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争议评述

2016-01-24胡鹏辉吴存玉吴惠芳

关键词:小农劳动力农业

胡鹏辉 吴存玉 吴惠芳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争议评述

胡鹏辉吴存玉吴惠芳

学术界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争论不休,一派主张规模化农业;另一派坚持小农农业;还有人提出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农业道路。文章综述了三种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势与要求,指出了评价农业发展方式的三大标准是农业生产率、劳动力转移和资源利用率。但目前对于农业生产率的衡量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将资源利用率纳入其中,同时还对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差异缺少关注,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是后续研究中需要解答的问题。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是极为复杂的事情,需要极为谨慎。农业现代化也许并非单一路径,但基本方向是绿色农业道路,要将产品、生态和资源安全与提高综合效益并满足普通大众需求的协调统一。

农业现代化; 生产率; 劳动力转移; 资源利用率

2003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领域,从加快农业基础投资、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央在政策层面从多维度强调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十三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均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显然,“农业现代化”在政策话语里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对于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学界主要存在两派观点:一派主张走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其典型模式就是大面积连片经营的机械化农场;另一派则认为应延续现有的家庭经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以合作社为媒介的纵向一体化[1]。此外,近几年的政府文件中还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农业的发展*新华社.新华社授权发布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2013-01-31]. http:∥www.gov.cn/jrzg/2013-01/31/content_2324293.htm。。其中,属于规模农业中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也在学界引发广泛探讨,并被看做是一种新的、更符合中国现实的农业发展路径。

一、三种农业发展模式的综述

“农业现代化”口号于一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首次被提出,之后便贯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当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指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必须实现工业与农业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改革开放之后,1982—1986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现代化;新世纪以来对信息化、科技化的农业现代化的追求等,使“农业现代化”成为最强大的政治话语[2]。中国的一些政策制定者认为,农业规模经营是解决中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方法[3]。因而,政策话语中的农业现代化往往与规模化农业相联系。与此同时,坚持小农农业道路和第三条道路的讨论也逐渐兴起。

(一)规模化农业的优势与要求

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农民所有制(小农农业)……已经进入了自己的没落时期……由于农艺学的新发展,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己经老朽了”[4]419-420。基于此,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大生产排挤小生产”,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必定会消灭和替代旧式的小农生产方式。他们认为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促使“小块土地所有制”没落,资本扩张必然会导致耕作资本减少、生产资料分离、人力浪费、生产条件恶化及生产资料的昂贵,从而将农民从小块土地上排挤出来,使其成为无产化的劳工[5]。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考茨基论述了农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他指出,农业中大生产的巨大优越性包括:在耕种面积上较少的损失,耕畜和农具的节省与更充分利用;能够采用小经营办不到的机器、分工、科学的指导经营;还有商业上的优越,它是获得货币的简便方法。大生产最重要的优越性,一是在于可以根据它的情况和任务制定出可以作为企业基础的特定计划,便于监督和指导经营;二是应用重要的和合目的的集中及分工原则,可以使经济力发展到具有高度的生产效能[6]131-132。目前很多认为农业规模化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观点及其理论依据皆可追溯于此。

坚持农业规模化的学者普遍认为当前中国农业存在问题,且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当前中国的农业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一是农业自身的困境,包括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块土地分割的耕作方式无法改变;个体农户的规模化资本积累无法实现;资本无法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在城乡间自由转移;原本就很匮乏的农业资本,为追求高收益而持续流出农业,难以阻止;农业生产不能留住人与后续无人;农产品品种在科技含量上和单位面积产量上,无法与他国现代农业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竞争。这是一种“低投入—低产出”维生型小农经济[7],是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8]。二是农业制约着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8]。我国农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低、商品率低,没有完全利用和发挥现代工业与信息业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和取得的先进科技成就,也无法拉动内需和推动经济发展。

因而,“中国农业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不改革,就不可能迎来农业的大发展”[9]。要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集约规模化经营、大机器的广泛采用是根本出路。这是因为,大规模的农业规模经营能够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10];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10];能通过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等方式成倍提高农业生产率[11];也可使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运用,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效益[9]。与此同时,大规模农业的实施也要求土地集中、土地股份化,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11]。

