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普陀游记》作者“天风”真实身份考证

2016-01-25朱燕青

关键词:圣湖天风普陀山

朱燕青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1)

民国《普陀游记》作者“天风”真实身份考证

朱燕青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1)

文章对民国时期杂志《中华小说界》刊登的《普陀游记》一文作者“天风”的真实身份进行了考证,结合《普陀游记》原文中的文字信息和民国时期的相关文献,从发表时间、同行者的身份等多种角度进行论证,认为天风就是中华书局的创始人之一、民国时期江苏常州籍的学者沈颐。认为《普陀游记》一文也体现出沈颐的民主、科学与海洋权益意识。

中华书局;《普陀游记》;沈颐

发表于《中华小说界》第一卷第九期(1914年9月)的《普陀游记》,是一篇文笔颇佳的游记散文,曾先后多次被选入《新游记汇刊》[1]、《两浙游记选》[2]等游记书籍中,其对普陀山风景的推荐和宣传功不可没。关于作者“天风”的真实身份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民国著名教育家胡适,也有说是南社成员谭天。笔者根据《普陀游记》原文中的文字信息,综合民国时期的相关文献,认为天风应该是中华书局的资深编辑沈颐。考证这篇文章作者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民国时期出版界、教育界文人在普陀山的交游情况,同时也为研究沈颐这位民国时期江苏籍的著名出版家提供更多的素材。

一、从《普陀游记》看天风的普陀之行时间

从天风普陀之行时间的考证,可以推断这篇游记不是胡适的作品。《普陀游记》中第一段有以下几句话,揭示了天风的普陀之行时间。

辛亥秋游圣湖,伯鸿数为余言普陀之胜,心向往之。人事倥偬,此愿久虚。今春伯鸿倡揽胜普陀之议,时则春寒犹重,阴雨经旬将中止,静生曰:“机会难逢,良辰莫负,今既鼓游兴,挈游侣相与,戒行而忽中止。未识异日之天时人事又复何似,则曷若冒风雨一往乎。”余辈共然其说,乃于三月初十日(阴历二月十四日)买舟渡海。同行者伯鸿、静生、协恭,并请吉生携摄影具偕行。[3]

《普陀游记》发表于1914年9月,天风在普陀旅游的时间,一些书籍认为是1912年。这个推断可能是考虑到天风在文中所说“辛亥秋游圣湖,伯鸿数为余言普陀之胜,心向往之”,辛亥是1911年,“今春”一词让有些研究者想当然地认为是第二年的春天,其实这个“今春”是1914年。因为后面还有一句话:“乃于三月初十日(阴历二月十四日)买舟渡海”,查1911-1914年间,公历3月10日正好是阴历二月十四日的年份,只能1914年。因此,可以确认,天风是1914年到普陀山旅游的。

那么,1914年春,胡适又在哪里呢?他是否来过普陀山?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1910年8月16日,20岁的胡适从上海坐船到美国去,开始他的美国留学生涯。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杜威。查《胡适年谱》发现,从1910年8月16日“从上海坐轮船去美国”[4]36到1917年6月9日“离纽约归国”[4]120,期间胡适一直在美国读书,根本没有回国过,因此1914年胡适不可能在普陀山旅游。由此可以排除“天风”就是胡适这一可能。

二、从“辛亥秋游圣湖”的同行者确定“天风”的可能人选

关于“天风”就是谭天的说法,见之于曹文趣等选注的《两浙游记选》,其云:“作者天风,即谭天,原名新润,字天风,号逋僧,浙江嘉兴人。南社社友。”[2]208

这一说法也不正确。因为谭天未参加“辛亥秋游圣湖”。“辛亥秋游圣湖”,这一句话是确定“天风”真实身份的关键信息。

1.天风“辛亥秋游圣湖”的同行者之一是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

圣湖,就是西湖。据《中外地名大辞典》记载:“浙江省杭县之西湖,一名明圣湖,见水经注。……按今人称西湖为圣湖,本此。”[5]4217民国时期的一些文人常常把西湖称作“圣湖”。

从《普陀游记》中所说的“同行者伯鸿、静生、协恭,并请吉生携摄影具偕行”看,这里有几个人物可以断定都是中华书局的主要成员。

伯鸿,就是陆费逵,字伯鸿,号少沧,出生于1886年9月17日,祖籍浙江桐乡。我国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始人。

静生,就是范源濂(1875-1927),著名化工专家范旭东之长兄,湖南湘阴人,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曾于1912年、1916年、1920年三度出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期间还曾经担任中华书局总编辑。1923年出任北京师范大学的首任校长。

