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郦道元《水经注》的文体特征
2016-01-26孙会芳
孙会芳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97)
论郦道元《水经注》的文体特征
孙会芳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97)
摘要:《水经注》是北魏时期郦道元为地理著作《水经》所作的注,体系分明,编创合一。此书不仅继承了经注的方法,同时又借鉴了史注的方法。此外,《水经注》还因其骈散结合、灵活多变的语言,成为后世山水散文的典范。因此可以说,《水经注》具有志书、注书及杂记散文三个方面的文体特征。
关键词:《水经注》;文体特征;北朝散文
对郦道元的《水经注》,历来人们只关注其优美的散文语言,而很少关注其文体特征。事实上,《水经注》不仅具有优美的散文语言,同时也具有地理志书及注疏的文体特征。这种多元化的文体特征,对后代的方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已形成了一种“水经注体”。
一、体系分明、编创合一的志书体例
作为地理志书,《水经》是以全国水道为纲来结构全书的,而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按照《水经》“以水证地”的方式展开,即通过各个水系来考证其流经地,而且对其流经地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状况也作了详细介绍,可谓是“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史”[1]91。同时,由于郦道元要介绍的内容涉及面颇多,因此他就不得不引用各类典籍中的记载来对所记述之地的状况进行更加丰富而具体的介绍,有时还将自我实地考证的见闻记录其中,这就形成了《水经注》编创合一的体例特色。
(一)体系分明
《水经注》虽内容繁杂,但“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史”的原则统括了其体例特点。《水经注》记载了众多河流,且对每一条河流的描述详细到包括河流的发源、干支流、水量、含沙量、冰期等等方面,但仍能清晰地显示出此书以水道为纲,由水名到地名,再由地名到地史的清晰思路。在具体介绍每一水系之前,郦道元则“首先根据河流的干支关系、长短大小、独流入海或是汇入大河等为指标,为河流的各种称谓,制定了它们的定义”[2]29。其定义则在卷一《河水》注中表明:“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佗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3]2这些定义,即是郦道元撰写此书的规范,同时表明其思路之清晰,用字之严谨,避免了描述过程中的混乱。可见,郦道元在编写这个水文网络时,结构、纲目都是非常清晰的。
《水经注》在介绍每一水系时,又有着清晰的顺序:按照水系的大小顺序,先介绍主流,再对各个支流进行更加详细的考证。这考证包括发源地、流经地、汇合处、及纳入的地点。这一顺序本是《水经》的顺序,《水经注》则主要对其流经地的情况进行丰富而具体的考证与介绍,对此地的名称、历史变迁、名人、风俗、地貌、传说甚至特产等都进行或多或少的介绍。《水经》中提到的水、山、地名等,郦道元都从各类文献资料中找到相关解说,以期对所要解说的事物进行最全面的解释。这样,此书虽庞杂,但却有一个线索即所要解释的事物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使后人对于此水的流经地有更加全面而感性的了解。
(二)编创合一
郦道元在《水经注》序中即表明了自己的著述规范:“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3]序这说明他对于河流的“吐”与“纳”及“沿路之所躔”都要进行有顺序的介绍,方法则是“访渎搜渠,缉而缀之”,即实地考证与引用文献资料相结合。由于很多地方都是他实地考察过的,因而不乏感性的自我创作,即使是引用他人的著作,有些也是经过了他加工改编的,这就形成了创中有编、编中有创、编创合一的编辑特色。
《水经注》搜罗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据有关学者统计,《水经注》共辑录了300多种金石碑刻,引用了437种古籍。[4]409如对于《三秦记》《吴地记》《豫章记》《荆州记》《湘中记》等地志的多处引用,主要是因为郦道元未曾到过南方,因此只能从文献资料中抄录、提炼。这其中有些是直接引用,如对《河水》中“河水”的注,即稽考百家:
《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考异邮》曰: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元命苞》曰: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也。《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财也。而水最为大。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佗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庄子》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新论》曰:四渎之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徐干《齐都赋》曰:川渎则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逝。北朝沧洲,惊波沛厉,浮沫扬奔。《风俗通》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白虎通》曰:其德著大,故称渎。《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3]3