(二)小农农业的优势与对规模化农业的驳斥

另外一些学者则坚持认为中国应该为小农农业模式保留发展空间,原因有多个方面。第一,小农生产是精耕细作,通过灵活的田间管理提高土地产出率[12]。第二,只有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小农经营模式,才可以让广大农民从农业中获取利益[13]。第三,小农农业能使小农保持自主性,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愿对生产过程加以调整并从中获得好的收益[14]。第四,小农农业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健康,能避免将土地和人民交由市场安排,避免食品帝国对于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控制,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还能较好保障食品安全[15]。第五,小农经济根植于农业的自然特性之上,是传统农业文化活态保护和传承的载体,具有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16-17]。

这些学者在捍卫小农农业的同时,还对规模农业具有优势的观点进行了驳斥。首先是对规模经营带来规模效益这条铁律的反驳。张德元指出,“规模能够衍生更多报酬”这个结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第二产业背景和一系列假设下得到的,其中最重要的假设是“经济人”追求“报酬”会使市场“自动”产生规模扩张的动力[18]。然而,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低,且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因此,农业缺乏规模扩张的市场动力,它不会像其他产业那样具有不断扩张生产规模的趋势。

其次,是对规模经营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反驳。黄宗智指出,美国的农业模式是比较“粗放”的,单位劳动力用地较多、产量较高,依靠机械和大量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单位土地面积产量较低,是一种“大而粗”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农业依靠的是“有机能源”的生产,它更严格地受到人地比例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生产率[19]。孙新华通过对中国五省六地的调查发现,小农、家庭农场和工商企业这三种生产模式的全员生产效率依次降低,其根本原因在于三者劳动力使用方式的差异,依次为不雇工、少量雇工和全部雇工。雇工不仅产生了劳动力成本,还产生了劳动监督难题,这个难题降低了单产,同时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力成本[1]。

最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批判。要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其前提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然而,有两大原因使得这一转移几乎不可能实现。一是按人口学家的推算,到2030年全国人口总数大约是16亿左右[18],即使当年城镇化率达到70%,也仍然有6亿人在农村*中国报告大厅.2030年中国人口城市化率将达70%新增3.1亿城市居民.[2014-12-04]. http:∥www.chinabgao.com/stat/stats/39263.html。。二是虽然到201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77%,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7%*中国经济网.蔡继明:我国城市化率被高估 1.8亿人实为“镇民”.[2015-03-13]. http:∥intl.ce.cn/specials/zxxx/201503/13/t20150313_4815599.shtml。。这些进城的农民工,由于没有户籍,在教育、医疗、社保乃至住房等诸多方面,都不能够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无法真正隔断与土地的联系”[20];而且,城市容纳能力决定了70%农民工难以在城市获得体面的生活,必须保证土地或者农村作为他们的生存退路[13]。

(三)家庭基础上的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农业

在资本主义企业大规模经营和家庭小农农业经营之间,一些学者还提出了第三条道路,即建立在家庭基础之上的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农业。所谓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着重强调的是家庭经营,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组织的基础,既保留了农户经营农业的优势,还可以克服分散小农户的弊端,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必要条件[21],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22]181。

关于家庭农场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舒尔茨。他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传统小农农业的生产方式处于长期停滞状态,表现为一种低水平的效率和均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这无法支持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需要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但是,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改造过程中,机械、农药化肥和良种等假不可分性与农场经营管理者的真不可分性并不要求大规模农业。因此,重要的制度是“运用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不要建立大规模的农场,要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来改造传统农业”[23]。

有些研究者之所以强调家庭农场经营,是因为它一方面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另一方面也有相应的制度供给并符合制度需求[24]。就其现实必要性而言,一是在近年来农民的普遍流动,“农村因人地关系疏松而产生了撂荒、老人农业及粗放式经营等问题”[25],正在威胁农业的发展,引发了未来“谁种地”以及“怎样种地”的思考[26],暗示传统小农农业正在失去活力;二是小农经营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需要,即“由植物纤维为主向兼重动物脂肪及高蛋白的转变”[27],因此这既是发展家庭农场的机会,也是其必要性;三是农业生产中“大户想象”无法取得预期的效益和稳定性,资本下乡很难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与现代化[25]。下乡公司不会成为粮食生产的主体,其大量流转土地将会影响国家粮食供应[22]184,因此规模农业并不能实现维护粮食安全的目标。