协恭,就是中华书局创始人之一的陈寅,江苏无锡人,曾发起出版《中华大字典》等书。后曾担任中华书局印刷所所长。

从《普陀游记》中发现,“辛亥秋游圣湖,伯鸿数为余言普陀之胜”,只要考证出陆费逵1911年秋游西湖时的同行者,就可以基本确定天风的可能人选。

陆费逵1911年秋游西湖的记载,还见之于民国时期另一位学者蒋维乔的日记和游记中。

2.天风“辛亥秋游圣湖”的同行者共有五人

蒋维乔(1873—1958),字竹庄,号因是子,先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民国政府教育部参事、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东南大学校长、光华大学教授等职,著有《中国佛教史》等学术著作。他在日记《西湖回忆》中曾经提及和陆费逵的辛亥秋游西湖之事。

蒋维乔日记现存于上海图书馆,尚未整理成书公开出版。据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华书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中曾经引用其日记“辛亥革命爆发之前,蒋维乔还与陆费逵、严练如、沈颐、庄俞等人乘火车前往杭州,游览了西湖美景。”[6]535书中脚注蒋维乔日记中游览西湖的时间为“宣统三年八月十四一十六日”,宣统三年正好是辛亥年,即1911年,时间上洽合《普陀游记》中所说的“辛亥秋游圣湖”。

《中华书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上说“蒋维乔还与陆费逵、严练如、沈颐、庄俞等人”,是否还有其他人?这些人都是“天风”的可能人选。

“辛亥秋游圣湖”的同行者就是以上五人。这一说法见之于蒋维乔的《西湖回忆》:

清宣统二年八月十四日,晨九时。偕陆伯鸿、沈朵山、严练如、庄百俞诸君,趁沪杭火车,第二次游西湖,则与前次已大不相同。……[7]159

十五日,五人共乘一画舫,先泛至孤山,啜茗于巢居阁。……[7]160十六日,晨,七时,五人共乘兜子进山……[7]161

需要说明的是,《西湖回忆》中所说的“清宣统二年”是误笔,根据蒋维乔日记中蒋维乔游西湖的记载,应该是“清宣统三年”。其回忆中提及的同游西湖者,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五个人”,“五人共乘一画舫”、“五人共乘兜子进山”,因此“天风”的可能人选就是以上五人。而谭天不在这五个人之列,“天风”就不可能是“谭天”。

3.“天风”的真实身份,最大可能性就是沈颐

首先排除了陆费逵的可能性。因为,《普陀游记》中所说“同行者伯鸿、静生、协恭,并请吉生携摄影具偕行”,这个陆费逵是“天风”的陪行者。

其次,排除了蒋维乔和庄俞的可能性。因为,蒋维乔和庄俞1914年也曾经游览过普陀山,只是稍后于陆费逵等人。而且蒋维乔和庄俞还分别就这一次普陀之行各自写过游记,并联合出版了一本《普陀山》的摄影作品集。

蒋维乔的游记《普陀纪游》发表在《小说月报》杂志1914年第六期,后又收录在《因是子游记》中。文中云:“民国三年夏,南中苦热,立秋后犹未稍减。余久欲作普陀之游,适袁君观澜,自京归,观澜喜山水,为游山旧侣,因告之曰:‘盍作普游?’观澜欣然。后告庄君百俞,百俞亦乐从。吕君天洲,善摄影术,百俞邀之,携摄影器以往。四人于阳历八月八日午后三时,同上招商局之江天轮。”[7]57

从上述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民国三年(1914年)八月八日,蒋维乔和袁观澜、庄百俞(即庄俞)、吕天洲等一起前往普陀山。而且是第一次去,因为蒋维乔说“余久欲作普陀之游”,意即他很早就想去普陀山,但一直没有去。因此1914年三月的普陀山之行就不包括蒋维乔了。

庄俞的《普陀山游记》以笔名“我一”(庄俞,字我一),发表在1915年《学生》杂志第二卷第三号,文中云:“(普陀山)诚浙省之桃源也,余慕之久矣。袁君观澜、蒋君竹庄忽有同游之约,亟附之行。民国三年八月八日午后三钟登招商局之江天轮船……”[8],蒋君竹庄,就是蒋维乔,字竹庄。这说明庄俞和蒋维乔也是一起去普陀山的,时间为1914年8月。一般来说,半年里面庄俞不可能连续两次前往普陀山,写两篇游记,更何况其云“余慕之久矣”,说明1914年8月庄俞也是第一次到普陀山,因此1914年3月的天风等人普陀山之行当然也不包括庄俞。

蒋维乔、庄俞等人的普陀山之行除了两篇游记还有一项成果,他们将此行所拍摄的29幅照片编辑出版成《中国名胜第三种·普陀山》,由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出版发行,蒋维乔在序言中也说:“民国三年八月来游,游毕得摄影若干片,付玻璃版印行,以稔有山水之同嗜者云。”[9]1

