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十六字法门
2016-01-24
学习书法,各有体会,各有经验。而著名书法家王澄先生的十六字学书感悟总结,很便于学者应用,所以欣然分享。
记得2006年9月16日上午,由我发起,几个年轻人筹划,中和书社在逃园低调成立。著名书法家王澄先生“高调”出场,亲自驱车,准时来到逃园,专门为这几个名不见经传的书法爱好者,上了一堂经典的书法入门课。几个年轻人大喜过望,大受裨益,故记而分享给后学者。
王先生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总结了学习书法的四句感言,共十六个字。姑且称之为”学书十六字法门”。
这十六个字是——“深入一家,逐渐蜕变,不与人同,避免僵化”。
深入一家,就是学习书法,要专注一个碑帖。首先要学得像,其次要悟得规律,然后才可以打开视野,用时代审美,多看古人笔致,以一家碑帖为主,适当吸收别意。先生说,这是学习书法的通用法门。
逐渐蜕变,就是不能变得太快。要边学边体悟,边和自己的审美意趣与技法结合,慢慢地变。还未学像,立足未稳,就急着变化,可能最后会四不像。
不与人同,就是不要追时风,不要跟那些表面的东西学。但时风主流的东西也要注意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面目风格。
避免僵化,就是不能把字写死。字有生命,是活的生命体。如果写得死板,就会生硬匠气。一旦匠气,必定僵化。而僵化的东西,绝对没有生命力。
唯一不变的具体方法是:临帖。
要想不写熟、滑,就要临帖。用古意拿捏自己的手,实临和意临相结合,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临帖是写字人一辈子的事。大多问题都需要通过临帖去解决。其间,读帖也很重要。要注意揣摩,以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变的过程也要读帖,以便拿来更适合自己审美的内涵。
王先生是初学米芾《宝晋斋》,后临《郑文公碑》,再学《曹全碑》,然后写墓志,直到现在仍喜欢墓志,仅一本《袁玮墓志》就临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往后,他写于右任、赵之谦。其后才开始写康有为,写康最专注,用时也最长,此后以此为主体逐渐变化。著名学者武慕姚先生送他一本《万木草堂藏画目》,如获至宝。到1979年先生的一幅《鉴真遗志》获奖时,已经写了很长时间。最后演变成自家面目并总结为碑体行书理论。就此而言,王澄先生评价,于右任、赵之谦和康有为水平为最上。
就王澄先生来说,所谓“深入一家”,真正的一家是康有为,只是不同时期分别掺入了朱熹、赵之谦、于右任等家。
为什么多数人不成功?就是因为渐变不适当,变化太猛而把原来到手的东西丢掉了。先生对于学书,做了很恰当的比喻:临帖也不易太杂,过杂,就如谈恋爱,同时谈很多,最后一个也谈不成。
王澄先生的十六字学书感悟,通俗易懂,鞭辟入理,精辟确着,我感到既是他自己的学书总结,也是学书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