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血清心肌酶检测及临床意义

2016-07-04石星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临床意义感染

石星原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血清心肌酶检测及临床意义

石星原

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山东德州 253014),E-mail:wyj0911@163.com

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血清心肌酶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6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病毒性脑炎30例,结核性脑炎30例)设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60名设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病人血清心肌酶。结果观察组病人血清心肌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毒性脑膜炎病人的血清心肌酶水平与结核性脑炎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清心肌酶会显著增高,可作为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清心肌酶;临床意义

病毒性脑炎和结核脑膜炎是成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最常见类型,主要包括脑膜炎、大脑炎、脑炎、脓肿以及蠕虫感染等,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以及CT、MRI等进行。在正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对于各类病原体的侵犯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当机体抵抗力降低,脑部和脊髓一旦受到外界细菌、病毒感染,则会对机体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颅内感染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能明显降低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血清心肌酶作为一组特异性反应心肌损伤的酶学指标,现已广泛应用于心肌疾病的预测评估。但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大部分病人就诊时已接受过不规范的抗生素治疗,给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造成一定的困难。本研究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血清心肌酶指标,旨在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本院2012年9月—2014年5月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60例,均经脑脊液、脑电图、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或有可疑接触史,在发病7 d内入院,有感染中毒症状,有脑膜炎或脑实质损害的临床表现。男35例,女25例;年龄18岁~60岁(35岁±3岁);体重60 kg~80 kg(65 kg±5 kg);职业:工人25例,农民20例,公务员4例,文员5例,其他6例;病毒性脑炎30例,结核性脑膜炎30例。选择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男37名,女23名;年龄17岁~62岁(37岁±3.5岁);体重61 kg ~82 kg(64 kg±6 kg);职业:工人22例,农民21例,公务员5例,文员7例,其他5例。排除冠心病,心电图有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表现者以及肝脏疾病者,血清肌钙蛋白定性呈阳性反应者。两组观察者在性别、年龄、体重、职业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病人均在发病7 d内抽取晨静脉血5 mL,在2 h内使用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选择酶速率法,对血清心肌酶的各项指标进行水平测试,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指标。心肌酶水平根据本院检验科标准进行判定。

2结果

2.1两组血清心肌酶指标观察组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心肌酶指标比较(±s)  U/L

2.2观察组中两亚组血清心肌酶指标比较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α-羟丁酸脱氢酶指标与结核性脑炎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病脑组与结脑组血清心肌酶指标比较(±s)  U/L

3讨论

近年来,伴随感染性疾病的增多,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病毒性脑炎和结核性脑膜炎最为多见,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等。心肌酶广泛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及脑组织中,当脑部出现病变或感染时,血清心肌酶会有不同程度升高。中枢神经感染病人治疗关键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或清除病灶,将病原体有效消灭或抑制繁殖。近年国内外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血清心肌酶增高的研究均有相关报道,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脑肿瘤及颅内感染,均可导致脑对心脏调节及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紊乱,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进一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与收缩,造成心肌缺血、损伤,引起血清心肌酶升高。

血清心肌酶作为一组特异性反应心肌损伤的酶学指标,在人体心、脑、肝、肾、骨骼肌等部位含量较高。任何原因导致的这些脏器和组织损伤均可导致细胞内酶的漏出,成年人当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数小时上述指标均相应迅速升高,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进而引起血清心肌酶水平出现异常,影响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变化,被认为是由于心肌细胞受损、坏死,病灶处的脑血流量已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内的酶释放入血所致,加速了内皮素的生成,脑血流量下降的程度也随之显著,加重心脏损害。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但更重要的方式在于如何有效激发或促使机体的体液及细胞免疫机制,有效改善并恢复机体的防御及修复能力。肌酸激酶同工酶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极微,且肌酸激酶同工酶几乎只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当心肌细胞严重受损,指标出现异常升高,是确定是否存在心肌损害或判断心肌损伤程度的特异而敏感的指标。目前,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血清心肌酶升高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α-HBDH是利用α-羟丁酸取代丙酮酸作为底物时所测的LDH活性,对α-羟丁酸作用较对丙酮酸作用为强,可致血清心肌酶升高。当机体出现血糖升高、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肾功能改变等多器官功能损害,也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血清心肌酶增高,该机制是通过加重心、脑损伤而影响值的变化。因此,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检测可以做出相应心肌疾病的发生并评估治疗效果。乳酸脱氢酶是一种糖酵解酶,具有催化乳酸生成丙酮酸,广泛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的胞质内,有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对预测其有无继发心脏损伤、病变程度及其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1],脑脊液乳酸脱氢酶活性很低,约占血清中的10%,当病人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出现显著上升,说明脑实质细胞有广泛坏死。因此,当机体感染脑炎发作,可导致颅内压升高,脑血流量降低,造成脑组织病变部位缺血缺氧,局部糖酵解作用增强,致病菌生长繁殖,脑组织炎性水肿,催化生成乳酸的活性增强,从而导致乳酸脱氢酶活性也随之增强。各种脑炎病人脑脊液乳酸脱氢酶远高于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因此,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可作为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靠诊断指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病人的血清心肌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毒性脑膜炎病人的血清心肌酶水平与结核性脑炎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清心肌酶有明显的变化,会显著高于正常,且心肌酶水平高低与感染的轻重有一定关系,血清心肌酶的水平与严重程度之间成正比[2],其酶值的变化主要是脑组织损伤的结果,对预测有无继发心脏损伤、病变程度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指标。

参考文献:

[1]王晓平,李晓佳,罗向东,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血清学分析及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429-1431.

[2]徐炽天,胡志涛,吴元波,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清心肌酶及NO变化研究及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4):467-469.

(本文编辑王雅洁)

中图分类号:R742R25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1.026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1-0080-03

(收稿日期:2014-11-26)

猜你喜欢

临床意义感染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热性惊厥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探讨侧俯卧位在产程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