排除了陆费逵、蒋维乔、庄俞三人,剩下的可能性就只有沈颐和严练如。

严练如,即严保诚,字练如,江苏武进人,曾在蔡元培主持的爱国女学担任义务教员,讲授数理方面的课程,后曾担任商务印书馆的编辑,长期负责编辑理化教科书和《教育杂志》。其主要研究在生物学方面,曾编译、编写《博物教学指南》、《植物学讲义》(师范用)等教材。

沈颐,即沈朵山,也是江苏武进人,1904年,沈颐进入商务印书馆编纂教科书。1904年底,沈颐离职,在盛宣怀等人创办的一所新式学堂正则小学堂担任总教习,1906年重回商务印书馆。据上海社科院叶舟老师考证,“辛亥革命后,他与陆费逵等人谋划脱离商务印书馆,出版全新初高等小学教科书。1912年1月1日,中华书局成立,沈颐和陆费逵、陈寅、戴克敦、沈继方等五人成为中华书局的创始人”。[6]302

相对来说天风就是沈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1914年3月普陀之行的其他成员看,范静生、陆费逵、陈协恭都是中华书局的主要骨干,这可能是中华书局同仁的一次集体出游,而当时的沈颐也在中华书局,他也是中华书局的创始人之一,因此和陆费逵等人一起出行的可能性最大。而严练如则属于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不大可能去掺和这一次旅行活动。自1912年陆费逵和沈颐脱离商务印书馆,创立中华书局,由于在教科书出版等方面与老单位商务印书馆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两家甚至后来还因为一本书不惜对簿公堂。因此这次交游活动,严练如或者庄俞,作为商务印书馆的职员是不会贸然参加的,其撰写的游记作品更不可能发表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小说界》杂志上。

其二,从这一篇《普陀游记》的行文风格看,侧重于文史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所体现的人文思想更符合沈颐的理念。而严练如则向来从事理化教科书,更擅长科普内容,极少撰写散文游记,除了教科书至今基本没有发现他的其他作品。因此,这篇文章的作者最大可能性是沈颐。

综上所述,1911年8月的西湖之游,当时的陆费逵、沈颐、蒋维乔、庄俞、严练如五人都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这一次旅游是商务印书馆同仁的集体出游;而到1914年3月的时候,陆费逵、沈颐早已另立门户,创办了中华书局,这次普陀之行,就是中华书局同仁的一次集体出游。天风的真实身份,就是时任中华书局董事的沈颐,即沈朵山。

三、《普陀游记》体现出沈颐的民主、科学与海洋权益意识

沈颐,是中华书局的创始人之一,近代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学者,主要从事教科书编纂校订、小学教育研究和词典编纂,并主持编纂了大型工具书《辞海》。沈颐留存的文章主要是教育方面的杂谈和文史研究,游记类的作品数量不是特别多,《普陀游记》是其中的一件。考证出《普陀游记》的作者是沈颐,对于研究沈颐的思想颇有裨益。

沈颐在游览普陀胜景之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夹叙夹议,其中包含了不少关于民主、科学与海洋权益意识的议论。

沈颐具有民主意识,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以后,第一时间就和陆费逵等人谋划出版体现共和政体的全新初高等小学教科书,摒弃封建教育的那一套旧教材。“他主编的《新编中华修身教科书》(1914)在主题上着眼于民主共和精神的阐发,尤注重共和国民教育。”[6]305在《普陀游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夹杂了一些对封建专制宗教愚民的批判。如,他在游记中阐述普陀山发展历史,针对清代康熙南巡,颁帑兴寺,一针见血地指出:“专制君主,有所设施,辄藉以愚弄黔首。方康熙中叶,三藩平,台湾初附,仁帝累次巡幸,既网罗遗逸,以收天下之人才,又随修建佛寺,以餍愚民之望,用心亦良苦矣。”[3]

沈颐是具有新学意识的教育家,其提倡科学,并为此孜孜追求,因此对迷信思想则嗤之以鼻。在《普陀游记》中也多次涉及,他在登临普陀名胜磐陀石时,看到很多香客登梯攀上磐陀石上,纷纷拿出铜钱在岩石上磨,沈颐上前询问其故,这些人称有“辟邪之效”,沈颐对这种迷信意识进行了批判,“愚民无识,天然现状,苟稍奇异,即不肯以智力推究,而归其效于神明,推其弊,遂以为木石虫鱼,无不有神凭附,此其一端也。”[3]

