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口译外语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2016-01-26黄淑萍
黄淑萍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立体口译外语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黄淑萍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现代技术为依托,基于口译训练理论构建的立体外语教学模式应兼顾语言文化、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一学年的实证研究表明,立体口译外语教学模式符合学科特点,全方位提升了实验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有效教学模式能够顺应多模态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对接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对于各级外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口译训练理论;立体式教学;跨文化交际;有效教学;大数据时代
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直接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外语教学实践与研究领域也愈发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教育因此转向教学形式的混合化、教学模态多样化以及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以期通过更加灵活多元的模式实现“学有实效、教有实效”[1]。
一立体式外语教学与口译模式
(一)立体式外语教学
立体式教学是全方位、多极化的教学,既要注重外语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又要注重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等多方互动教学;更应注意教学观点模态技巧的相互关联和连贯,形成教学的系统性发展。多元化立体式多媒体教学模态,尤其注重立体信息输入模态、自我驱动模态、电子交互模态与文化意识培养模态的综合运用[3]。可以说,多方互动的立体式教学符合语言的本质特点,适应大数据时代特征,顺应了教改趋势。然而传统课堂常让人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漫长课时收效甚微,而不少通过等级考试的学生仍难以有效地跨文化交际。我们该如何开展立体化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呢?
(二)口译训练与外语教学
口译是一种集视、听、说、写、读思维之大成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训练口译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外语综合素质的过程。口译训练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已经逐渐得到关注。口译界著名领军人物Daniel Gile[4]提出语言学习和口译学习之间的重叠在外语教学是不可避免的,口译教学的手段在语言教学中极为有益,并值得借鉴。刘和平[5]也肯定了口译是语言教学方法之一。
将口译训练引入外语教学的设想和实验是近年兴起的新研究领域。在理论视角上,谢庆立[6]指出,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蓄势待发,口译课作为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实用型课程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将口译课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是值得尝试的举措。实证研究方面,上海理工大学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表明在理工科院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7]。日本语言学家曾以中国的日语学习者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影子跟读训练;结果显示在影子练习法下学习者的语音和语感可以得到明显提升[8]。全国高校近十年的毕业调查说明口译技能训练能提高外语学习者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产生多方面积极深远的影响[9]。
国内外将口译训练引入语言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口译理论、单项技能训练在外语课堂上的运用、开设口译选修课的可行性等方面探讨。但鲜有服务于大英的口译课堂模式,关于如何系统运用口译训练模式进行立体化外语教学也较少提及。
二基于口译模式的立体式外语教学
(一)基于翻转课堂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
图1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翻转课堂流程图
此前,笔者在跨文化外语教学实验过程中,根据外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以教学目标为驱动的翻转课堂总循环图[10](图1)。教学活动由预定的教学目标AIMS(目标)为起点,指导并推动各教学环节的进展;以微课为导入,通过各环节的逐一实现,再圆满最初总目标;S(Students)表明教学过程以生为本,环节间的箭头颜色由浅到深,体现学习能量的持续吸收深化并转为综合素质的过程。在此,我们延拓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把专业口译模式融入立体教学,从微观层面进行实证研究。
图2 厦大口译训练模式
(二)口译训练模式与立体式外语教学
Gile的口译理解模式为C=KL+ELK+A,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11]。厦门大学口译研究小组根据吉尔模式提出口译训练模式[12],即厦门大学模式(图2)。在这个模式中,I=Interpreting(口译结果);A(D+CC)为:对语篇(Discourse)与跨文化交际成分(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分析;C(SL+K)(Comprehension in source language+Knowledge)是对原语及原语外知识的理解;S+P(Skills+Professional standard)是译员的职业准则与口译技巧;R(TL+K)(Reconstruction in target language+Knowledge)是口译者在目的语中对原语信息进行重组以完成口译工作。厦大模式拓展版[13]在保留核心内容基础上,通过添加FB(Foundation Building)即“口译准备”和QC(Quality Control)“质量监控”两大模块,使口译训练更加科学系统化。
大数据时代,语言文化信息不断更新、现代技术飞速进步,加之学生入学时语言水平整体提升,使得口译训练与立体式语言教学有了更多契合点。口译模式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着眼于培养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桥梁的核心能力,兼备综合性和实践性,与英语教学的全面技能定位和培养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口译教材立体化与大学英语教学多媒体化的一致性有利于整合先进有效的学习资源,且通过电脑、手机、录像机、录音笔、教学软件、远程训练设备等的应用,将口译训练模式与多模态教技结合,实现立体教学。
根据图1和图2,我们以语言技能与文化主题结合的线索,构建立体口译外语教学模式。第一,FB模块在每单元开始前,明确说写译的输出任务,要求学生做好语言、知识和心理准备;第二,A(D+CC)模块引导学生对语篇与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成分进行分析。文化可分为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知识文化对跨文化交际不会产生直接影响,而交际文化则会产生直接影响[14]。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并分析文化背景、文化语境、社会习俗、世界观、价值观等潜在交际文化。第三,C(SL+K)用于多模态的原语及原语外知识的语料输入,锻炼言语逻辑,拓展口语表达。这三个模块属于多模态多视角的输入,可选用优秀的微课与慕课资源来辅助教学。根据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教学过程中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输出驱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接受性语言知识的运用,而且可以激发其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欲望[15]。新模式里,教师先设计好输出任务,根据学生完成前三模块的输入任务过程预设问题,帮助并鼓励学生补充相关输入材料,以备下一环节学习。第四,S+P模块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在视听说训练中融入基础口译技能以提高信息内化能力。第五,R模块创设多模态交际情境训练,是立体化信息重组输出环节。学生就相关题材进行交替传译、主题演讲等活动,于课外完成相应的写译任务,巩固交际能力。第六,QC质量评估模块通过宏观和微观环节来检测语言技能、文化认知与交际思辨等,包括自我测验、小组多向互动和互评及教师测评等多元评估体系。
