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笔谏尚驰名
——柳公权与柳书散论
2016-01-24
一、柳公权生平
柳公权(778—865),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的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柳正礼,曾任邠州(今陕西彬县)士曹参军;父柳子温,官至丹州刺史,赠左仆射;伯父柳子华,曾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刺史、检校金部郎中、修葺华清池史;其兄柳公绰,长公权十岁,累官至检校左仆射、刑部尚书、太原尹、河东节度观察使、兵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堪为一代名臣。公绰颇有书名,传世有《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32岁所书)、《紫阳先生碑铭》及《碑阴》(49岁所书)等。
柳公权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这一年颜真卿70岁,怀素54岁,韩愈11岁,刘禹锡、白居易7岁,柳宗元6岁。《旧唐书·柳公权传》载:“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
宪宗元和元年(806年),29岁的柳公权登进士科,为状元,又登博学鸿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公权任校书郎(正九品上)十数年。
宪宗被杀,宪宗三子李恒即位,是为穆宗,因赏识公权的书法,拜为右拾遗(从八品上),后迁右补阙(从七品上),充翰林侍书学士。
穆宗服食金丹致死,太子湛即位,是为敬宗,公权任起居郎(从六品上)。
文宗(穆宗次子李昂)大和二年(828年),公权自司封员外郎(从六品上)改库部郎中(从五品上),后迁右司郎中、兵部郎中(皆从五品上);文宗开成三年(838年),61岁的柳公权迁工部侍郎(正四品下)、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
武宗(穆宗五子李炎)即位,公权授右散骑常侍(从三品),宰相崔珙荐为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会昌二年(842年),封河东县开国伯,左授太子詹事,寻改太子宾客(并正三品)。
武宗崩,宪宗十三子李忱即位,是为宣宗,公权转太子少师(从二品),世称“柳少师” ,封河东郡开国公,任左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工部尚书等。
宣宗因服长生药而死,宣宗长子李漼即位,是为懿宗,公权改太子少傅,咸通六年(865年)卒,赠太子太师,享年88岁。
柳公权的一生历经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十朝,映照出一部江河日下的晚唐史;从宪宗朝的“校书郎”到懿宗朝的“太子太师”,却又是柳公权宦海沉浮近六十载的升迁图。
二、心正则笔正
《旧唐书》《新唐书》均保留了这样一段记载:穆宗朝,皇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荒纵的皇帝容颜大改,意识到柳公权是在以笔谏政。
苏轼《评书》称:“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心与笔的关系发展为人与书的关系,明代费瀛《大书长语》进一步解读:“扬子云(扬雄)以‘书为心画’,柳诚悬谓‘心正则笔正’,皆书家名言也。大书笔笔从心画出,必端人雅士,胸次光莹,胆壮气完,肆笔而书,自然庄重温雅,为世所珍。故学书自作人始,作人自正心始。未有心不正而能工书者,即书,随纸墨而渝灭耳。”正是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等代代贤良忠臣之座座丰碑,将书者人格与其书法品格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元代赵岩《题唐柳诚悬楷书〈度人经〉真迹》诗云:“右军曾写换鹅经,珠黍仙书骨气清。看到柳公心正处,千年笔谏尚驰名。”有关柳公权的笔谏之说,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云:“劲媚虚从笔正论,更将心正哄愚人。书碑试问心何在?谀阉谀僧颂禁军。”对柳公权答唐穆宗“心正则笔正”的言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评述:“神策军操之宦官,腥闻彰于史册,玄秘塔主僧端甫,辟佞比于权奸,柳氏一一为之书石。当其下笔时,心在肺腑之间耶,抑在肘腋之后耶?而其书固劲媚丰腴,长垂艺苑,是笔下之美恶,与心中之邪正,初无干涉,昭昭然明矣。”我们不愿将笔下之美恶与心中之邪正割裂开来,竭力倡导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艺术教育理念。刘熙载《艺概·书概》指出:“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希冀从事书法教学的老师们以理清、理顺每一位学习者的性情为首要任务,长其善而救其失,明志向学以成人。
三、颜筋柳骨说
筋骨血肉是书法生命意象的最基本要素,也是衡量书家笔力的重要指标。传卫夫人《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宋人周必大《益国周文忠公全集》称:“‘颜筋柳骨’,古有成说。公权《赤箭帖》字瘦而不露骨,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进焉。”时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诸家之后,别出一体,何等难事。但柳公权上宗钟繇、王羲之笔法,近参欧、颜之势,犹能将王献之的遒媚与颜真卿的浑穆相融合,形成神清骨俊、法备形严的“柳体”。梁巘《承晋斋积闻录》这样比对了欧、颜、柳三体:“欧字劲健,其势紧;柳字劲健,其势松。欧字横处略轻,颜字横处全轻,至柳字只求劲健,笔笔用力,虽横处亦与竖同重。此所谓‘颜筋柳骨’也。”
若进一步深究唐一代楷体的嬗变,还要从字径由小渐大牵连出毛笔制作的诸多变化,不妨从柳公权的《谢笔帖》(亦称《谢人惠笔帖》)寻求其中的端倪,此处不再赘述。
据文献记载,当时名门贵族的碑志若不能获得柳公权的亲笔,世人都会认为其子孙不孝;“外夷入贡者,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柳公权24岁时就书有《李说碑》,此后64年所书作品或以百计。然传世之作多已散佚,流传至今者真伪相参,或出自后人假托伪造又或为后世另书重刻。可靠的代表作主要有:《回元观钟楼铭》(59岁书)、《冯宿碑》(60岁书)、《玄秘塔碑》(64岁书)、《神策军碑》(66岁书)以及行草墨迹《蒙诏帖》等。
白居易《和柳公权登齐云楼》诗云:“楼外春晴百鸟鸣,楼中春酒美人倾。路旁花日添衣色,云里天风散佩声。向此高吟谁得意,偶来闲客独多情。佳时莫起兴亡恨,游乐今逢四海清。”在柳公权卒后42年,大唐王朝被推翻消亡。
▲柳公权《神策军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