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价值评析

2016-01-26师红莉杨俊霞仝向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7期
关键词:鳞癌符合率宫颈癌

师红莉 杨俊霞 仝向莎

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价值评析

师红莉 杨俊霞 仝向莎

目的探讨分析宫颈癌患者术前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2例宫颈癌患者,住院期间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通过分析核磁共振扫描图像,判定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以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核磁共振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术前核磁共振分期总体符合率为87.0%(80/92),临床分期总体符合率为75.0%(69/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分期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准确性为95.7%(88/92),敏感度为86.7%(13/15),特异性为97.4%(75/77)。结论核磁共振可对肿瘤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深度以及肿瘤体积进行直观显示,对宫颈癌患者术前常规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程度和范围,为临床分期提供重要参考。

宫颈癌;核磁共振成像;淋巴结转移;诊断;临床分期

宫颈癌好发于30~55岁女性,其中浸润癌多见于45~55岁,而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目前对于宫颈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已知可能与病毒感染、性行为等因素有关,其中持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之一[1,2]。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早期诊断并及时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但治疗方案的制定需依赖临床分期[3]。内镜、活组织检查以及物理检查等常规方式均难以确定局部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浸润情况[4]。核磁共振技术由于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且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因而可对上述病变因素进行直观的观察和判断[5]。本文即对核磁共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以为临床诊断方案的选择提供相关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11月收住本院的宫颈癌患者92例,患者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48.7±7.8)岁;病变类型:透明细胞癌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7例、腺鳞癌9例、鳞癌70例;临床分期[国际妇产联盟(FIGO)分期标准]:ⅠA 期12例、ⅠB期30例、ⅡA 期35例、ⅡB 期8例、ⅢB 期5例、ⅣA 期2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

1.2入组标准 ①经实验室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宫颈癌;②住院期间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检查;③术前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④排除术前接受化疗或放疗者。

1.3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 1.5T 超导MR扫描仪,行横轴位及平行于骶骨长轴的斜冠状位压脂质子密度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T1WI,扫描参数:矩阵:512×512,层厚3 mm。横断面及冠状面脂肪抑制序列( FSE) T2WI,TR 5 000 ms、TE 95 ms;256,常规SE 脂肪抑制序列采用常规SE T1WITR 500 ms,TE 15 ms。由2 名资深影像学医师分别进行独立阅片,如对诊断结果存在异议,则请第3名影像医师进行诊断。

1.4观察指标 通过分析核磁共振扫描图像,判定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核磁共振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5核磁共振分期标准 ①宫颈间质部分受侵:在T2WI上可见子宫颈内高信号肿块组织,且较为局限,宫颈间质低信号环可见于高信号肿块四周。②宫颈全层间质受侵或宫旁受侵: 在核磁共振图像上见宫颈间质低信号环消失或者中断,宫颈旁脂肪组织间隙分界锐利、清晰,宫颈外缘光整,在各个方位上及各个成像序列上均未见明显异常[6]。如核磁共振图像显示宫旁有软组织影,宫颈外缘毛糙不光整或者不规则,但上述病变尚未累及盆壁,则称宫旁受侵。③盆壁受侵或器官受侵:核磁共振图像上可见盆壁肌肉边缘毛糙,肿瘤组织与盆壁之间脂肪组织间隙消失,盆壁肌肉内出现肿瘤组织信号。如相邻器官壁在T2WI 或增强后T1WI 上出现信号改变,肿瘤组织与膀胱、直肠间隙消失,则判断为器官受侵。④阴道受侵:在T2WI 上正常阴道壁呈高信号,肿瘤突入阴道形成肿块。⑤宫体受侵:在T2WI 上宫体肌壁正常的3层组织结构消失,肿瘤超越宫颈内口突向宫腔。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病变分期比较以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术前核磁共振分期总体符合率为87.0%(80/92),临床分期总体符合率为75.0%(69/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淋巴结转移经术后病理证实,92例患者中存在淋巴结转移17例,核磁共振检查显示淋巴结转移15例。核磁共振分期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准确性为95.7%(88/92),敏感度为86.7%(13/15),特异性为97.4%(75/77)。

3 讨论

目前对于宫颈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已知其病因可能有:①病毒感染:持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最具威胁的因素之一,目前在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中均存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②分娩次数及性行为:多孕多产、初产年龄小、初次性生活<16岁以及多个性伴侣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宫颈癌的发生[7]。③生物学因素: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也可导致宫颈癌的发生,如滴虫、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以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等。④生活行为因素:卫生条件差、吸烟以及营养不良也是宫颈癌的诱发因素。

依据病理类型不同,宫颈癌可分为常见鳞癌、腺癌、腺鳞癌、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腺癌等多种类型,其中以前三者最为常见。鳞癌较为多见,依据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可将鳞癌分为高分化、低分化以及中分化鳞癌,其中中分化鳞癌又可称为非角化性大细胞型。腺癌占宫颈癌15%~20%。主要可分为粘液腺癌和恶性腺瘤,常有淋巴结转移。腺鳞癌较为少见,占宫颈癌的3%~5%,癌组织中含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

手术切除是治疗宫颈癌较为有效的手段,但手术方案的制定需依据病变分期。有无淋巴转移是评估分期的重要指标,准确判断宫颈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8]。核磁共振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盆腔内器官内部信号差异进行清晰显示,进而判定局部病变,客观、真实的评估肿瘤组织侵犯范围。在本研究中,作者对本院部分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术前对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检查,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术前核磁共振分期总体符合率为87.0%(80/92),临床分期总体符合率为75.0%(69/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术后病理证实,92例患者中存在淋巴结转移17例,核磁共振检查显示淋巴结转移15例。核磁共振分期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准确性为95.7%(88/92),敏感度为86.7%(13/15),特异性为97.4%(75/77)。表明核磁共振在诊断宫颈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淋巴转移是宫颈癌重要的扩散途径,并可对患者预后造成重要影响。术前临床分期的评估需参考有无淋巴结转移,且是手术方案制定的参考。采取用核磁共振扫描技术可对肿瘤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深度以及肿瘤体积进行直观显示,对宫颈癌患者术前常规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程度和范围,为临床分期提供重要参考。

[1]何鲜辉,张霖,蔡尚霞.子宫颈癌的高分辨率MR征象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370-2371.

[2]刘玲,潘云,宁刚,等.3T 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盆腔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5(1): 159-163.

[3]陈智慧,陈任政,程运健,等.核磁共振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12,19(6):572-574.

[4]孙赛花,欧阳汉.核磁共振成像对宫颈癌诊断和临床分期的影响与意义.癌症进展,2013,11(4):355-358.

[5]李相生,李德昌,宋云龙,等.3.0T MR 弥散成像参数与宫颈癌肿瘤细胞组织学特点的相关性研究.现代肿瘤医学,2014,22(6):1395-1398.

[6]缪继东,蔡典琨,姜萍.核磁共振成像在中晚期宫颈癌诊断及放射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初步研究.海南医学,2014,25(9):1304-1307.

[7]高义军,李晓伟,王建六.核磁共振联合阴道彩超评估早期子宫颈癌病情的价值初探.现代妇产科进展,2014,23(7):538-544.

[8]吴斌,黄啸,彭卫军,等.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和疗效预测中的价值.中华肿瘤杂志,2014,36(2):115-11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40

2016-08-05]

471000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核磁室

猜你喜欢

鳞癌符合率宫颈癌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基于深度学习的宫颈鳞癌和腺鳞癌的识别分类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Hepsin及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相关性分析
E-cadherin、Ezr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整合素αvβ6和JunB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Survivin、NF-кB和STAT3 mRN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