家庭农场能吸纳小农经营和规模经营的优势,并规避不足。具体而言,一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特点与家庭特点的高度契合,能满足决策者和生产者的同一性,以便通过家庭灵活的信息决策机制来快速有效地预见和规避风险,同时还能很好地适应农业的自然属性并发挥其社会属性[21];二是可以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利他性动机,减少组织运转费用和生产监督成本[24],并因其扎根农村、与乡村社会的特殊联系,家庭可以“退守”为一般农户,提供了农民保持不同程度从市场退出和维持基本生存的能力[24];三是能够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以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科技化[28]61。

因此,家庭农场农业一方面能够解决因目前小农农业和规模农业的弊端而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29],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可以继续发挥农业的社会功能,通过与国家乡村治理目标相契合,使国家的农业政策在农村更容易推行,更容易稳定乡村社会秩序。因此,农业经营方式上,家庭农场将是主流方式[22]184。

二、农业发展方式的评价标准:生产效率、劳动力转移和资源利用率

无论选择何种道路,都应该考虑现代农业的评价标准。十七届三中全会曾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中国网.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8-10-20].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8-10/20/content_16635093_4.htm。。“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8]42。因此,在评价农业发展方式时必须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农业生产率问题,即到底哪一种方式的农业生产效率最高,劳动力生产率还是土地生产率优先,还是两者共同达到最优化?二是劳动力转移问题,是需要坚持土地流转持续推动劳动力非农转移,还是为农民保留农村土地作为退路?三是资源利用率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是保障农民利益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将依据上述三大标准,结合实践,重点对前两种模式进行讨论,并以此经验来反思家庭农场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率

农业生产率是保证粮食产量、维护粮食安全的核心因素。简单而言,农业生产率就是农业产出与农业投入的比率。但是,农业投入应该包括什么?农业产出又有什么样的衡量标准?是以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还是以单位劳动力的产出为标准,亦即“土地产出率”还是“劳动生产率”?目前的相关讨论并没有立足于一个共同的标准。

具体而言,规模农业*家庭农场农业是在家庭基础上的适度规模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它可以算作中等规模农业一类,也强调了单位劳动力的产出率。的衡量标准是单位劳动力的产出,通过大量农业机械投入,让单位农业劳动力能够耕种更多的土地。小农农业的农业生产率指的是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通过劳动者的精耕细作、各种“米提斯”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技艺使用[30],以及劳动力的内卷化投入[31],从而尽可能地使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达到最高。这两种衡量标准均有其前提条件,前者要求有足够的耕地以及大量的资本、现代化机械、农药化肥等的投入,后者则以农村有足够多的劳动力供应(或者说是土地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为前提。

那么,如何来比较这三种模式的生产率?孙新华提出通过直接生产资料、租地费用和劳动力成本计算的全员生产效率来比较。他通过应用此方法得出了小农、家庭农场和工商企业三种模式的全员生产率依次降低的结论[1],但他对小农农业的成本计算没有包括租地和劳动力成本。须知,身处市场经济的小农已经被无声地卷入了商品化的洪流之中[32],他们参与农业劳动是具有机会成本的,而且是可计算的。如果将劳动力投入成本按照企业雇工标准进行折算,并且将土地成本(因为租出土地会有较高的租金)计算在内,小农农业是否是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则有待商榷。

此外,规模生产形成规模效益这一论断在实践中也不一定成立。倪国华和蔡昉的研究发现,粮食播种面积与亩均粮食产量之间呈U型关系。当经营规模在616~619亩*由于传统习惯,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民间多沿用“亩”这个单位,1亩约合0.066 67公顷。下同。之前,二者之间呈“反向关系”,要使我国种粮农户的平均粮食播面积超过616~619这一极小值拐点又难以实现,所以提高粮食亩产的目标不可能通过规模经营实现。同时,在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复种因素、控制土地等级和地区变量之后,家庭综合农场的拟合最优土地经营规模区间为131~135亩,相当于目前户均土地经营总面积的5~6倍[33]。

