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黑疫预防与治疗
2016-01-27李金仓
李金仓
(青海省兴海县河卡镇兽医站 813300)
羊黑疫预防与治疗
李金仓
(青海省兴海县河卡镇兽医站 813300)
羊黑疫是危害羊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发病时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少数病例病程持续1~2d,对养羊产业危害较大,应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疗本病,本文通过病原体、发病特点、症状和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对本病作一介绍。
羊黑疫;预防;治疗
近些年,养羊规模逐年增多,疫病也频发,尤其是一些传染性疾病,更难以控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羊黑疫病也叫 “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病原体是B型诺维氏梭菌,本病发病急,致死率较高,以夏秋季节多发,现介绍如下。
1 病原体
本病的病原是B型诺维氏梭菌,属于梭菌属成员,为革兰氏阳性的严格厌氧菌,成杆状。本菌可形成芽胞,并产生的外毒素。常用的消毒药物如5%来苏儿,2%的火碱溶液均可作为环境消毒剂。
2 发病特点
本病多发于低洼、潮湿的地区,季节性明显,多发生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在肝片吸虫病发病较高的地区也容易患病。发病年龄多为1岁以上的羊,2~4岁的羊多发,多数病羊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少数病例病程可持续1~2d,绵羊和山羊均可感染发病[1]。老龄羊和羔羊发病较少,死亡率也低。发病时病羊全身皮肤呈青黑色,故称为羊黒疫。羊感染肝片吸虫病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
3 发病机理
易感羊只采食了被B型诺维氏梭菌芽胞污染的草料后,芽胞经由胃肠壁进入肝脏,当羊感染肝片吸虫时,肝脏的损伤使得诺维氏梭菌芽胞即获适宜的生长繁殖条件,并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毒血症,导致急性休克而死亡。
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由于本病病程很短,大多数病羊仅表现突然死亡,因而可见的临床症状不明显[2]。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发热、离群、食欲下降或废绝,精神沉郁,反刍减少或停止,呼吸急促,常昏睡俯卧而死。
浆膜腔有液体渗出,呈黄色。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和出血。肝脏充血肿胀,表面有一个或多个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的界限清晰,灰黄色,不整圆形,周围常为一鲜红色的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可达2~3cm,切面成半圆形[3]。
5 诊断方法
据本病发病特点、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如多发于低洼、潮湿的地区,夏秋季节多发,成年羊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快,尤其是在肝片吸虫病发病较高的地区容易患病。加上病羊全身皮肤呈青黑色和肝脏的特殊坏死变化。确诊本病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本病需要注意与单纯肝片吸虫病、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炭疽病等疾病区别。肝片吸虫病肝脏病灶为黄绿色、为弯曲似虫样的带状病痕。
炭疽病可引起各种年龄的羊只发病,临床检查有发热、死后尸僵不全、可视黏膜发绀、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剖检脾脏高度肿大。细菌学检查可发现具有荚膜的炭疽杆菌。
羊快疫也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剖检有真胃有炎症出血,胃底部、幽门部黏膜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及坏死点,其他实质器官无明显变化[4]。
羊肠毒血症多为散发,初期发病很快,可出现连续死亡,停歇几日后又连续发生死亡,后期则渐趋缓和。发病日龄是2岁以下的羊,以2~12月龄膘情好的绵羊发病较多,山羊发病较少。病羊腹泻,排出黄褐色或血红色水样粪便,鼻腔流出黄色浓稠胶冻状鼻液,死前有神经症状表现,剖检肾脏肿大变软,如面团状,切开如污泥状。胃、小肠充满气体,肠道黏膜严重充血、出血,严重的整个肠壁呈红色。
6 防治措施
本病流行地区应搞好控制肝片吸虫感染的工作,并定期接种 “羊快疫、肠毒血症、猝狙、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每只羊皮下或肌内注射5ml,注苗后2周产生免疫力,保护期为半年。在易发病季节,不要在低洼湿地放牧,在每年夏季进行1次预防性驱除肝片吸虫。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在春夏季节应减少抢青,防止过食,适当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正常情况下,平时至少1周对羊圈消毒1次。在本病高发地区可进行定期预防用药。注意轮换用药,预防用药也要有一定的疗程。
本病发生时及时将羊群移于高燥地区,使用血清进行早期预防,每只羊皮下或肌内注射10~15ml,必要时重复1次。
病程稍长的羊只,肌内注射青霉素320~400万单位,每日2次,连用3d。同时加强饲养管理,经常清除羊舍粪便,保持羊舍干燥,防寒保温,通风透气。按时消毒羊舍,避免蚊虫叮咬。
[1]陈世军.羊急性死亡的防治[J].兽医导刊,2016(1):18-19.
[2]张西云,马利青,陆艳.羊黑疫的诊断[J].中国兽医科技,2010(9):29.
[3]范玉霞.浅析羊黑疫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10):68.
[4]左林威.山羊黑疫的诊治[J].广西畜牧兽医2006(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