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匠气

2017-09-15张敏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书法研究

张敏

摘 要: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常常有听到“带有匠气”的评价,所谓匠气,就是艺术作品中缺少新意,陷入公式化、少变化的层面,单单一味地模仿和临摹,书写作品时依赖技巧取胜,缺少高雅的气韵、格调和神采,没有文化修养作基础,更没有在书作中寄托自己的情怀,沦为俗气的“写字匠”。

关键词:书法;匠气;研究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145-01

从贬义的方面讲,匠气的程式化规则会导致千人一面,百部一腔。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表、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没有精彩之处,明清时期的台阁体和馆阁体就是典型的代表,在很大篇幅的抄写中,墨色光润,无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千篇一律,后期发展成为了工匠式的劳动。唐人孙过庭语云,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熟能生巧,写字只有熟练之后,才能产生神气和笔势,带有匠气的书作很少会融入书者自身的想法,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和墨守成规。哲学上讲,量变会引起质变,一旦超越了某个临界点就会变质,书法学习也是这样,必须经过漫长的临习阶段,每一个点画和字形都要经过很多次的重复才能熟悉,才谈的上神采气势和创新变化。

匠人所实践的偏于技术层面,依靠反复重复的动作获得丰富的技巧经验,但是没有从这些技巧经验中上升到理论层次,所以没有创造性的一些突破。在书写碑帖极为熟练之后,一般会有书法家和书写匠的区分,缺乏才气和灵感的书家叫做书匠,书匠的作品之所以带着匠气,没有灵气、僵硬不化,是因为他们为了完成作品而完成,将书写视为一个专业技能去满足市场需求和个人交易,大多表现为一味的仿古和临摹,因为缺少自己的主观想法,所以很难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相较书匠,书家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他们并不单单是专注技法,还有涉及相关的文化素养,并能将自己的思想渗入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一般而言,书家是书匠基础之上更高层次的延伸,有着高超的技法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注重精神层次上不断创新,黑色线条与白色宣纸构成的作品才能产生令人回味的墨趣。

匠气的形成原因与书写内容也有关系。现在很多书家都在竞技的领域内一争高低,与古书家相比,作品内容缺失掉很多文雅之气。古书家们从小生长在一个文学氛围特别浓厚的环境中以自己的书法书写自己的诗文,一脉相承,穷达悲欢,各尽其趣,甚至可以经过技巧的表现更感性的体现出内在的蕴涵。弘一法师就是书风与文风相和谐的的一个例子,他的笔调枯瘦清旷,专门书写佛家语以弘扬佛法,再和谐不过。现在随着书家的可以挑选的文学内容渐渐增多,有很多的书写笔调都与文风相悖而驰,轻佻张扬,丝毫察觉不出历史沉淀的气息, 更多的是被浮躁气息所取代,所言说的书法创作,其实就是简单刻板的找寻抄录他人之作,与自己想要表达的相距甚远,这也是形成匠气的原因。

习书应该是一个由生到熟,再由熟返生的过程,之所以产生匠气,就是在后期阶段缺失了“生”这一过程。艺术表达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忘”的境界,忘掉熟练和技巧。苏轼曾提及“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在创作中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

创作时别具匠心,注入自己的思想,提高相应的文化素养,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作品才有神气和相应的吸引力,通俗一点来说,就是透过外部的技巧点画看到渗在内部的格调与情怀。书法史上的书匠不在少数,他们即使在技巧上做到字字完美,也会因为无神无韵而附上亦匠亦俗的批评。美学上谈及的风骨、神采,不是依靠手上的强化训练就能练及达到的,这是因为书家在泼墨挥毫之中融入了自己的文化修养,这种沉淀下来的内在修养内涵是一个长期感悟、熏陶的缓慢递进的过程,日积一学,文气愈佳,文采愈高,笔下才能生出书卷气,由薄弱到厚重,习字的人会在慢慢的提升过程中追寻到无限的乐趣。位居宋四家之一的苏东坡,是一位诗书的集大成者,《黄州寒食诗帖》中笔墨沿着诗思挺近,倾诉着自己无限悲凉的情绪,但他的笔下仍然是笔意清远、洁净清新,东坡的书和文在世俗气充斥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胸襟豁达、趋雅避俗,在创作中无刻意造势,以浓浓的书卷气胜出,意境空灵,这恰恰是现在学书者最缺乏的。在当下的书法学习环境中,很多人争抢着参加各种书法竞赛,在这之前都要经过短时间的强化达到某一方面功利的目的,这种突击速成的方式只是暂时性的,并不会带来很深入的影响,艺术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在灵活掌握各种技法的基础之上,利用发散思维,注入自己的小小匠心,但这并不是一味的在某精彩之处来回反复的强调或者整幅作品大面积的运用重彩之笔,在这种浓墨装饰下书作往往过犹不及,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这种极端的强化下,所谓的匠心也变成匠气了。

关于书法作品匠气的评论多多少少带有贬义之意,我们也不能否认丰富的技巧经验对细节刻画的极为细致在学习初期有着值得肯定的一面,同时有了匠心还要以适合的技法表现出来。学书的过程需要经历由生变熟,再从熟反生的过程,起初很是需要分毫不差的临摹精神,这种强化训练会使运笔动作由生疏转为熟练,形态达于美观,用笔达于精到,很多不协调的地方也会转为协调,丰富熟练的技巧是形成作品风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书法这门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技法,更多是艺术层面的气韵、神采和内涵,在熟悉的掌握基本技法之后,融會贯通,在规矩之内信笔而书,由生变熟,最后再返回生,准确地把握好中间的那个度,才是避免深陷匠气的正确路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法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