由此可见,不能以某一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农业生产率。我们需要以全面的方式来考察农业生产率问题,即面临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找出一条合适的农业发展道路。而这种现实状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模农业所需要的大规模平整土地难以形成;二是小农农业中基于生存压力而大量投入劳动力也不再现实,相反,农业发展面临真正问题是劳动力转移导致的有效劳动力不足。

(二)劳动力转移的现实

与生产率相关的是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它也是争论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坚持规模化道路的学者认为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现实使然、发展所需,所以应该坚持土地流转,持续推动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坚持小农农业模式的学者认为,大部分人是无法实现非农转移、不能在城市获得体面生活的,因此要保证小农的退路;坚持家庭农场经营的学者则指出农民内部出现了分化,既有因劳动力外移而出现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存在进入城市者“退回”的现实可能性。三种观点皆声称“立足现实”,那么,非农转移的现实到底是怎样的?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经济发展衍生出对非农就业劳动力需求的增长[34],因而有很多农民通过打工等方式实现了非农转移,但也导致很多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和土地抛荒现象。特别在中西部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村落,出现了耕地大面积抛荒或者主动退耕还林的做法。一项四川省的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的缺乏导致农业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极为普遍,土地撂荒现象包括直接撂荒和隐性撂荒经常发生[35]。同时,留守农村的以老人为主,农业老龄化、甚至是高龄化的现象普遍[36-38]。蔡昉等指出,即使选取最小的劳动力转移规模,并假设农业尚需劳动力1.78亿,则处于剩余状态的农村劳动力为1.07亿,剩余比例为22%。并且,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中的50%是40岁以上的劳动力,他们在转移就业中极易遇到困难[39]。也即是说,总体现实是农村并没有多余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劳动力,不需要也不能再推动劳动力转移。

因此,为无法实现非农转移、不能在城市获得体面生活的农民留有退路,为小农保留发展空间也是现实所需。故而,首先需要处理土地集中与农民不能离开土地的矛盾[40]。部分农民,尤其是难以通过自身能力实现非农转移的农民,他们仍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不愿意离开土地,应该为他们保留发展的空间。其次,决定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是农民进城的意愿,而是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进城务工的人口中大约仅有30%的人能体面地在城市生活,所以应该将农村保留为另外70%的进城失败农民的退路[13,41]。最后,农业不仅提供了廉价农产品,而且为留村的近7亿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42]。

但是,因为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差异很大。在一些地方,政府还在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如内蒙古自治区在2014年提出农牧区还有28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北方新报.今年农牧区约28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2014-05-19]. http:∥news.163.com/14/0509/11/9RQ3SP8T00014Q4P.html。,山西省指出贫困地区还有66万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华夏经纬网. 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力度.[2016-04-01]. http:∥www.huaxia.com/zhsx/2008/00786431.html。。这都表明,劳动力问题并非简单是富余或不足,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内部都存在分化和差异。目前各种农业发展方式的讨论中都缺少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所以,在选择农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需要极为慎重地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一方面,应该考虑目前农村劳动力不足、弱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须从社会公平和正义出发,给予不能转移、进城失败农民以退路。

(三)资源利用率

第三个重要问题是农业资源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各类农业资源被开发利用的比率,体现了现有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二是指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它体现了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深度[43]。在强调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应尤为强调后者。资源深度高效的利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能够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业走上了依靠农药化肥来“养活中国”的道路,实现了粮食稳步增长。但是,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并不高,以化肥为例,2003年我国1 000 hm2化肥施用量为341吨,大大高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44]。到2013年,我国化肥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才分别达到33%和35%*农业部网站.农业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启动. [2015-03-18]. http:∥www.gov.cn/xinwen/2015-03/18/content_2835617.htm。。这种大量低效率的施用给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2007年,我国农业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1 324.09万吨、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占各自污染总排放量的43.7%、57.2%和67.4%*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0-02-11].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qttjgb/qgqttjgb/201002/t20100211_30641.html。。日益恶化的农业环境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并加剧土地资源供需的矛盾,危及人民的健康水平,从而降低我国农业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有关农业发展道路的争论中却似乎都忽视了这一点,不论小农农业还是规模农业,在其论证自身优势和论述其生产率时都鲜有提及。