仅一“河”字,即通过引用《春秋说题辞》《释名》《考异邮》《管子》《庄子》等多部著作,来解释说明其含义,使得人们对于“河水”的来源及发展等状况都有了更加丰富的了解。
有些虽是引用,但也经过了作者的一点修改,如《江水》中那段著名的描写三峡的文字: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790
这段即是对盛弘之的《荆州记》略加修改而来的。原文为:
春夏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巘多桧柏,悬泉瀑布,飞其间。清萦峻茂,良多雅趣。每睛初霜旦,林寒间肃,常有高猿长前,属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九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5]45
其修改之处虽不多,但修改之后则更加得整齐美观,宜于诵读。如将“悬泉瀑布,飞其间”改为“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将“每睛初霜旦”中“每”单字改为“每至”双字,这两处均将单字改为双字,符合汉语多双音复合词的习惯,同时也使得文章句子形成对偶,句式更加整齐。而“高猿长啸”与原文相比,则在声韵上更加响亮,富有音韵美。而将“良多雅趣”改为“良多趣味”,“空岫”改为“空谷”,则使得文章语言更加通俗易懂。
有些文字则是作者出于对清秀景物的亲身感受而创作出来的,如《清水》中的一段: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3]212
还有些文字,或是作者记录自己实地考察中的见闻,或是表明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是发表自己的质疑,或是作者在引用神话时展开自己的想象。这些独创性的文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史料,而且增加了文本的故事性与趣味性。这些倾注了作者情感的优美的写景独创文字,也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总之,郦道元采用的编中有创、创中有编的著书体例,既保证了解释的全面性,又增加了文本的趣味性与可读性。而全书清晰的结构与体系,也为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水系的面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经注与史注相结合的注疏体例
既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为《水经》所作的“注”,那么此书也具有注体的一些特征。其注的方式也具有特色:不仅继承了汉代注经的方法,而且也借鉴了同时期《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的一些史注的注解方法。
所谓“注”,许慎《说文解字·水部》曰:“注,灌也。”[6]979段玉裁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6]979唐贾公彦《仪礼·士冠礼》则说:“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7]4意思都为“灌注”之意,即“注”是用来解释经文的东西,使经充实,从而意义更加丰富、易懂。而由于经书的微言大义,汉代经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对于经文的理解记在原文之下,以训诂为工具,标举字音、解释词义,以疏通文意。到魏晋以后,史学的地位上升,成为一种专家之学而作为教授对象,因而出现了对史书的注释。钱大昭对于经注和史注作了明确的划分:“注史、注经不同,注经以明理为宗,理寓于训诂,训诂明而理自见。史注以达事为主,事不明,训诂虽精无益也。”[8]395即经注主要是利用训诂来解释经的意思,使道理明白;而“达事”就是要利用多种史实材料,解释历史事件的真相。除此之外,经注和史注最大的差异,就是注经不可驳经。注史则不同,可以提出驳纠或辨误。[9]24
《水经注》中用训诂学的方法来作注的情况多见于对于水名、地名、山名等的注解。卷五《河水》对“黎阳县”的注解:
黎,侯国也。《诗·式微》,黎侯寓于卫是也。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径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王莽之黎蒸也。今黎山之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3]134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对于字音、字义的多种解释,也确实有助于疏通文意或展示某地的历史。
开创了注史之风的裴松之《三国志注》[10]356,其注疏体例对于《水经注》的注疏方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者陈寅恪说:“郦善长之注《水经》,其体制盖同裴刘。”[11]161而裴松之于《上三国志注表》中表明其注书体例: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12]1083
由此看来,裴注主要采用了四种史注体例:补阙、备异、惩妄、论辩。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多处运用了这些史注方法来对原著进行补漏改进。
“补阙”之例,如卷十一《易水》注曰:
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竝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广字,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访。诸耆旧咸言,昭王礼宾,广延方士,至如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连下都,馆之南垂,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虽无经记可凭,察其古迹,似符宿传矣。[3]281
