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六帖》作为类书和词典的双重性质
2016-01-25钱汝平
钱汝平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浙江绍兴312000)
《释氏六帖》作为类书和词典的双重性质
钱汝平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浙江绍兴312000)
《释氏六帖》是后周齐州开元寺高僧义楚编纂的一部仿效白居易《白氏六帖》体例的佛经类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佛学类书。文章从《释氏六帖》作为类书和词典的双重性质入手,具体论证了《释氏六帖》在类书史上的意义以及作为佛学典故词典在当代仍然具有的积极作用。
《释氏六帖》;类书;词典;寻检
《释氏六帖》是后周齐州开元寺高僧义楚编纂的一部仿效白居易《白氏六帖》体例的佛经类书。宋代官修《崇文总目》、尤袤《遂初堂书目》均有著录,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佛学类书。关于它的文献价值和词典功能,笔者已有拙文《佛教类书〈释氏六帖〉考论》①、《中国最早的佛学词典——〈释氏六帖〉》②作了初步论述。今就此书具有的类书和词典的双重性质再谈一些粗浅看法,敬希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一、《释氏六帖》的类书性质
类书,顾名思义就是把历史文献上的各种资料分类汇辑在一起的书,因此类书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胡道静先生认为,类书辑录的资料一般都不是单门、单类的专题性质的,而是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的,因此十分接近于现代的所谓百科全书。③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作为大型类书,说它一般都不是单门、单类的专题性质的,而是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的,应该是大体符合实际的。但一些中小型的类书,却并不能用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的百科全书来定义,比如佛教类书,它一般只就佛教文献来分类编排,甚至还有关于佛教某宗某派某支的类书,范围就更窄,比如《祖庭事苑》就是禅宗的类书。但即使是单门、单类的专题性质的类书,在其规定的范围内,一般总是搜罗殆尽,称其为单门、单类的百科全书,实不为过。因此,刘叶秋先生鉴于前人将类书分类过多、取材太泛而产生难以周密、义界不明的问题,因而主张将类书的划界采取宁窄勿宽、宁严勿滥的态度,他只把类书概括为两大类:一是汇编各种材料的一般类书,这是类书的正宗;二是只辑一类内容的专门类书,这是类书的别体。④如果按照刘叶秋先生的说法来定义,那么《释氏六帖》就是一部包括佛教一切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专门类书。
《释氏六帖》的编纂体例是先将全书内容按主题的不同分为法王利见部、信奉谤毁部、大法真诠部、损恼有情部、六到彼岸部、大士僧伽部、师徒教诫部等五十部。然后再在每部下分列该部所属的门目,有些材料较少、不足以独立成门的门目则附于主题和内容相近的门目后面,实际上形成了附门。限于篇幅,仅举一部以示例,如“师子兽类部第五十”下所列门目为:
师子一(麟附之)象二虎三(熊附之)鹿四驼五马六驴七牛八羊九猪十狗十一(狼附)猕猴十二(猿附)兔十三狐十四野干十五猫十六鼠十七杂类十八
可知该部共分十八门,未能独立的门附于相近门目中,形成附门三门。然后再在各门下列出条目,条目或采择成语典故,或摘句,或提要,用大字刊登,再在条目下用双行小字列出该条目的注文。限于篇幅,仅举上述“师子兽类部第五十”部中的“杂类十八”门:
飞骸兽(《洞冥》云:“翕韩国进飞骸兽,状如鹿,青色,以绳系之。及兽死,帝惜之,不瘗,挂于树上、苑门,皮毛皆烂朽,唯骨色犹在。时人咸知其神异,更以绳系其足挂尔。後唯见其绳所系处,而头尾及背皆飞去矣。”)猩猩能言(《音义》云:“形如豕,项似黄鸡,出郊阯,声如小儿啼。”)猩猩好净(《正理》云:“猩猩好净,不处圂厕;鹤飞则高,不乐丘冢矣。”)
值得注意的是,《释氏六帖》的编纂体例采取了与传统类书不一致的四级分类方式。因为至迟从北齐所编类书《修文殿御览》以来,我国古代类书的修纂体例一般遵循的是三级分类方式,即先分部,再部下分门或类,门或类下直接列出相关材料,没有条目这一层次。但《释氏六帖》采用了条目这一层级,这就使得学者寻检材料更为方便、更为精准了。当然,这样的四级分类方式并非《释氏六帖》所创,因为它模仿的是《白氏六帖》,《白氏六帖》的体例已是如此。但是《白氏六帖》的这种体例也是上有所承的,它模仿的是隋代虞世南的《北堂书钞》,《北堂书钞》早已采用了这种四级分类方式了。《释氏六帖》这样层层推进的四级分类编纂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学者的寻检,可以说是使他们能更精准地找到所需材料的指路明灯。
二、《释氏六帖》的词典性质与功能