事实上,不管是机械化大农业还是家庭制小农生产,资源利用的现实情况并不容乐观。规模农业严重依赖化石能源,往往会为了短期利益、追求产量最大化而大量施用农药化肥,“涸泽而渔”,结果是土壤衰退、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新华网.美专家称现代工业化农业模式不可持续.[2015-06-17].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6/07/c_1115536720.htm。。同样地,小农农业也存在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商品化、市场化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小农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又要保护自我,所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理性,即“一家两制”方式[45],对自己食用的农产品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激素及添加剂,而对面向市场的农产品却反其道而行[46]。另一方面,因为农业人口的老龄化和女性化,为了应付体力不支、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而采取更多的化肥和农药,用物质要素投入替代劳动[47]。

总体来讲,在农业资源的利用上,一方面是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政府和研究者普遍意识到需要走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2015年农业部提出,为了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农业部网站.农业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启动.[2015-03-18]. http:∥www.gov.cn/xinwen/2015-03/18/content_2835617.htm。。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普遍共识是需要可行的技术方案来降低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构建起我国永续发展的生态与环境基础*中国科学报.农业难离化肥农药 使用效率亟待提高.[2013-11-11]. http:∥www.fert.cn/news/2013/11/11/2013111113213816392.shtml。。

三、研究评述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共识之上,对于中国农业应该走哪一条发展道路却存在严重分歧。但是,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具有其优势和不足。研究者之间存在的争议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的本质和基本现实的不同认识。坚持规模农业的研究者是用工业化的逻辑来认识农业,认为大规模、大机械和高技术必然带来农业的规模效益;坚持小农农业的研究者则从小农本身所面临的市场处境和内在效率出发,认为小农农业的发展是维护小农利益、符合现实要求的必然之举;而坚持家庭农场农业的研究者则更多在既考虑经济维度,又考虑社会维度下提出家庭农场是符合国情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指出了三个评价标准,包括农业生产率、劳动力转移现实和资源利用率。本质上而言,农业不是单纯的经济产业,更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因此,不仅仅需要关注其经济属性,还需要重视其自然和社会等多重属性。那么,对于哪一种农业发展方式的优劣探讨,一是不能仅仅以某一视角展开(比如规模经营的经济逻辑);二是要关注理论和实践的差异(比如“大户想象”);三是需要对现实情境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农业发展方式的选择必须要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

在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或解答)的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农业生产率的衡量标准。因为缺少统一标准,以致对于哪一种发展方式的生产率最高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其生产效率的衡量标准不能单一,而要综合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现实国情。二是资源利用率的分析。在有关各种农业发展方式的论述中,这一维系农业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往往被忽视,必须将其纳入到生产率的衡量指标之中。三是对于劳动力转移现实的再认识。农村还有没有劳动力需要转移、需要转移多少、哪些不能转移,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再探讨。最后是认识问题,主要是指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研究者需要根据实践中的问题不断地调整、修正理论认识。

现代化农业路径的认识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需要不断结合理论和实践来探索。也许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并非是单一路径的,但一个基本方向是绿色农业道路,是强调产品、生态和资源安全与提高综合效益并满足普通大众需求的协调统一为目标的一种农业发展路径[48]。

[1]孙新华.农业经营主体:类型比较与路径选择——以全员生产效率为中心.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2):59-66

[2]长子中.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北方经济,2012(Z1):21-24

[3]罗伊﹒普罗斯特曼,等.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中国农村观察,1996(6):17-29,63

[4]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张新光.对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历史地位论断的再探讨.理论月刊,2008(3):31-35

[6]考茨基.土地问题上卷:资本主义社会中农村经济的发展. 梁琳,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

[7]张新光.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回顾性阐释.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2):9-13,38

[8]张觉力.关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本出路的思考——“圈地运动”对于我国破除农业旧体制、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理论探讨,2013(4):78-81