既“无经记可凭”,郦道元即据“诸耆旧咸言”,甚至“察其古迹”,以证明小金台、兰马台在古为昭王礼宾之处。郦道元以实地考证,证明诸耆旧所言之正确,也补了其他古籍中所未曾收录的历史事实。
“存异”之例则有:卷四《河水》注函谷关校尉旧治处即曰:“昔老子西入关,尹喜望气于此也。故《赵至与嵇茂齐书》曰:‘李叟入秦,及关而叹。’亦言《与嵇叔夜书》,及关尹望气之所,异说纷纶,并未知所定矣。”[3]112此即“存异”之例。不知何人在此“望气”,故皆引之以存疑。
“惩妄”之例,则如卷六《汾水》注曰:
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霣于地,故作桂树焉。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璠璵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证,近于诬矣。[3]159-160
郦道元根据孔子的“尚非璠璵送葬”,认为孔子是不可能建议鲁哀公用桂树葬其父的,因此,认为王肃所记载此事乃“近于诬矣”。此外,《水经注》中还出现了多处“盖《经》误耳”“盖《经》误证”等句子,以纠正《水经》中的谬误。
“论辩”则主要是指在纠正的同时,又补充说明了理由。如卷二十九《沔水》注曰:“《经》所谓石城县者,即宣城郡之石城县也。牛渚在姑熟、乌江两县界中,于石城东北减五百许里,安得径牛渚而方届石城也?盖《经》之谬误也。”[3]683
总之,郦道元的注疏方式无论是继承传统经注的方法,还是借鉴史注的注疏方法,其注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而非单纯地引用典籍,已有了“注者之精神”。正如钟惺所评:“能自立于所注者之中,而又游乎其外。”[13]177
三、博采众体、灵活多变的散文语言
《水经注》成书于北魏时期,其语言自然也就有对前代多种文体的语言形式的吸收,但又不完全同于赋体或骈文,而是融合了辞赋、骈文及山水诗的文字技巧,总体呈现出一种博采众体、灵活多变的特点。
(一)博采众体
《水经注》的语言,虽兼有辞赋、骈文及山水诗的体式特点,但这三种文体句式在《水经注》中并不是界限分明地存于书中不同之处,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已将多种文体的写法融会贯通,有些只是借鉴其文字技巧,形成了一种骈散结合、以散为主、自然流畅的语言体式。
《水经注》中有多处句子是采用赋体的形式,如卷二十六《淄水》注:“水北则长庑遍驾,回阁承阿,林际则绳坐疏班,锡钵间设,所谓修修释子,眇眇禅栖者也。”[3]599即是典型的赋笔。“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飗飗”[3]623,也是辞赋句式。但郦道元所采用的赋体语言已不见汉代辞赋的铺陈夸饰的痕迹,而是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抒写出来。这主要是由于《水经注》不以体物、造势为主,而只是出于对于美好景物的自然抒发。
《水经注》的语言采用的是骈散结合的形式,总体虽以散体为主,但其描写部分,尤其是对于优美胜景的描写则多会使用整齐对偶之词,有些更是与骈文之体无异。如卷九《淇水》注:“高山带江,重荫被水,江阅渔商,川交樵隐……”[3]902“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3]592-593这些似骈文的文字虽整饬,但文字的大部分尤其是叙述山水景物的位置、历史等情况时,都是文从字顺的散句。郦道元采用骈文写胜景,只为其和谐音韵,给人印象深刻之意。
《水经注》对山水诗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其诗化的语言和对于山水诗“移步换景”手法的借鉴上。作者常常省略一些字句,或不用通常的词序,形成一种诗化的语言。如“云台风观”省略动词,本意为:云生于台,风起于观,虽省略而不影响人们理解;“峰次青松,岩悬赪石”[3]112,本应是“青松次于峰,赪石悬于岩”,这样打乱词序以后,语言更加洗练,有节奏感。此外,由于《水经注》的体例即“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作者多以“移步换景”的方式写沿途所见之景,“又”字、方位词随处可见,使得线索尤为清晰,而所状之景,如在眼前。
(二)灵活多变
《水经注》虽参以《水经》而依次作注,但其语言则不似《水经》那般简单无趣,而是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涵括了丰富的内容。其语言在形式、风格及运用上皆灵活多变,而又显得自然贴切,浑然天成,可谓是自成一家。
首先,在语言的体式上,《水经注》的语言可骈可散,可长可短。在作者笔下,语言的体式与长度,完全由描写与叙述的需要所决定。当写到风景秀美之处,作者仿佛心情也随之大好,而采用精心雕琢又自然流利的骈散结合体来描写美景,可谓是有感而发,以美文歌颂美景。
其次,在语言的风格上,《水经注》的语言可韵可白,可雅可俗,有平实亦有清丽。有些语言,尤其是写景文字,清丽自然,而又整齐叶韵,可谓美文。如“猿徒丧其捷巧,鼯族谢其轻工。”[3]348除雅致的文人语言之外,作者还使用了一些方言俗语,如:“垞”“伞子盐”“巴乡清”等。还有一些地方,多穿插民间歌谣、童谣、谚语等,如描写江道曲折处,多次引用歌谣,“行者谣曰:‘朝发黄牛, 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知故。’”[3]793“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3]582-583民间歌谣的引用,简洁而又形象地表达了江道之曲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民间俗语的引用,也大大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风味。