除了类书的性质之外,《释氏六帖》还带有一些词典的性质和功能。学术界一般不把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列入类书,因为词典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列语词,分别加以解释意义、概念、用法的工具书;而类书是采集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文献工具书。在作为工具书这一点上,两者是相通的,但是就其性质和功能来说,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是互不统属的两类书。然而虽然类书和词典在性质和功能上有较大的区别,但并不排除在各自类书、词典的大框架下内部材料编排处理上存在你中有我现象。比如《尔雅》是一部训诂词典,但它按所释的字词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草、释木共十九类,虽然它主要是为了解说经书中的语词训诂而作,并非类书,可是它分门别类的体例,实是后世类书的滥觞。同时类书也不妨在内部资料编排上有词典性质,如百科全书,从大框架上来看,它应是类书,因为它按学科来编写,但是在每个学科的材料的编纂上,却又采用了词典的形式。《释氏六帖》的词典性质也应作如是观。当然我们不认为《释氏六帖》是现代意义上的佛学词典,因为按照现在的定义,我国古代根本就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词典,所以我们只是想指出《释氏六帖》带有佛学词典的某些特点,可以说是一部萌芽状态的佛学词典这一事实。
《释氏六帖》之所以带有词典的性质,关键在于它的条目。按照现代词典学的理论,一个词目应该由“词头”、“解释”、“书证”三方面组成。从整体上来说,《释氏六帖》的条目是不符合现代词典学关于词目应该包括“词头”、“解释”、“书证”三方面的定义的,因为它的条目正如上述指出,或采择成语典故,或摘句,或提要,并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律。但是它的有些条目是完全符合现代词典学关于词目的定义的,如:
杂野蚕绵《律》云:“印度出野蚕,为丝绵,比丘许著。”如此方山紬之类。(《助道资身部第四十六》之《绵二十六》)
宫观之名《释名》云:“观者,观望也。”汉时宫名,为长安有五十七观、三十六宫。《尔雅·释宫》无释观名,若改都为观,可为降尊就卑;以视代宫,复是退大作小。又张衡《两京赋》、左思《三都赋》皆不言观矣。(《寺塔殿堂部第四十四》之《寺一》)
稻粘为秫《古今注》云:“稻粘为秫,禾粘曰黍。又穄黄为黍。”糯即秫也。(《酒食助味部第三十七》之《稻十八》)
獭《说文》云:“獭,水狗也。”又狚,当葛反,亦水兽,似狼而赤矣。(《水族鳞虫部第四十八》之《獭六》)
上述四例,前面所引为书证,后面则是编者义楚的解释和考证。如“此方山紬之类”是说杂野蚕绵就是中国的山紬;“宫观之名”后面的这段文字,既是作者的解释,又是对宫观命名一事的议论和阐发,可使读者对宫观的含义有更深的理解,可视同为解释;“糯即秫也”则是作者的补充解释;“又狚,当葛反,亦水兽,似狼而赤矣”也是作者的补充解释,目的是想把和獭同为水兽的狚与狼区别开来,也可视为对獭的解释。这四个条目完全符合现代词典学对词条的定义。当然,书证并不是一个词条的必备内容,其实词目加解释就完全可以构成一个词条,这种形式的条目在书中也所在多有,如:
铃铃大者曰铎,又云舌也。铎者,度也,本军中号令之限度也,銮即铃也。(《雅乐清歌部第三十九》之《铃六》)
城城者,盛也,盛受人物曰城;隍者,无水曰隍,有水曰池。(《国城州市部第四十三》之《城二》)
上述两条就完全没有书证,而用自己的理解对它们作了准确的解释。当然,还有一种形式也可以视作词条,即一个词目加书证的形式,因为如果书证已经完全解释了词目,那么就不需要编者再辞费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证与编者的解释已合二为一了,如:
茵蓐綩綖《音义》云:“茵,车中坐皮纹成;蓐,馀绢。锦绮成者曰綩綖,亦曰蓐也。”(《助道资身部第四十六》之《毡十二》)
珠《经音义》云:“圆者曰珠,不圆者曰玑。”又或云:“大曰珠,小曰璣。”(《宝玉珍奇部第三十八》之《珠六》)
寺之名义《经音义》云:“西域云僧伽蓝摩,此云众园,寺即此方之称。以汉明帝永明十三年摩腾、竺法兰至洛阳鸿胪寺下闘胜後,立十寺,白马一也。寺者,司也。亦云庙,庙者,貌也,所以髣髴先人之灵貌。又,西方云招提,有解招即招引,提即提携,此全浪语,正云招闘提奢,此云四方,即四方僧居止处。道场、精舍,此方语。”(《寺塔殿堂部第四十四》之《寺一》)
铁门关《西域记》云:“近土火罗路险带山有门,是铁所作,上更悬铃,傍出铁矿,北突厥界也。”(《寺塔殿堂部第四十四》之《门六》
女墙《经音义》云:“墙上小墙名。女墙者,下大如男,上小如女也。”(《寺塔殿堂部第四十四》之《壁十二》)
虫豸《尔雅》曰:“有足曰虫,无足曰豸。”(《水族鳞虫部第四十八》之《虫蚁九》)上述几例都只有书证,没有编者的解释,这种形式也可视作词条。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释氏六帖》的条目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词条,因为它的条目或采择成语典故,或摘句,或提要,缺乏统一,缺乏提炼,与现代词典学上所说的词条还是有相当的差距。另外,现代意义上的词条是按一定的方式有序地串联起来的,往往按词条首字的偏旁、笔划和音序来排列,而《释氏六帖》只是把相关条目杂乱地编在一起,其间并无线索和规律可寻,因此尚不能将《释氏六帖》视同为现代词典学意义上的词典,只能说它有了现代词典的某些萌芽。
