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经注·夷水》订注

2017-06-06谢励斌

西部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郦道元水经注

摘要:中国南方清江流域很早即为学人所注意并引起重视。《水经注·夷水》篇提供了公元6世纪前后该流域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资料,郦道元在书中以《水经》底本作为基础而旁征博引,苦心研修将原在《水经》中的四条记载和表述之夷水内容补充完善而为后世学人研究该流域更迭提供了重要讯息与方法依据。然而郦道元在成书中囿于自身所处之时代或地域限制而使该书中的相关措词仍然存在不少缺憾或不足,因而进一步探究清江流域相关地名变迁历程不仅是重要而且是必要的,对今人探索和认识清江流域变化大有裨益。

关键词:郦道元;水经注;夷水

中图分类号:I206.2;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谈及清江流域,就需要涉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夷水》篇。本文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所出版发行的陈桥驿之《水经注校证》卷三十七作为底本,辅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和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发行的《杨守敬集》相关内容以及范晔等《后汉书》、房玄龄等《晋书》、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穆彰阿等《大清嘉庆一统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诸典籍,初步勾勒出清江流域之部分相关风物与人文变迁历程,献诸同好,以待方家批评指正。

原文: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是以法孝直有言,鱼复捍关,临江据水,实益州祸福之门。夷水又东径建平沙渠县,县有巫城水,南岸山道五百里,其水历县东出焉。东南过佷山县南,夷水自沙渠县入,水流浅狭,裁得通船。东径难留城南,城即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上里余得石穴,把火行百许步,得二大石碛,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水旱不调,居民作威仪服饰,往入穴中,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说,往往有效。但捉鞭者不寿,人颇恶之,故不为也。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每乱,民入室避贼,无可攻理,因名难留城也。昔巴蛮有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中之,又令各乘土舟,约浮者,当以为君,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舟从夷水下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宿,旦化为虫,群飞蔽日,天地晦瞑,积十余日。廪君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乘土舟下及夷城,夷城石岸险曲,其水亦曲。廪君望之而叹,出崖为崩。廪君登之,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傍而居之。四姓臣之。死,精魂化而为白虎,故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盐水,即夷水也。又有盐石,即阳石也。盛弘之以是推之,疑即廪君所射盐神处也。将知阴石,是对阳石立名矣。事既鸿古,难为明征。夷水又东径石室,在层岩之上,石室南向,水出其下,悬崖千仞,自水上径望见,每有陟山岭者,扳木侧足而行,莫知其谁。村人骆都,小时到此室边采蜜,见一仙人坐石床上,见都,凝瞩不转,都还,招村人重往,则不复见,乡人今名为仙人室。袁山松云:都孙息尚存。夷水又东与温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夏暖冬热,上常有雾气,疡痍百病,浴者多愈。父老传此泉先出盐,于今水有盐气。夷水有盐水之名,此亦其一也。夷水又东径佷山县故城南,县即山名也。孟康曰:音恒,出药草。恒山今世以银为音也,旧武陵之属县。南一里即清江东注矣。南对长杨溪,溪水西南潜穴,穴在射堂村东六七里。谷中有石穴,清泉溃流三十许步,复入穴,即长杨之源也。水中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尺,居民钓鱼,先陈所须多少,拜而请之,拜讫投钩饵,得鱼过数者,水辄波涌,暴风卒起,树木摧折。水侧生异花,路人欲摘者,皆当先请,不得辄取。水源东北之风井山,回曲有异势,穴口大如盆。袁山松云: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春秋分则静。余往观之,其时四月中,去穴数丈,须臾寒飘。卒至六月中尤不可当。往人有冬过者,置笠穴中,风吸之,经月还步杨溪得其笠,则知潜通矣。其水重源显发,北流注于夷水。此水清泠,甚于大溪,纵暑伏之辰,尚无能澡其津流也。县北十余里有神穴,平居无水,时有渴者,诚启请乞,辄得水;或戏求者,水终不出。县东十许里至平乐村,又有石穴出清泉中,有潜龙。每至大旱,平乐左近村居,辇草秽著穴中。龙怒,须臾水出,荡其草秽,傍侧之田,皆得浇灌。从平乐顺流五六里,东亭村北山甚高峻,上合下空,空窍东西,广二丈许,起高如屋,中有石床,甚整顿,傍生野韭,人往乞者,神许则风吹别分,随偃而输,不得过越,不偃而输辄凶,往观者去时特平,暨处自然恭肃矣。又东过夷道县北,夷水又东径虎滩,岸石有虎像,故因以名滩也。夷水又东径釜濑,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刁斗,形色乱真,惟实中耳。夷水又东北,有水注之,其源百里,与丹水出西南望州山。山形竦峻,峰秀甚高。东北白岩壁立,西南小演通行。登其顶,平可有三晦许,上有故城,城中有水,登城望见一州之境,故名望州山,俗语讹,今名武钟山。