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2016-01-26左瑶瑶王丽婷陈守强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

左瑶瑶,王丽婷,陈守强



花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左瑶瑶1,王丽婷1,陈守强2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摘要:花类药气味芳香,药效平和,多为轻清灵活之品,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较为广泛,具体如红花活血化瘀,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夏枯草、菊花清肝明目,玫瑰花、合欢花安神解郁,旋覆花理气和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应用花类药,可为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花类药;临床应用

花类药物是取植物的花蕾、花朵入药,在临床上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对此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神农本草经》中把菊花列为上品,称:“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本草正义》记载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脾,流气活血宜通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花。”类药物以往常被用于妇科、皮肤科等疾病的治疗中,在心血管相关疾病中报道较少,根据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花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及其兼证中具有独特的效果,现分别述之。

1花类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功效

1.1活血化瘀在心血管疾病中,瘀血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致病因素: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而成胸痹;或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心主不安,导致心悸;或血行不畅,心神失养,神不安宁,而致不寐。因此,活血化瘀法一直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花类药气味芳香,多有辛味,其辛香之力较强者多能通行经脉,活血化瘀,如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临床上常用红花与川芎、丹参等药物配伍治疗冠心病。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红花的提取物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1]。又如藏红花,原名番红花,又名西红花,《本草纲目》记载:“藏红花即番红花,译名泊夫兰或撒法郎,产于天方国”,言其能“活血,主心气忧郁,又治惊悸”,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对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等方面疗效确切,藏红花含有多种甙的成分,多种甙可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2]。藏红花与红花都具有活血化瘀之功,但前者功效更强,临证时要注意用量。此类药物品种较多,凌霄花、合欢花、月季花、杜鹃花等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活血之功。在临证时可根据不同证型与其他药物配伍,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出血,因此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

1.2清热解毒中医学对热邪在心病发病中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刺热论》之“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亦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后世《医学入门·心痛》亦有“厥心病,因七情者,始终是火”的论述。丁书文教授通过多年的临证经验提出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3],指出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多种心系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热毒有着密切的关系。花类药中的寒凉之品,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临证时适量配伍,往往有良好的效果。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其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善清解血毒,《重庆堂随笔》曰:“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症”。蒲公英味苦性寒,是一味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本草衍义补遗》言其“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可与金银花配伍,加强药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其他药物配伍。热盛者可加黄芩、黄连、连翘,血热明显者可加丹皮、赤芍、生地,兼有血瘀者可加红花。另外,该类药物多为苦寒之品,恐伤脾胃,处方时要注意顾护胃气。

1.3清肝明目眩晕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临床上以高血压病病人多见,病人多有头晕目眩之感,此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引起,因此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也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用方法。夏枯草是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味辛、苦,性寒,主入肝经,善清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本草纲目》中记载:“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滇南本草》云其能“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菊花,味苦,性微寒,归肝、肺经,可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常用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目赤昏花。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菊花“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本草纲目》也有言:“风热,目疼欲脱,泪出,养目去盲,作枕明目”。临床上常将菊花与夏枯草合用,清肝泻火,平肝明目,另可与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等重镇之品合用,镇肝熄风,或与龙骨、牡蛎等潜阳之品配伍,潜阳滋阴,或与羚羊角、钩藤、天麻等熄风之品同用,平肝熄风。

1.4安神解郁心血管疾病病人除了胸闷、胸痛、头晕、目眩等典型症状外,常伴有失眠、多梦等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心神不宁。心主神明,心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心血管疾病是一类慢性疾病,病人往往患病多年,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导致失眠、多梦。合欢花性味甘平,善于解郁安神,理气养血,《神农本草经》云:“合欢,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江西《中草药学》:“解郁安神,和络止痛。治肝郁胸闷,忧而不乐,健忘失眠”。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脾经,功善行气解郁,《本草正义》载:“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常与香附、郁金合用,疏肝解郁,也可与石菖蒲、远志、合欢花合用,行气解郁,安神益智,临证时加入此类药物往往卓有成效。