此外,在语言的运用上,郦道元的手法可谓是灵活多变,将汉语词汇、词性丰富而灵活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字词的选用上,尽量避免使用重复的词来描写,以突出景物的个性。即使是表达同一事物或同一意思也会选择不同的词,如表示“瀑布”这一事物,即用“洪”“珑”“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湍”“悬波”“颓波”“飞波”“飞清”“飞泉”“飞流”等词语,以表达不同的情状,这些不同的词语,也给读者以新鲜生动之感。而描述水流的流向时,通常情况下词汇是近似的,而作者则选用“奔流”“委注”“属”“纳”“历”“至”“屈”“受”“络”等不同的动词来表达,显得鲜活而又生动。除选词上的灵活,《水经注》语言的灵活多变还体现在对于词类的活用。作者常常改变字词的通常用法,而将其活用为另一词性。如:“岩嶂深高,壁立霞峙”[3]279,“水流交冲,素气云浮”[3]95,皆将名词“壁”“霞”“云”用作状语,形象立显。而“桑麻暗日”“惊川聒谷”等,则是使动用法,使得表情颇为生动。而“亭亭杰峙”[3]551,“石池吐泉,汤汤其下”[3]307等,则是利用叠词,使得景物情状的描写颇为传神。
正是由于郦道元博采众体语言形式、活用各类词语,才使得《水经注》在语言上形成了一种自然流畅、灵活多变的风貌。
总体来说,《水经注》在文体上,既具有志书的体例特点,同时作为一本注书,它又有其特殊的注疏方式。而其高超的写景语言,则更是后世山水散文的楷模。《水经注》的这种多元化的文体特点,并没有使此书显得杂乱无章,反而这不同的文体在此书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就了其独特的文体,甚至可以说这种文体即是“《水经注》体”。“文体学的研究不应只是孤立研究具体文体的特点,而应更重视各文体间的渗透、融合。”[14]12而郦道元的《水经注》志书的体例、注疏的行文方式及散文化的语言,即为我们研究各文体间的互相渗透、融合,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王先谦.水经注序[M]//王先谦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2008.
[2]陈桥驿.水经注记载的水文地理[M]//水经注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
[3]陈桥驿.水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陈桥驿.水经注文献录序[M]//水经注研究二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5]盛弘之.荆州记·宜都郡[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6]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士冠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钱大昭.三国志辨疑: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逮耀东.抑郁与超越[M].北京:三联书店[M].2008.
[10]吕谦举.两晋六朝的史学[C]//杜维运,黄进兴.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台北:华世出版社,1976.
[11]陈寅恪.陈寅恪文集:寒柳堂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钟惺.钟伯敬合集:下册[M].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6.
[14]欧明俊.古代文体学论纲[C]//2008中国古代文体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刘海燕)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孙会芳(1991—),女,河南焦作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3.013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6)03-0064-05
On Stylistic Feature of LI Daoyuan’sShuiJingZhu
SUN Hui-f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Shui Jing Zhu written by LI Daoyuan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s a book of comments on geography book The water.The book has clear system and creative unity. It not only inherits the method of confucian classics, but also draws lessons from the method of history comments.In addition, Shui Jing Zhu becomes the later model of landscape prose because of its polytropic and flexible languages. So it can be said that Shui Jing Zhu has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three aspects: district annals, explanatory note and jottings prose.
Key words:Shui Jing Zhu; stylistic feature; prose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