山根东有涌泉成溪,即丹水所发也。下注丹水,天阴欲雨,辄有赤气,故名曰丹水矣。丹水又迳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尝测其远近。穴中蝙蝠大如乌,多倒悬。《玄中記》曰:蝙蝠百岁者倒悬,得而服之,使人神仙。穴口有泉,冬温夏冷,秋则入藏,春则出游。民至秋阑断水口,得鱼,大者长四五尺,骨软肉美,异于余鱼。丹水又径其下,积而为渊,渊有神龙,每旱,村人以芮草投渊上流,鱼则多死,龙怒,当时大雨。丹水又东北流,两岸石上有虎迹甚多,或深或浅,皆悉成就自然,咸非人工。丹水又北注于夷水,水色清澈,与大溪同。夷水又东北径夷道县北而东注。东入于江。夷水又迳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订正: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是以法孝直有言,鱼复捍关,临江据水,实益州祸福之门。夷水又东径建平沙渠县,县有巫城水,南岸山道五百里,其水历县东出焉。东南过佷山县南,夷水自沙渠入县,水流浅狭,裁得通船。东径难留城南,城即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上里余得石穴,把火行百许步,得二大石碛,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水旱不调,居民作威仪服饰,往入穴中,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说,往往有效。但捉鞭者不寿,人颇恶之,故不为也。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每乱,民入室避贼,无可攻理,因名难留城也。昔巴蛮有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中之,又令各乘土舟,约浮者,当以为君,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舟从夷水下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宿,旦化为虫,群飞蔽日,天地晦瞑,积十余日。廪君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乘土舟下及夷城,夷城石岸险曲,其水亦曲。廪君望之而叹,出崖为崩。廪君登之,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傍而居之。四姓臣之。死,精魂化而为白虎,故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盐水,即夷水也。又有盐阳,即阳石也。盛弘之以是推之,疑即廪君所射盐神处也。将知阴石,是对阳石立名矣。事既鸿古,难为明征。夷水又东径石室,在层岩之上,石室南向,水出其下,悬崖千仞,自水上径望见,每有陟山岭者,扳木侧足而行,莫知其谁。村人骆都,小时到此室边采蜜,见一仙人坐石床上,见都,凝瞩不转,都还,招村人重往,则不复见,乡人今名为仙人室。袁山松云:都孙息尚存。夷水又东与温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夏暖冬热,上常有雾气,疡痍百病,浴者多愈。父老传此泉先出盐,于今水有盐气。夷水有盐水之名,此亦其一也。夷水又东径佷山县故城南,县即山名也。孟康曰:音恒,出药草。恒山今世以银为音也,旧武陵之属县。南一里即清江东注矣。南对长杨溪(水),溪水西南潜穴,穴在射堂村东六七里。谷中有石穴,清泉溃流三十许步,复入穴,即长杨之源也。水中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尺,居民钓鱼,先陈所须多少,拜而请之,拜讫投钩饵,得鱼过数者,水辄波涌,暴风卒起,树木摧折。水侧生异花,路人欲摘者,皆当先请,不得辄取。水源东北之风井山,回曲有异势,穴口大如盆。袁山松云: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春秋分则静。余往观之,其时四月中,去穴数丈,须臾寒慄。言六月中尤不可当。往人有冬过者,置笠穴中,风吸之,经月还步杨溪得其笠,则知潜通矣。其水重源显发,北流注于夷水。此水清泠,甚于大溪,纵暑伏之辰,尚无能澡其津流也。县北十余里有神穴,平居无水,时有渴者,诚启请乞,辄得水;或戏求者,水终不出。县东十许里至平乐村,又有石穴出清泉中,有潜龙。每至大旱,平乐左近村居,辇草秽著穴中。龙怒,须臾水出,荡其草秽,傍侧之田,皆得浇灌。从平乐顺流五六里,东亭村北山甚高峻,上合下空,空窍东西,广二丈许,起高如屋,中有石床,甚整顿,傍生野韭,人往乞者,神许则风吹别分,随偃而输,不得过越,不偃而输辄凶,往观者去时特平,暨处自然恭肃矣。又东过夷道县北,夷水又东径虎滩,岸石有虎像,故因以名滩也。夷水又东径釜濑,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刁斗,形色乱真,惟实中耳。夷水又东北,有水注之,其源百里,与丹水出西南望州山。山形竦峻,峰秀甚高。东北白岩壁立,西南小演通行。登其顶,平可有三晦许,上有故城,城中有水,登城望见一州之境,故名望州山,俗语讹,今名武钟山。山根东有涌泉成溪,即丹水所发也。下注丹水,天阴欲雨,辄有赤气,故名曰丹水矣。丹水又迳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尝测其远近。穴中蝙蝠大如乌,多倒悬。《玄中记》曰:蝙蝠百岁者倒悬,得而服之,使人神仙。穴口有泉,冬温夏冷,秋则入藏,春则出游。民至秋阑断水口,得鱼,大者长四五尺,骨软肉美,异于余鱼。丹水又径其下,积而为渊,渊有神龙,每旱,村人以芮草投渊上流,鱼则多死,龙怒,当时大雨。丹水又东北流,两岸石上有虎迹甚多,或深或浅,皆悉成就自然,咸非人工。丹水又北注于夷水,水色清澈,与大溪同。夷水又东北径夷道县北而东注。东入于江。夷水又迳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夷水:古水名,廪君所居之地。一般认为即今湖北长江支流清江流域,该江自湖北省利川市齐岳山龙洞沟起至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而由宜都陆城汇入长江。近年,周宏伟等学人从自然资源、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方面提出廪君所居之地今址在重庆大宁河流域而非传统所谓清江流域,[1]可备一说。

