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016-01-23李爱徽

关键词:医嘱儿科肢体

李 娟,李爱徽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儿科,河南 郑州 450004)

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李 娟,李爱徽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儿科,河南 郑州 450004)

探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小儿患者9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儿各45例,为对照组患儿提供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儿提供肢体语言沟通为主要的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在护理满意度与遵医嘱率两方面的差异。结果 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45例观察组患儿在护理满意度与遵医嘱率两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小儿患者提供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提高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率与遵医嘱率,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

应用研究;护理工作;肢体语言沟通

幼儿患者由于各项身体机能尚未成熟,理解能力不够健全,相关的护理工作难度也相对较大,这就需要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尤其是对于部分疾病症状比较严重的患儿来说,如何提高小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遵医嘱率、使患儿与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率有所改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次实验研究选取小儿患者90例,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为其提供护理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90例研究样本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儿各45例。观察组女性患儿25例,男性患儿20例,年龄最大8岁,年龄最小1个月,平均年龄(4.49±1.25)岁,其中包含2例脑炎患儿,3例腹泻患儿、11例紫癜患儿,1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以及19例肺炎患儿。对照组女性患儿23例,男性患儿22例,年龄最大7岁,年龄最小8个月,平均年龄4.21±1.14岁,其中包含1例脑炎患儿,3例腹泻患儿、13例紫癜患儿,1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以及18例肺炎患儿。

1.2 方法

护理人员需要与新入院的患儿进行积极主动的肢体沟通与交流,了解患儿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在肢体动作方面,护理人员可以多与患儿进行适当的肢体接触,即使对于婴儿也可以用轻柔的口吻与患儿进行简单的交流,在对患儿体位进行调整时,需要注意动作一定的轻柔并且缓慢,比如在给患儿翻身时需要轻轻地说一句,“我们来翻个身吧”。对于吃药的孩子可以蹲下身平视患儿来交流沟通,以取得患儿的配合。对于部分需要打针的患儿可以给予拥抱、安抚或角色互换来降低患儿的恐惧心理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遵医嘱率对比

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45例观察组患儿对于医嘱完全接受19例,部分接受20例,部分抵触4例,完全抵触2例,遵医嘱率为86.67%;

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45例对照组患儿对于医嘱完全接受12例,部分接受10例,部分抵触13例,完全抵触10例,遵医嘱率为48.89%。

2.2 两组患儿SAS、SDS评分比较

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45例对照组患儿护理干预前SAS评分(58.56±8.87)分,SDS评分(60.01±7.81)分,护理 干 预 后 SAS 评 分 ( 43.97 ± 5.06 ) 分, SDS 评 分( 47.16 ± 2.31 ) 分 ; 参 与 本 次 实 验 研 究 的 45 例 观察 组 患 护 理 干 预 前 S A S 评 分 ( 5 7.99 ± 8.0 6 ) 分 ,SDS 评 分 ( 59.26± 7.72) 分 , 护 理 干 预后 SAS 评 分(51.10±4.98)分,SDS评分(56.39±2.63)分。

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在SDS与SAS两方面的指标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小儿患者护理对于护理人员的耐心与工作技术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护理人员一方面需要对于小儿护理的一般操作方法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掌握应用,另一方面也需要能够对患儿当前的心理动态进行深入分析。本次实验研究从肢体语言的角度对患儿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肢体语言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姿态与表情方面,在具体的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尽量不要佩戴口罩,佩戴口罩一方面会使患儿感到怪异,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在表情上的亲密会被遮盖掉,对于患儿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需要以严肃的心态与亲切的外表来进行回答,最快得到患儿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第二,在目光与眼神方面,护理人员在与患儿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与患儿目光平视,消除患儿对于疾病与治疗的紧张与焦虑情绪,护理人员要避免出现漠不关心、目光游离的神态;第三,护理人员要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的治疗手段选择抚慰患儿的方法,比如在打针与换药之前,护理人员要同最浅显、明白的语言向患儿大概介绍一下相关治疗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治疗态度上要坚决,另一方面也要相信患儿的理解能力,使患儿与护理人员站在同一战线上,提升患儿面对疾病与治疗的信心与勇气。在健康宣传教育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儿与患儿家属多食用维生素含量较高的新鲜水果与蔬菜,提高患儿自身的机体免疫能力,不可随意走串病房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感染症状。经实验研究发现,参与本次实验研究对45例观察组患儿无论在护理满意率方面还是在遵医嘱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为小儿患者提供肢体语言沟通能够有效提高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率与遵医嘱率,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

[1] 江丽娜.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4,11:853-855.

[2] 张华楠,王灵香.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8:256-257.

本文编辑:李 豆

R473.72

B

ISSN.2095-6681.2016.33.92.02

猜你喜欢

医嘱儿科肢体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静脉用药调配室不合理医嘱分析及对策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面对“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谨慎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