[9]方宽,方进进.我国农业发展道路之思考.前沿,2013(20):107-111

[10]张忠根,黄祖辉.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问题,1997(5):5-7

[11]成玉林.中国农业发展现状的评判与出路.调研世界,2005(5):35-37

[12]贺雪峰.规模农业是否规模效益.决策,2014(5):22

[13]贺雪峰.为什么要维持小农生产结构.贵州社会科学,2009(9):5-10

[14]叶敬忠.没有小农的世界会好吗?——兼序《新小农阶级》中译本.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23

[15]范德普勒格.新小农阶级——帝国和全球化时代为了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斗争.潘璐,叶敬忠,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6]杨培源.小农体系的现代价值.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35-36

[17]朱启臻,陈倩玉.农业特性的社会学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0-77

[18]张德元.论小农集约经营.经济学家,2004(1):42-46

[19]黄宗智.“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开放时代,2014(2):90-101

[20]宋亚平.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吗?.江汉论坛,2013(4):7-11

[21]朱启臻,胡鹏辉,许汉泽.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农业经济问题,2014(7):11-17,111

[22]马华,姬超,等.中国式家庭农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3]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4]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 经济学家,2013(6):48-56

[25]陈靖. 进入与退出:“资本下乡”为何逃离种植环节——基于皖北黄村的考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1-37.

[26]朱启臻,杨汇泉.谁在种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2-169

[27]黄宗智,彭玉生. 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2007(4):74-88,205

[28]王贻术.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9]涂圣伟.工商资本下乡的适宜领域及其困境摆脱. 改革,2014(9):73-82

[30]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王晓毅,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1]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2]叶敬忠.一分耕耘未必有一分收获——当农民双脚站在市场经济之中.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15

[33]倪国华,蔡昉.农户究竟需要多大的农地经营规模——农地经营规模决策图谱研究.经济研究,2015(3):161-173

[34]都阳,蔡昉,等.延续中国奇迹从户籍制度改革中收获红利.经济研究,2014(6):6-15,80

[35]胡川.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措施——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 经营管理者,2014(7上):129

[36]李旻,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2-18,110

[37]李旻,赵连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9):70-77

[38]李澜,李阳.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6):63-68,113

[39]蔡昉,王美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中国农村经济,2007(10):4-12

[40]赵旭强.农业规模化经营面临的矛盾及出路.经济问题,2006(7):46-48

[41]贺雪峰.回到土地是农民最基础的人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16

[42]覃爱玲.人地分离,农民出路何在?——访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南风窗,2014(2):45-47

[43]黄祖辉,林本喜.基于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农业评价体系研究——兼论浙江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评价指标构建.农业经济问题,2009(11):20-27

[44]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来发展现代农业.江苏农业科学,2009(5): 322-324

[45]周立,方平.多元理性:“一家两制”与食品安全社会自我保护的行为动因.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76-84

[46]倪国华,郑风田.“一家两制”、“纵向整合”与农产品安全——基于三个自然村的案例研究.中国软科学,2014(5):1-10

[47]胡雪枝,钟甫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2(7):29-39

[48]胡鹏辉,田牧野.农业绿色转型:意义与道路.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2-55

(责任编辑:陈世栋)

A Review on Dispute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ath

Hu PenghuiWu CunyuWu Huifang

There has been heated debate on the different path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agriculture in the academic field. One side claims to develop large-scale agriculture, whereas the other prefers small-peasant approach. Also, another scheme characterized by family-owned farmland with appropriate scale is proposed.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advantage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thre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hs, and points out three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labor transfer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However, there is no unified standard to measur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is not included. Besides, it lacks of the attention to religional difference of labor transfer, and there is a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are needed to solve in future research. Finally, this paper stresses that it is a complicated thing to research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we should be very serious about it. Maybe the pat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not unique, but its basic direction is green agriculture , and it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of product, ecosystem, resource and improv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and coordinate them with the demand of common peopl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ductivity; Labor transfer; Resource utilization

2016-03-06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2BSH025);中国农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创新项目“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业雇工研究”(2016QC120)。

胡鹏辉,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编:210046;吴存玉,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惠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小农劳动力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字化家计”:韧性小农的生计策略再转型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