佷山:《太平寰宇记》载:“佷山。山谷之中有石穴,穴出清泉。”[2]2865可知郦道元在此所指是佷山而非下文所提及的佷山县故城,该城因山而得名。今人张希周撰有《试论古代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佷山》(《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一文,以古巴人活动作为切入点而进行考订,得出古代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佷山的结论。

清江:《元丰九域志》:“清江……有连珠山、清江”。[3]367《太平寰宇记》载:“清江,一名夷水,东自施州开夷县界流入……”[2]2865可知清江之别名与流向变化。

捍关:《长阳县志》:“捍关在今峡州巴山县,废巴山县即古捍关,旧关堡在县西北二百五十里,地名招徕河。”可补郦道元所载之缺。今人陈剑运用《史记》、《盐铁论》等资料撰成《古代“扞关”今何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9年第3期)一文,指出该关应建置于清江流域。

县入:又作“入县”,[4]881按:夷水(清江)由沙渠流入佷山县,当作此耳。

碛:《说文解字》:“水陼有石者”,[5]194指水面突出的石块。

阴阳石:《荆州记九种·襄阳四略》引《太平寰宇记·卷百四十七》载:“城西北有石穴,把火行百余步,有二大石,相去可丈余,名为“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炀。”[6]73不仅是对该风物的自然景致的反映,而且也体现了上古时期存在于该地的先民神秘而纯朴的生殖崇拜,可参见王作新《三峡石崇拜的文化内蕴及文化特征阐论》(《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难留城:《长阳县志》:“自盐水西北行五十余里,有一山独立峻绝,名为难留城。”可备该城得名一说,详见陈琼,谷斌《水经注·夷水》新释(《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4年第3期)。

