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16-01-26吕俊杰钟彩琴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7期
关键词:确定性骨盆病死率

吕俊杰 钟彩琴

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吕俊杰 钟彩琴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处理措施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骨科损伤控制处理措施);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20例作为对照组(未实施骨科损伤控制处理)。观察两组患者从入院到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时间,记录两组患者的病死情况,采用Majeed评分评定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从入院到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时间长于对照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Majeed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9.5%,与对照组的8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损伤控制处理措施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功能恢复效果。

骨科损伤控制;不稳定骨盆骨折;并发症

近年来,由交通事故及高处坠落伤等导致的骨盆骨折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发生不稳定骨盆骨折时,机体多器官组织损伤并存,并发症增多,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不稳定骨折伤情严重,早期严重出血,后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预后极差。损伤控制目的是在原发损伤基础上控制伤情逐渐加重,而不是尽早的进行确定性的临床治疗[1]。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观察骨科损伤控制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0.2±5.9)岁;骨折Tile分型中B型骨折14例,C型骨折6例;导致骨盆骨折原因:交通事故所致12例、高处坠落所致5例、重物砸伤或其他因素所致3例。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39.8±6.1)岁;骨折Tile分型中B型骨折15例,C型骨折5例;导致骨盆骨折原因:交通事故所致13例、高处坠落所致5例、重物砸伤或其他因素所致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骨科损伤控制处理,本处理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对患者实施控制出血、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实施抗休克处理。在第一阶段中,对骨折进行外固定处理,防止骨折移位,及时止血,开放性骨折进行清创及简单外固定处理等。②第二阶段:根据患者病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及时纠正患者酸中毒症状,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恢复患者体温到正常范围。③第三阶段:待患者病情稳定,对患者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制定确定性手术处理方案,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骨折情况对其进行外固定、锁定加压钢板、骶髂螺钉内固定等处理。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救治并在早期进行确定性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未实施骨科损伤控制处理。两组患者均做好术后处理(指导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术后随访、评定术后功能恢复情况)。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从入院到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时间;记录两组患者病死情况;采用Majeed评分评定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本评分系统分为5个项目(疼痛、工作、坐、性生活、站立),总评分100分,评分越高提示功能恢复状况越好,根据评分情况划分功能恢复评定标准:优(评分>85分)、良(评分为70~85分)、可(55~69分)、差(评分<55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到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时间、病死率、并发症及Majeed评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从入院到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时间为(8.9±2.8)d;病死1例(5.0%);出现并发症4例(20.0%);Majeed评分为(85.9±4.7)分。对照组从入院到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时间为(6.1±3.1)d;病死5例(25.0%);出现并发症11例(55.0%);Majeed评分为(77.2±5.3)分。观察组患者入院到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时间长于对照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Majeed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生存19例中,功能恢复优11例、良6例、可0例、差2例,优良率为89.5%;对照组生存15例中,功能恢复为优10例、良3例、可0例、差2例,优良率为86.7%。两组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损伤控制的目的是在患者发生原发伤后控制伤情进一步加重,而后再进行确定性治疗,而不是在原发伤发生后的早期实施确定性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伤情严重且进展迅速,可导致机体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一步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2]。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来说,骨折所致失血以及潜在的出血可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血流动力学不稳的处理是尽快恢复有效血容量,使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围。但是如果实施积极液体复苏可影响到出血后的血凝块形成,或导致已经形成的血凝块脱落,再者过度对血液进行稀释可引起酸中毒、呼吸困难等,使患者病死率增加[3,4]。损伤控制处理措施根据不稳定骨盆骨折特点分为三个处理阶段,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重点改善患者酸中毒、改善凝血功能、抗休克、恢复患者体温,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这个阶段有效的控制了原发伤进一步加重,有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5]。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以后阶段恢复有重要临床意义。根据患者病情稳定情况,第三阶段对患者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本文结果显示,虽然观察组和对照组生存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施损伤控制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骨科损伤控制处理措施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功能恢复效果。

[1]曾明军,朱立新,刘成龙,等.损伤控制骨科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疗效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2(24): 3037-3040.

[2]赵资坚,邹育才,刘梦璋,等.骨盆骨折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损伤控制策略应用体会.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11(20): 1277-1282.

[3]李宁.损伤控制性外科中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9(1):2-4,8.

[4]李永刚,唐海.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实用骨科杂志,2010,6(11):801-804.

[5]朱伟,张柳.损伤控制骨科临床应用的进展.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7(1):163-16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44

2016-05-26]

121001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骨外二科(吕俊杰),神经内科(钟彩琴)

猜你喜欢

确定性骨盆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论法律解释的确定性
含混还是明证:梅洛-庞蒂论确定性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法律确定性的统合理性根据与法治实施
一例犬骨盆骨骨折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