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锡纯治疗脑充血的学术特色
2016-01-25刘华一
于 磊,刘华一
浅谈张锡纯治疗脑充血的学术特色
于磊1,刘华一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E-mail:395885441@qq.com; 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摘要:张锡纯是我国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派医家的代表,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近代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本研究通过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脑充血证的论述及治法医案的学习,总结其治疗脑充血的学术特色,以期其理论思想更好的应用于现代中医临床。
关键词:脑充血;张锡纯;学术特色
张锡纯是我国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派的医学大家,其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在近代医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对于脑病的认识,提出了“心脑共主神明”,通过对神明与气化关系的理解,对脑充血、脑贫血等疾病提出了自己的认识[1]。笔者通过学习张氏对脑充血的论述,从脑充血的病名、病理机制、治法用药等方面总结其治疗脑充血的学术特色,以期张氏治疗脑充血的理论思想更好的应用于现代中医临床。
1对脑充血病名的认识
1.1西医对脑充血的认识张锡纯指出,脑充血的病名是西医提倡的,是因其认识脑充血证为血充于脑中而命名,并将脑充血证按照病情轻重分为脑充血、脑溢血、脑出血三类,脑充血是指血充于血管之中但未出于血管之外,其人症状较轻,脑溢血为血液充实过甚,少许溢出血管,其症状或有累及知觉或有累及运动,但治疗得当可复其旧,脑出血则为血管充血至于极点,忽然破裂,其人必忽然昏倒,治疗后亦会遗留知觉和运动障碍。
1.2张氏对脑充血病名的认识张氏认为西医所说的脑充血和《内经》中所讲的诸厥证为同一病证,而被后世医家误称为中风证。张氏指出,唐宋以来的医家误将其称为中风,是因此证较多见于外感风邪引动内伏之病根,以致发病时多见外感之证,故被误认为中风。而后至金元时期提出内中风之说,其中刘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湿,张氏指出,“河间之主火,为脑充血,东垣之主气,为脑贫血,一实一虚,迥不同也。至于丹溪则谓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此方书论中风者所谓丹溪主湿之说也。然其证原是痰厥,与脑充血、脑贫血皆无涉[2]”。可见历代医家所提出的内中风,从病因病机分析,并非同一病证。而刘河间提出此证非外袭之风,而是内生之风,是因其认为脑充血证是由于肝气、肝火妄动为病证之始,张氏对于此种说法亦并不完全认可,张氏认为脑充血证的病机关键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故《内经》所述厥证实为脑充血证最为确切之说。
2对脑充血证病理机制的认识
2.1“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为病机关键张氏认为《内经》中《调经论》所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不反则死”。即为脑充血证,西医单言充血,是未深究病源,未认识到血并随气上升之故。此证关键在气,“气反则生,不反则死”,即气上行之极,复反而下行,则脑中所充之血可随之下行,若上行而不反,则升而愈升,血随之上行则脑中血管可致破裂。张氏认为,先详究病源,洞悉脑充血致病之由,在细论治法则较为容易。
2.2与肝胆脾胃之气机逆乱密切相关张氏重视脑充血的致病之源为“血之与气,并行于上”,对于具体病机虽并未详细论述,但笔者于其所载脑充血医案的治疗中总结出脑充血证的形成主要和肝胆脾胃气机逆乱相关。肝胆脾胃居于人体中焦,肝脾主升,胆胃主降,肝胆脾胃功能正常,则人体气机升降正常,若其功能异常,则气机升降失常,或上升之气不升,或下降之气不能降,气升太过而不能降,则血可随气上升充于脑,则可形成脑充血。
3对脑充血证的预防及治法用药的特点
3.1初期以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张氏提出,多数医家认为脑充血证发病急剧,不可预测,但实则脑充血证前期征兆较他证更为明显,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脑充血证前期的五条征兆:①其脉必弦硬而长,或寸盛尺虚,或大于常脉数倍,而毫无缓和之意。②其头目时常眩晕,或觉脑中昏愦,多健忘,或常觉疼,或耳聋目胀。③胃中时觉有气上冲,阻塞饮食不能下行,或有气起自下焦,上行作呃逆。④心中常觉烦躁不宁,或心中时发热,或睡梦中神魂飘荡。⑤或舌胀、言语不利,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似有麻木不遂,或行动脚踏不稳、时欲眩仆,或自觉头重足轻,脚底如棉絮。张氏认为,只要有一两条符合的症状结合脉象,即可辨为脑充血证的征兆。脑充血征兆症状的提出,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将之切实的用于临床,可减低脑充血证的发病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提高脑充血证的临床疗效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2以降气引血下行为主法在脑充血证的治疗上,张氏提出主要以引上部之血下行为主法,用怀牛膝、赭石等降气引血下行之品以逆其气血在上之势。张氏认为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为治脑充血证无上之妙品”。赭石则“下达之力速,上逆之气血即可随之而下[2]”。张氏自创的建瓴汤中就以怀牛膝、赭石降气引血下行为主药,服后能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脑充血之证自愈。另载镇肝熄风汤亦重用牛膝为主药治疗此证。
3.3慎用黄芪张氏认为黄芪之性补而兼升,气升则血必随之升,严重者可致脑充血加重引起溢血或出血。故认为脑充血证最忌用黄芪。但对于脑充血证治愈后遗留肢体痿废不用或偏枯等情况,则提倡用黄芪通其血脉,但需加赭石、牛膝等制约其上升之性,用花粉制约其温性,防其温性生热。由此可以看出,张氏对脑充血证用黄芪非常谨慎。此点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现代中医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时,善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肢体偏枯,重用黄芪补气通血脉,但一定要谨慎审证,如果存在气血上充之象,切不可擅用黄芪助其气势。另外,张锡纯在治疗脑充血用药时善用解郁之品,反对柴胡等升散之品,代之以茵陈、生麦芽等疏肝而不升提的药物。且善于升降并用,达郁而不至升提太过[3]。
4小结
本研究从张锡纯对脑充血证的病名、病理机制、预防及治法用药等方面阐述了张锡纯治疗脑充血证的学术特色。张氏认为,脑充血证应为《内经》中所讲之诸厥证,被后世误称为中风证,以“血之与气并行于上”为病机关键,与肝胆脾胃气机逆乱关系密切,提出了脑充血证早期预防的重要性,并列出脑充血证早期征兆的五条关键症状。提出以降气引血下行为主法,对于脑充血后遗留偏枯的治疗,应谨慎使用黄芪,对于现代中医临床中脑出血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大为.张锡纯“心脑共主神明”说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133-3134.
[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14;309;346.
[3]杨伟坷,杨金萍.张锡纯辨治脑充血[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2):111-112.
(本文编辑王雅洁)
中图分类号:R743R2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1.032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1-0095-02
(收稿日期:20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