1.5理气和胃心血管疾病不少都伴有胃部痞闷不适、恶心欲吐、反酸烧心等症状,故将此命名为“心痞证”[4],对其病因、病机做了探讨,并提出宁心消痞方进行治疗。对于此类病人,可加用旋覆花、厚朴花来理气和胃。旋覆花,味苦、辛,性微温, 《本经逢原》曰:“开胃气,止呕逆,除噫气”,旋覆花善于除胸膈痞满,降噫气止呕吐,正所谓“诸花皆升,旋覆独降”,常常与代赭石合用,降气止呕。厚朴花性味苦温,善于理气宽中、和胃化湿,其功似厚朴,但比厚朴力缓,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一般病程较长,正气较虚,更适合用厚朴花缓缓图之。

2典型病例

病人,女,61岁,2012年8月10日门诊就诊,主因阵发性胸闷、心慌伴胃胀3个月前来就诊,病人5年前因胸闷、心慌住院,被确诊为“冠心病、高血压病2级”,平时规律服用药物治疗。3个月前病人情绪激动后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日益加重,伴有嗝气,未服用药物治疗,上述情况未见好转,遂来就诊。现症见:胃脘部痞闷不舒,伴有呃逆,便秘,颈椎不适,视物模糊,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综合脉症,四诊合参,本病属于心痞证,证属肝气郁滞,痰湿内盛。治疗以疏肝解郁,燥湿化痰为主,处方如下:玫瑰花15 g,郁金30 g,香附15 g,菊花15 g,半夏9 g,陈皮15 g,木香15 g,砂仁6 g,厚朴20 g,苍术20 g,代赭石30 g,旋覆花15 g,黄芪30 g, 麦冬15 g,五味子3 g,大黄20 g,羌活15 g,桑枝30 g,川芎15 g,丹参20 g,焦三仙30 g,乌贼骨30 g,连翘15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一剂。2012年8月17日二诊:病人自述便秘改善,胃胀、嗝气减轻,仍有视物模糊,颈椎不适,上方加怀牛膝15 g、磁石30 g继服7剂。1周后复诊,上述情况均有所好转,嘱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病人在痰湿内盛的基础上出现肝郁气滞,导致了一系列症状。痰湿阻滞,血行不畅,心脉痹阻,心失所养,心主不安,故胸闷、心慌;肝气不舒,横逆犯脾,痰湿内盛,脾失健运,都会导致气机不畅,出现痞满、呃逆;肝主疏泄,肝气不疏,传导功能失司,故见大便秘结;肝郁化火,肝火上炎,故视物模糊;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肝气郁滞,痰湿内盛之象。方中玫瑰花、香附、郁金联合应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旋覆花、代赭石为常用药对,降逆下气,除胃脘痞满;菊花清肝泻火,平肝明目,磁石质重,可平肝潜阳,聪耳明目;半夏燥湿化痰,降逆下气,陈皮、木香理气燥湿,使气顺则湿祛;苍术苦辛温燥,善燥湿健脾,厚朴苦温芳香,行气散满,助苍术除湿运脾;脾为生痰之源,故用黄芪益气健脾,用砂仁芳香行气,醒脾化湿;痰湿阻络,经络痹阻,则颈椎不适,故用桑枝、羌活祛湿通络;上药多用苦燥之品,恐损伤阴液,故用麦冬甘寒养阴,五味子益气生津;焦三仙健脾消食,连翘清热泻火,防食积化热,乌贼骨制胃酸,止胃痛,具有良好的保护胃黏膜之功效[5],三药合用,顾护胃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燥湿化痰之功。

3小结

花类药物品种繁多,在心血管疾病中常用的有红花、藏红花、金银花、菊花、夏枯草、玫瑰花、合欢花、旋覆花等等,具体作用可以归纳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安神解郁、理气和胃等,有的药物还兼有多种作用,因此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灵活选用花类药,加强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梦,赵丕文,孙艳玲,等.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2,5(7):556-560.

[2]张娜,李林森.藏红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3,36(5):394-396.

[3]丁书文,李晓,李运伦,等.心系疾病中的热毒学说[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0):592-594.

[4]边晓媛,陈守强,崔超.心痞证病因病机探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8(3):219-220.

[5]郭一峰,冯伟华,焦炳华.海螵蛸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J].中药材,2007,30(8):1042-1045.

(本文编辑薛妮)

通讯作者:陈守强,E-mail:csq23800@163.com

中图分类号:R541R256.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2.044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12-1430-02

(收稿日期2015-09-07)

猜你喜欢

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
浅析涌泉穴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