但是有时这种从现代意义上看起来并不规范科学的类书,在寻检材料过程中,往往会比现代编排科学合理的词典来得更有效率,更能找到所需材料。因为现代的词典是以一个词条的首字的偏旁、笔划和音序来编排,但一个典故在文字上的表现是变化多端的,它可以是四字、三字,也可以是两字,而用字和顺序又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寻检者能考虑到这个典故的多种文字表现可能性,这是对其提出了很高要求。而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所编的典故词典实际上对寻检者起不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释氏六帖》这样看起来编排并不科学的类书,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妙用。限于篇幅,只举一例。任二北先生《敦煌歌辞总编》卷五收有《五更转·南宗定邪正》一首⑤,其中有“一坐还同八万劫,只为担麻不重金”两句,“担麻不重金”很费解。从上下文可看出,此处应该用了佛教典故,但是佛典浩如烟海,寻检不知从何入手。当然,我们可以用丁福保编《佛学大词典》以及上海佛学书局编《实用佛学词典》,还有台湾《佛光大词典》来寻检,但这些词典只有“担木山”“担步罗”“担板汉”等词条,根本就没有关于“担麻不重金”之类的典故。另外,我们也可以运用《大正藏》的电子全文检索版来检索,但也根本找不到“担麻”之类的词。意外的是,在《释氏六帖》里面完全可以找到这句诗的出处。首先,这句话和麻有关,从佛教来说,麻是资养色身的,那么我们可按图索骥寻检该书目录,从目录中找到“助道资身部第四十六”,在这个部下有“麻”门,整个“麻”门份量不多,稍一寻检,就可赫然看到一个条目“担麻不捨”,注释说:“《阿含》云:有二人入山採樵,见麻,人各担之。次遇山市,一人捨麻取宝,一人已担得也。如人更遇圣法,不捨劣见。”虽然这个条目引文过于简略,但其基本意思已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再去寻检这个典故的详细出处,这个典故在《中阿含经》卷十六《蜱肆经》。由于原文较长,限于篇幅,读者自可参看,此不赘。这个条目中的“如人更遇圣法,不捨劣见”一句并不是《阿含经》的原文,而是编者义楚对此事的评价。既然找到了这句曲子的典源,就为我们深入理解这首曲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在现代佛学典故词典和佛典全文检索数据库大行其道的今天,像《释氏六帖》之类的旧佛学类书其实仍有它发挥作用的地方,这就是它们的可贵之处。
注释:
①钱汝平:《佛教类书〈释氏六帖〉考论》,《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205-208。
②钱汝平:《中国最早的佛学词典—〈释氏六帖〉》,《文史知识》2006年第1期,第75-80。
③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页。
④刘叶秋:《类书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
⑤任二北:《敦煌歌辞总编》,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916页。
On the Dual Nature of Shi Shi Liu Tie as a Book and a Dictionary
QIAN Ruping
(Shaoxing Culture Research Center,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 312000,China)
Shi Shi Liu Tie,compiled by Monk Yi Chu in the Later Zhou Dynasty,following the style of Bai Juyi’s Bai Shi Liu Tie,is an important Buddhist book in ancient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ual nature of Shi Shi Liu Tie as a book and a dictionary,and demonstrates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books as well as its positive role as a Buddhist allusion dictionar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Shi Shi Liu Tie;books;dictionaries;investigation
G256
A
1008-8318(2016)03-0043-04
2016-04-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东福寺藏宋本《释氏六帖》与先宋涉佛文献研究”(编号:14BZW087)成果。
钱汝平(1975-),男,浙江嵊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佛教文献、越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