稳定在300亿公斤左右。要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制的要求,扎实推进粮食产能建设,不断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加快粮食品种更新换代,优化品种结构,扩大优质稻种植,因地制宜发展粳稻生产;实行标准化、精准化生产,降低物化成本,提高种植效益。二是发展壮大优质特色产业。经济作物是农民经营性收入的重要来源,湖南在1/3的种植面积上产出了2/3的种植业产值,经济作物占种植业产值达到了72%。要充分发挥湖南生态条件良好、特色作物品类多的优势,加快经作特色产业发展。稳步扩大蔬菜生产,重点发展特色、生态、有机蔬菜,全面推进水果、茶叶品质提升,建设一批精品果园和生态有机茶园,推进特色园艺作物示范园创建和种苗基地建设。三是加快养殖业转型。要依托地方资源禀赋,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主要畜禽水产品的养殖容量、生产优先序和区域布局,加快推动养殖区域向适宜区转移,养殖结构向草食动物和高效水产调整,养殖方式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种养结合转变。四是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推动三产业齐头并进,使加工业强起来。近年来,湖南实施了“5255”工程(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过50亿元的20家、过10亿元的50家、过亿元的500家),要继续加大“5255”工程实施力度,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龙头,重点做强粮食、畜禽水产、果蔬、茶叶等千亿产业。大力支持粮油加工企业节粮技术改造,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试点。加大生猪屠宰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屠宰加工企业一体化经营。引导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农村建立原料基地,让农民分享加工转化增值收益。引导产业、区位优势明显的村创建种养业有规模、加工业有品牌、休闲观光有特色的休闲农业示范村。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发展直销、冷链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积极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以柑橘、茶叶、畜产品、水产品及地方特色产品为重点,创建出口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区和知名品牌。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契机,扩大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
3.2 加快农业经营主体转变,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培育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着力培育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不同生产领域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认定标准,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类型、多元化的合作社。加强合作社的管理和监督,培育一批机制灵活、产权清晰、运行规范、管理民主的示范性合作社。加大对示范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在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方面向合作社倾斜。鼓励社会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农机作业、烘干、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等服务。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拓宽培养渠道,完善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农民认定和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要吸引和支持高素质人才从事现代农业创业。三是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户采取转包、租赁、入股、互换、转让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促进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特别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立农户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共进共赢,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3.3 加快农业空间布局的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功能区的转型升级
根据地域优势,加快优化农业功能区的布局,建设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精品农业园区、规模化的畜牧养殖小区、水产养殖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市场物流园区的建设,让这些农业产业功能区成为实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有效载体。根据湖南资源承载力和区划的不同,划分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洞庭湖生态农业区、湘中湘南丘陵农业区、大湘西山地农业区,明确其功能地位,建设一批与区域功能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在长株潭都市农业区,重点建设都市蔬菜供应区、都市休闲农业区、都市花卉苗木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在洞庭湖生态农业区,重点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精深加工园区、环洞庭湖生态蔬菜区、水产养殖区、水产种苗繁育基地、环洞庭湖水禽养殖优势区、环洞庭湖农业生态旅游圈;在湘中湘南丘陵农业区,重点建设衡邵娄永粮食生产功能区、湘南优质蔬菜基地、湘南柑橘优势区、葡萄、桃、李、梨等特色水果区、湘中湘南丘陵茶叶优势产区、以宁乡花猪、湘中黑猪、湘潭砂子岭猪等地方品种为代表的生猪养殖区、以临武鸭、攸县麻鸡、武冈铜鹅、衡山黄鸡等地方品种为代表的优质家禽养殖区、南岭山区、雪峰山区草食畜牧区、湘中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湘南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带等;在大湘西山地农业区,重点建设优质旱粮区、武陵山区优势柑橘区、大湘西高山生态茶叶区、大湘西高山生态蔬菜区、武陵山区草食畜牧区、大湘西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带。根据各功能区的特点和优势,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产品特色明显、生产要素集聚、经营机制完善、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用明显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让这些农业产业园区成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3.4 加快农业科技支撑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转型升级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目标,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以推进农业技术路线和技术推广载体的创新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教育支撑方式转变,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围绕优势产业,加强农业装备、生产、加工、流通和市场等环节技术研究,重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究与开发。着力打造现代种业,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组织和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与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合作对接。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益性服务体系。二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快研发推广适地适业新型农机具,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着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补齐机插、机烘短板,推进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经济作物及林果业机械化,开展棉花、葡萄、花生、林果等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三是着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全面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快建设进度,到2020年湖南建成220万公顷以上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抓好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四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通过“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方便服务农民、规范管理农村,实现农业的第三次革命。推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类农业信息资源,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和门户网站建设,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发展智能化、精准化生产。
3.5 加快城乡关系的转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转型升级
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均衡发展,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缩小工农城乡差距,促进城乡齐小康、共繁荣。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成为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的体制因素。要深化农村改革,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加快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转变。实现土地、人口、资金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促进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市民转化,公共财政和土地增值向农业、农村倾斜。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联动推进和良性互动,形成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整体提升的发展格局和体制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转型升级。
[1]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2] 农发行总行研究室课题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1):30-34.
[3] 程少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转型升级[J].衡阳通讯,2013(6):21-22.
[4] 胡 豹,顾益康.新时期加快我国东部地区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对策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1(5):617-622.
[5] 肖淑兰,姜太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类型、问题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5(9):103-106.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unan Agriculture under
the Viewshed of Supply-side Reformation
XIAO Shulan
(Hunan Biolog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Polytechnic,Changsha,Hunan 410127,China)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olicy context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were introduced,the go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is to accelerat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Under the viewshed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a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farm operations models,functional areas of moder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ystem,new rural construction,etc.
agriculture; the supply side; reform; upgrade;Hunan
2016-08-14
肖淑兰(1965-),女,硕士,教授,长期从事农业经济政策与管理研究,Email:xshl99@126.com。
F320.2
A
1001-5280(2016)06-0612-05
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