三立体口译外语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根据立体口译教学模式,我们以文化主题为线索开展为期一学年的大学通用英语课程。将同一专业水平接近的两个班级(各50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证研究。由同一老师使用统一教材进行等量课时的教学,对实验组采用立体化口译教学模式,对控制组实施常规模式教学,通过对实验前后综合能力测试成绩变化的比较,检验新模式下学生综合交际能力是否得到显著提高。
(二)结果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对比试验,我们运用SPSS软件来统计分析数据,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进行测试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
表1 控制组测试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
表2 实验组测试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
表1显示,控制组后测成绩比前测提高了0.22分,对比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差值的T检验发现,对照组两次成绩P=0.858(P>0.05),不存在明显差异;表2显示,实验组后测成绩比前测上升6.35分,对比前后测试成绩差值T检验发现,实验组两次成绩P=0.000(P<0.05),存在显著差别。可见,新模式教学使实验组综合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传统模式下的对照组则无明显提高。表1和表2中,两组的前测成绩标准差别小,表明原有语言水平相近、符合实验条件。两组的后测成绩显示,经过一年不同模式的教学,两组都有进步,但是实验组的提升更为显著,平均成绩从低于对照班级的水平(74.05<75.01)状态变成高于控制组的水平状态(80.85>75.32),说明新模式更有利于外语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四教学反馈与启示
(一)教学反馈
我们根据新模式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请实验班同学评价过去一年的教学,得到结果如下。
表3 立体式外语教学满意度调查
表3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新模式,并认为各环节的设置科学有效。最受肯定的是问题1,表明新模式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较受争议的是新的评估方式,学生对它是既爱又怕,虽然多数肯定它的测评更全面,但同时也使得个体压力倍增。这也体现了学生对新模式的适应过程。总体而言,写、说、译的输出挑战能激发学习热情,提升综合交际能力,符合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二)实证研究的启示
第一,学生要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成在语言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主动者。立体模式教学执行的前提是各种形式输出任务的预设,使学生先明确学习输入材料的目的。学生须在输入模块的自主学习中吸收、内化相关内容,并自觉补充以保证完成预设的输出任务。同单元进行的实践活动仍应以学生为主体,并注意缩短输入学习与输出运用之间的距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当代外语教师机遇与挑战并存,专业能力亟需拓展和深化;微课、网络课堂、自主学习等多模态互动式教学对教学技能及理论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师资队伍学科素质建设的稳步提升。
第三,口译模式与立体教学的融合突破了学究式的语言教学,将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改变了外语学习的僵化现象。教学内容侧重于以中西文化为主线,使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弘扬了传统文明,全面提升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惠中.提倡有效教学[J].外语界,2011,(2).
[2]应云天.外语教学法.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陈坚林.论立体式教材与立体式教学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11,(11).
[4]Gile,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 Company,1995.
[5]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谢庆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视阈下的口译教学[J].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7).
[7]韩戈玲,陈丽莉.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教学实践研究[J].外语界,2011,(1).
[8]钟晓鸣.浅析课堂中的如影随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6).
[9]黄淑萍.本科口译教学的多重功能及其优化策略[J].集美大学学报,2014,(2).
[10]黄淑萍.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8).
[11]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
[12]林郁如.新编英语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苏伟,邓轶.口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4]林大津.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5]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13,(6).
(责任编校:简子)
Empirical Study of All-encompassing Teaching Mode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NG Shuping
(Chengyi Colleg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China)
Abstract:In the big data era, all-encompassing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interpreting training theory could integrate language and culture, knowledge assimilation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into a whole. An empirical analysis was made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through test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teaching model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in reorienting college English to serv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findings are of significance for future improvement of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interpreting training theory; all-encompassing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ffective teaching; big data era
作者简介:黄淑萍(1982— ),女,福建平和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口笔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BS14426;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第三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10423;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AS141076。
收稿日期:2015-09-1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6-0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