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工科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2016-01-22姚洁
姚 洁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工科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姚洁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摘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养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工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手段为学校人才方案的具体实施锦上添花。在高校体育“共性” 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结构调整,搭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工科院校体育教学“平台 + 模式”大课程体系,创新推出“121体育课程”建模,设计并实行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与职业性体适能力并存的个性 鲜明的工科体育课程体系,严把学生身体素质和人格造就质量关,从另一个角度完成工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科院校;“121体育课程”;“平台 + 模式”
截至2013年,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占高校本科在校生规模的32%。[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并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2010年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2];要求工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包含“知识”“能力”和“人格养成”三个方面内容。这是中国的工程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以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政策保证,是实现中国由工科教育大国向工科教育强国转变的有效手段。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高等工程教育相对比较落后,需要我们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具体分析,采取措施。作为工科院校基础课程之一的公共体育教育,需要反思的是:如何配合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探索有利于工科学生身体发展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如何发挥体育“坚韧不拔、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突破创新”精神和体育“规则、规约、规制、规范”独特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身体、心理、信念、毅力、交际、协作等综合人文素养,注重对学生人格养成的培养。这是工科院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分析
(一)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早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课程性质的界定、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建设的要求到课程评价的改革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翔实的阐述,对传统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2007年5月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2012年6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53号文件);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国家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使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日趋明朗、高校公共体育办学思路清晰、体育教育任务明确,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育呈现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良好发展趋势,详见图1、图2。(二)国内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图2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及课程体系图
图1 高校公共体育办学思路与定位图
为达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各类高校均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基本雷同,在内容、形式上大同小异,共性突出。诸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缺少依据学科、专业不同的特点而发挥体育教育功能的个性课程体系。所谓个性体育课程体系,就是指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学科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所必需的职业性体适能而设置的具有职业实用性的体育理论和实践教学。如中国地质大学的“大学生野外生存体验”课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体育”课等专业特色课程,就值得工科院校在体育教学深化改革中借鉴。
二、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工科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
依据工科院校学科独特的性质,将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深刻内涵融入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发挥体育的个性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提高专业必备的职业身体素质和职业体育能力。通过对目前共性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构建适应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结构互动的“平台 + 模式”大体育课程体系,凸显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体育教育功能,使工科院校体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终身性。
(一)搭建高校公共体育大课程体系平台
借鉴当前国内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经验,将校园课内外体育教育内容全部纳入学校学分制管理体系,搭建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的高校公共体育大课程体系平台,详见图3。
高校公共体育大课程体系平台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 13号)(2002年8月6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锻炼不能仅限于课堂学习,应将体育课程成绩评定与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次数挂钩,有效地落实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第二,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将学生每年体质测试成绩纳入学籍学分管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健全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机制,积极引导学生科学锻炼,推进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常态化和学生体育锻炼常态化。第三,利用学校通识课教育平台延续体育课程,让学生接受继续教育,增加学生体育文化知识,在完成规定学分的同时,提高体育理论素养和运动技能水平。第四,让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类体育比赛取得课外实践类学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让学生通过聆听体育讲座,感悟体育走进健康生活的寓意,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第五,深入推进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搭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高校公共体育大课程平台,加强学生体育兴趣、参与意识、锻炼行为的培养,“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2006年12月20日)。。
图3 高校公共体育大课程体系平台
(二)工科院校“121体育课程”建模创新思路
“121体育课程”建模是指:1项以速度、耐力、弹跳、灵敏等素质训练为主的人体工程课程,为学生——未来工程师良好的身体素质奠定基础;2项兴趣项目课程,即在“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下,尊重学生爱好和自主选择权,培养学生自觉的健身意识和习惯,符合教育部对在校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的要求;1项与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关联度高的职业实用性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身体素质能力,为终身体育行为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121体育课程”建模是针对大一、大二学生的体育必修课程创建的课程体系,详见图4。
(三)构建工科院校公共体育“平台 + 模式”的大课程体系
将高校公共体育大课程平台模块与工科院校“121体育课程” 建模科学组合,构建适应工科院校学科特性的“平台 + 模式”体育大课程体系,详见图5。
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本位,依照学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调整体育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主线,进一步落实共性课程,营造校园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结合工科学
科特色构建个性化课程,设计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与职业性体适能力并存的工科院校体育大课程体系,为学生拥有较强的职业性体适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4 工科院校“121体育课程”建模
图5 工科院校体育课程体系设计图
三、结论
第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高校公共体育办学思想的定位,符合我国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精神,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需求。第二,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公共体育大课程体系平台教育,采取高校学分制管理并纳入学籍常规管理模式,符合当代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要求,是落实教育部倡导的点对点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政策的有力措施。第三,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定位首先要服从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3]课程设置是高等工程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4]工科院校“平台 + 模式”体育大课程体系的构建,既符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承上启下地对未来工程师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和职业实用性体育能力的培养,又符合工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发展规律,将校园体育教育渗透于工程教育,凸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中对学生“人格养成”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四,构建工科院校“平台 + 模式”体育大课程体系,是依据工科院校学科特点设置的更适应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教育的基本逻辑。[5]第五,依据学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体育课程深化改革,开展广泛研讨与论证,调整现有课程结构,探索有利于工科院校学生身体发展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以体育特有的教育手段,配合学校工程教育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严把身体质量关,从另一个角度实现工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高考报考.专业解读[EB/OL].[2013-12-05].http://news.gaokaobaokao.com/a/zhuanye/zhuanyejiedu/2013/1205/1277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2011-01-18)[2013-12-20].http://www.moe.edu.cn/publicfcles/business/htmlfiles/mon/x3806/201102/115066.html.
[3]邢丽.先进工程教育理念下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创新[J].运动,2011(2):64-66.
[4]高海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分析[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5]徐文化.新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2(3):57-60.
Research on Engineering Colleges′ P. E. Curricular System
under Background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Engineers
YAO Jie
(HenanInstituteofEngineering,Zhengzhou451191,China)
Abstract:To implement the plan of Excellent Engineers Education Training, to carry out the all-around education in terms of students′ knowledge,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colleges′ P. E. curricular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scheme just as the icing on the cake. On the basis of "common" teaching in colleges,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curricular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lleges′ P. E. teaching has founded the macro-system of "platform +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cellent engineers education training, launched the innovative modeling of "121 P. E. curriculum", designed and also practiced characteristic "individual" P. E. curricular system of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specialized knowledge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Strict with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the applied technique-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goal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can be achieved from another angle.
Key words: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engineering colleges; "121 P. E. curriculum"; platform + mode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15)01-0089-05
作者简介:姚洁(1960-),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程学院教授,体育教学部主任,研究方向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142400410691),河南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201314)
收稿日期:201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