廪君:《太平寰宇记》载:“廪君种。不知何代。初有巴、樊……五姓,皆出于武落钟离山……未有君长,共立巴氏子务相,是为廪君。”[2]3397乐史在此对廪君的族别、聚地等作了交代,不仅一补郦道元所载之缺,而且也是清江流域重要人文标志。今人围绕该论题着墨甚多,文涉文艺学(详见刘守华《廪君与盐水神女神话新解》(《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向柏松《廪君神话传说与清江流域土家族的原始宗教》(《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民俗学(参见王晓天,黎小龙《板楯蛮(賨人)源流考略:廪君之后还是“百濮”先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2期)、刘自兵《廪君巴人为越族辨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年第6期);考古学(宫哲兵《廪君巴人“武落钟离山”新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杨光华《廪君巴人发源地“武落钟离山”地名新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4期)等,反映了其所具有的长期的热度与非凡的生命力。

盐石:《荆州记点注》:“昔廪君浮夷水,射盐神于阳石之上。”此处结合上下文以及其他史料推断,盐石当为盐阳之误。

鹽水:《宜昌府志》:“盐井寺下即盐水,温泉在焉。”[7]可知盐水近临盐水寺,地即今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鱼峡口镇龙池村一带。

佷山县故城:《太平寰宇记》载:“故佷山县城。隋开皇九年废,今基在县西六十五里。”[2]2864《长阳县志》:“古佷山城在今州衙坪。”可一窥该县变迁历程,故址即盐井寺以东。

长杨溪:一作“长杨水”,[4]881《太平寰宇记》载:“长杨溪。荆州图副云:长杨溪侧有异花,韶艳奇绝,欲摘,先乞,不得辄取,辄取即随手零落。”[2]2864将长杨溪之相关轶闻予以保留,便于将此与附近风物进行综合讨论。

风井山(洞):《荆州记九种·襄阳四略》载:“宜都佷山县有山,山有风穴,口大数尺,名为“风井”。夏则风出,冬则风入。”[6]43对该山之得名缘由做了恰好解释。

夷道县:《读史方舆纪要》:“夷道城,在县西北。后梁与陈划江为界,夷道属陈,梁因于江北岸别置夷道县,并立夷都郡治焉。隋开皇七年郡废,县属峡州。”[8]3685可知该县由合而分直至遭撤裁之变迁。今人王前程围绕该县由合而分直至遭撤裁之变迁撰成《江北夷道县的设置、合并与三国猇亭的“错位”》(《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4期)一文,以时代为序对江北夷道县和江南夷道县所存在的方位错讹问题进行评析。

飘,卒至:一作“慄”和“言”。[4]881按:此处摘引袁山松语,言明风井洞四月中即寒风袭人而冷不可当,故当改“慄”和“言”为是。

望州山:《荆州记九种·襄阳四略》引《太平御览·卷十五》载:“夷道县有望州山,山下有泉。欲雨,泉中有赤气,上腾于天。”[6]105可视为对该风物的重要补充。

丹水:《荆州记九种·襄阳四略》引《艺文类聚·卷七》载:“宜都夷道县西南九十里,有望州山,四面壁立,登此,见一州内东有涌泉,欲雨辄有赤气,故名“丹水”。”[6]41可知丹水得名之由及其与望州山之关系。

宜都:《太平寰宇记》载:“宜都县……本汉夷道县,属南郡,故城在今县西……陈文帝天嘉元年于汉夷道县城置宜都县。唐武德四年置江州。贞观八年州废,来属。”[2]2863又《元丰九域志》:“宜都……有荆门山、句将山、清江”。[3]272可知宜都一地历汉至宋,由南郡夷道县变宜都县而为峡州下辖之宜都县之转变。

结合以上资料与释读基本可以明晰《水经注·夷水》篇之部分风物与人文景致且为进一步探讨《水经注·夷水》篇提供了新思路,适应现当代学术旨趣以及治史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宏伟.廪君巴人夷水应为今大宁河考:兼论廪君巴人的迁徙原因[J].历史地理,2008(0).

[2]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8.

[6]陈运溶编.荆州记九种·襄阳四略[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7]聂光銮.宜昌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作者简介:谢励斌,男,四川成都人,作者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郦道元水经注
〈水经注〉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简介
郦道元:在纸上一统江山
郦道元:在纸上一统江山
《史记索隐》与《史记正义》引《水经注》考
唐代李贤《后汉书》注引《水经注》考
文人反腐遭报复
《三峡》不是郦道元写的
郦道元所见早期园林——《水经注》园林史料举要
近二十年来《水经注》研究综述
《水经注》中的兵要地理与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