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疗法治疗小儿腹泻42例临床观察
2016-01-26陈晓云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西修水332400
陈晓云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西 修水 332400
微生态疗法治疗小儿腹泻42例临床观察
陈晓云
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西修水332400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微生态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腹泻患儿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小儿腹泻;治疗组采用微生态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应用微生态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微生态疗法;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导致的一种以每天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和大便性状发生异常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患儿出现营养不良的可能性较大,会对其身体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病情严重者会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2岁左右的婴幼儿是该病高发人群.本次研究对患有腹泻患儿应用微生态疗法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腹泻疾病的患儿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患儿腹泻发病时间1~8d,平均发病时间(2. 3±0. 9)d;患儿年龄2~7岁,平均年龄(2. 4±0. 5)岁;男性患儿27例,女性患儿15例.治疗组患儿腹泻发病时间1~9d,平均发病时间(2. 5±0. 8)d;患儿年龄2~8岁,平均年龄(2. 3±0. 6)岁;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17例.两组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对照组实施补液、抗病毒、退热、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具体药物选择和剂量确定,应该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而定.治疗组采用微生态制剂实施治疗,口服培菲康每次两粒,每天两次;丽珠得乐,每次一片,每天三次;妈咪爱,每次一袋,每天一次;整肠生,每次一粒,每天三次,在用药过程中避免与抗生素类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方案连续应用5d[1].
1. 3观察指标以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作为观察指标.
1. 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治愈:治疗3d后患儿的精神状态、食欲表现正常,腹泻、呕吐等症状彻底停止,大便次数和性状表现正常,水电解质紊乱现象得到纠正;有效:治疗3d后患儿的精神状态、食欲有明显的改善,腹泻、呕吐症状程度显著减少,水电解质紊乱现象得以纠正;无效:治疗3d后腹泻临床症状表现没有任何改善或进一步加重[2].
1. 5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8. 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儿在药物治疗后,11例腹泻疾病达到治愈标准,19例有效,12例无效,总有效率71. 4%;治疗组患儿在药物治疗后,16例腹泻疾病达到治愈标准,23例有效,
3例无效,总有效率92. 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患有腹泻疾病的患儿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平衡发生紊乱,近年来该问题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儿科医生和广大患者的关注,对于腹泻疾病的患儿应用微生态制剂实施治疗的临床报道不断增多,均显示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对肠道的正常益生菌群进行有效补充,使微生态平衡在最短时间内得以恢复,对肠道天然生物屏障进行重建.采用微生态制剂对患有腹泻疾病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点内容:①在患儿的肠道内形成一层生物膜,对有害菌在肠道黏附、定植过程产生有效的阻滞作用,使内毒素积聚现象减少;②益生菌在小儿的肠道内可以产生大量的乙酸和乳酸物质,对肠道环境进行改善,使肠道pH值水平明显降低,使肠管蠕动能力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使腹泻症状表现程度减轻;③具有积极的生物拮抗作用,双歧杆菌胞外酶可以使致病菌或其毒素的特异性位点减少,达到对致病菌的侵袭作用进行拮抗的效果;④发挥消化乳酶作用,乳酸杆菌可以产生半乳糖苷酶,使过多的乳糖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消除,使腹泻后的乳糖不耐受症减少[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中药方案基础上应用微生态疗法治疗的治疗组患儿腹泻症状控制总有效达到92. 9%,明显高于单纯接受中药治疗的对照组患儿的71. 4%,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总之,运用微生态疗法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的诊断治疗方案[J].临床儿科杂志,2013,22(13): 148.
[2]赵玉影,张丽.小儿腹泻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0,18(19): 127-128.
[3]康白,蒋寒青.微生态调节剂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11(14): 204-205.
收稿日期:( 2014. 10. 16)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2-0058-01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R72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