沈颐对迷信思想的反思,得益于其良好的科学素养。沈颐自小受益于家中所藏的近代中国科学杂志《格致汇编》的学习,并受恩师张相文培养,在传统的四书五经基础上,学习了很多数理生化、地理知识,此后还进入常州著名的龙城书院深造,当时的龙城书院不仅改设“经古精舍”,学习经史词章,还设有“致用精舍”,以“博习乎舆地算学”[10],沈颐因此能够成为一名博学的编辑家,乃至以后成为《辞海》的主编者,皆与其所受教育相关。沈颐的科学知识在《普陀游记》中也可以体会到。如在普陀山,途径飞沙岙,看到一片广阔的沙土,寸草不生。他从海洋地质变化的原理进行解释,“意者此本海底地层变动,忽焉隆起,遂成平陆,沧桑之说,庶几实验”。[3]对普陀山气候冬暖夏凉的原因,沈颐则颇具海洋气象的常识,“山中人语云:此间四时皆春,夏不极暖,冬不甚寒,盖得海洋调剂之力也”。[3]

沈颐具有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这在民国初期是难能可贵的。在当时知识界“救亡图存、复兴民族”的历史背景下,作为知识分子的沈颐也同样颇具爱国热枕,对我国海洋资源被列强掠夺感到忧心忡忡,并大声疾呼捍卫海权,其拳拳之心在《普陀游记》中显得非常突出。

是日天霁少风,故乘时出渔,斯可见濒海居民生活之一斑矣。吾国海权不完,渤海、黄海之沿岸渔业,渐被人侵夺,惟江浙迤南,幸未波及。然频岁以来,他国军舰时来巡弋,水兵结队而入,扬长而去。我无关隘之吏,为之迎劳;又无烽燧之守,为之禁止。彼所窥伺者,岂特渔业而已哉!”[3]

他忧虑列强不仅仅是为掠夺海洋资源,更担心国家领土的完整,因此呼吁海洋必须要有“关隘之吏”、“烽燧之守”。

沈颐的海洋权益意识与他的另一篇文章《参观商船学校记》所体现的海权意识相呼应。1913年11月沈颐和范静生参观吴淞商船学校,撰写了《参观商船学校记》。该文针对晚清所设立的招商局所用船长尽为洋人,认为:“彼族何爱于我,把持盘踞,固意中事,加以航业停滞,不谋改进,以故创业数十年,而成效仅仅如此。”[11]呼吁国家要培养自己的航运人才,建好商船学校,培养更多的航运人才。“吾国海疆辽阔,物产殷盛,商场愈推愈广,航路日辟日远,航船人才需要正多,区区数十百人,宁足应社会之求?”[11]其发展航海教育的思想体现了沈颐先进的海洋权益意识。

文中沈颐也对发展民族航运业提出自己的想法:

吾国商货欲远越重洋者,不能不待外人经营之商船载之以去。于是操纵市场,升降货殖,其权皆操自外人,而我拱手听命焉。假令我自有船,载我之货,易人之货,酌济盈虚,其权在我,由是运输迅速,可以省时,咄嗟投机,不虞迟误。[11]

中国要发展国际贸易,一定要有自己的商船,不能操纵在外国人手中,沈颐对民族航运业的急切呼吁,体现其一以贯之的海洋意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可以佐证《普陀游记》的作者就是沈颐。

[1]中华书局编.新游记汇刊第5册[M].上海:中华书局,1928.

[2]曹文趣等选注.两浙游记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3]天风.普陀游记[J].中华小说界,1914(9):1-16.

[4]曹伯言,季维龙编著.胡适年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5]段木干主编.中外地名大辞典(六至七册)[M].台中:人文出版社,1981.

[6]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华书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7]蒋维乔.因是子游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8]我一.普陀山游记[J].学生,1915(3):81-91.

[9]庄俞编.中国名胜第三种:普陀山[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

[10]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519.

[11]沈颐.参观商船学校记[J].中华教育界,1913(11):87-90.

A Research on the Real Identity of“Tian Feng”,the Author of A Visit to Mount Putuo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ZHU Yanqing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Zhoushan 316021,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verify the real identity of Tian Feng,the author of A Visit to Mount Putuo,published by China’s Novel Circle,a famous magazin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It analyzes the identity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word information in the article,the related literatur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time of publication,the identities of writing peers.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author,Tian Feng,is just Shen Yi,one of the founders of Zhonghua Book Company,a scholar in Changzhou, Jiangsu Province.It is believed that A Visit to Mount Putuo embodies Shen Yi’s awareness of democracy,science and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Zhonghua Book Company;A visit to Mount Putuo;Shen Yi

I206.5

A

1008-8318(2016)03-0038-05

2016-04-18

朱燕青(1972-),女,浙江舟山人,馆员。

猜你喜欢

圣湖天风普陀山
雪山圣湖与气候关系的若干探讨
天风证券80亿再融资补血还是圈钱?
海天佛国普陀山
鉴赏
陈万兵
普陀山に見る観音信仰中日交流の歴史を検証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圣湖 信仰的延续
转山之路
新年圣湖观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