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乡初级中学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的对比研究
2016-01-22林凤蕾
杭州市城乡初级中学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的对比研究
林凤蕾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行为特征、行为原因、行为内容及行为绩效等方面对杭州市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市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态度、行为频度、持续时间、行为原因、行为内容及行为绩效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并针对城乡差异现状及产生原因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杭州;城市;农村;初中生;课余体育行为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高等学校访问学者专业发展项目《城乡初级中学体育人文环境的差异性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收稿日期:2015-09-18
作者简介:林凤蕾(1982—),女,浙江温州人,讲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6-0051-04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thesis adopts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mak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chool extracurricular sports behavior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junior school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Hangzhou from the aspects of characteristics, reasons, content and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attitude, frequency, movement duration, reason, content and effect of the school extracurricular sports behaviors of the students in junior school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Hangzhou. Then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ccording to reason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chool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chool Extracurricular Sports Behaviors of
Students in Junior School Located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Hangzhou
LIN Feng-lei
(Zhejiang Vocational Institution of Sports, Hangzhou 310012, China)
Key words:Hangzhou;urban areas;rural areas;junior school student;after-school sports behavior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级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不仅有利于他们成功度过中学体育生活,而且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和良好运动习惯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城乡学校体育生活存在差异已成为共识,城乡初中生的校园课余体育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杭州市城市和农村初级中学为研究对象,就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展开比较研究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希望能为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相关教育、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杭州市20所城乡初级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城市和农村初级中学各10所,城市农村学生样本量都为400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向杭州市20所城乡初级中学学生发放问卷800份,城市和农村初级中学各400份,其中城市初级中学回收389份,383份有效,有效回收率95.8%,农村初级中学回收391份,379份有效,有效回收率为94.8%。
1.2.2访谈法。走访部分被调查学校,就本研究涉及的相关问题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面谈或电话访谈,并做好记录、整理和分析。
1.2.3数理统计法。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U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性差异为P<0.01。
2结果与分析
体育行为是个体与体育发生联系时的综合表现,按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显性体育行为和隐性体育行为。相对而言,显性体育行为是具体的、外化的,由体育活动频度、体育活动时间和体育活动内容等组成;隐性体育行为是心理性的、内化的,由体育态度、体育动机、体育价值观等组成。因此本文主要就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特征(行为态度、行为频度、持续时间)、行为原因及行为内容等方面进行差异分析,并对杭州市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绩效也展开了主客观层面的比较分析。
2.1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特征分析
2.1.1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态度分析。体育态度指个体对体育活动的体验、评价以及体育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能影响个体的体育行为选择和行为效果。表1显示: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态度中,首选 “喜欢”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为46.7%和48.8%,城乡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非常喜欢”体育态度上农村学生比例高于城市,“一般”体育态度上城市学生比例略高于农村,两项态度城乡差异都不具有显著性意义。“不喜欢”体育态度上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为15.4%和8.7%,城乡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杭州市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态度均较为良好,相比较而言农村学生对校园课余体育行为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城市社会体育环境较农村成熟,校外体育行为选择多样,在体育消费理念上不论学生还是家长都较农村超前,对付费体育行为的接受度也较高。访谈中部分城市学生指出:校园课余体育氛围虽然比较好,但是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动作不够标准也容易受伤;学校体育场地数量有限,特别是部分热门运动项目场地的不足挫伤了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的积极性。而且访谈中城乡学生均提到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电子设备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与多彩的虚拟世界相比,校园体育行为过于单调,吸引力不足。
表1 杭州市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态度调查
2.1.2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频度和持续时间分析。杭州市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都不太具有规律性,农村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频度高于城市学生,持续时间长于城市学生,但体育行为的规律性不如城市学生。表2显示:杭州市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频度选择率最高的都是“无固定次数”,城市为33.2%,农村为40.4%,城乡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在“1次/周”、“2次/周”低频度选择上,城市学生比例高于农村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而“3次/周”、“4次及以上/周”高频度选择上,农村学生比例高于城市,其中“3次/周”城乡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表3显示:校园课余体育行为持续时间“30min以下”、“31~60min”的城市学生比例高于农村,且“30min以下”城乡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持续时间“61~90min”、“90min以上”的农村学生比例高于城市,且“90min以上”城乡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表2 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频度调查
表3 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持续时间调查
通过访谈得知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城市初中生学习负担较农村大,文化学习占用了大量课余时间,因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校园课余体育活动;②城市学生体育行为的目的性较农村学生强,相当数量的城市学生选择了校外体育专业培训来替代校园课余体育活动。城市学生通过这些校外培训机构强化中考体育项目或突击体育专项以获得运动员等级证书。虽然校外专业体育培训机构针对性强,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性指导,但在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养成和强身健体效果达成层面上意义远不如学校体育。③部分城市初级中学比较重视学生的学校体育生活,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了一定的体育活动,因此保证了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的规律性。
2.2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原因分析
在我国农村,很少有家长意识到体育运动对孩子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农村家长认为学校体育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态度严重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和落实,访谈中部分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也谈及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不仅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甚至有时还会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表4可以看出:城市25.5%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课余体育活动,农村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的主动性远高于城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达到了43.3%。而学校和家庭对农村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的促动作用比城市明显小很多,“因学校要求参与”城市为28.1%,农村为15.3%,“因家长要求参与”城市为9.7%,农村仅为3.2%。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原因中除了“因同学劝说参与”原因外,其他三个原因选项城乡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随着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农村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基本上是由年迈的老人监护,加之农村休闲娱乐方式较单一,这些留守儿童更多的课余时间是在校园环境中度过。因此农村学生体育参与的正确引导和体育价值观的积极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所以一定要重视学校体育并充分合理利用校园课余时间开展体育运动。
表4 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原因的调查
2.3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内容分析
表5可以看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城市学生参与比例高于农村学生,跑步、跳绳、棋类等体育项目农村学生参与比例高于城市学生,而体育行为多样性上城市优于农村。从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选择的差异看出城市学生偏向对抗性、竞争性的运动项目,农村学生则更多地选择了保守、传特型的运动项目。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杭州市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内容选择意愿上不存在差异,城市学生的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内容选择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基本一致,而农村学生的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内容选择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吻合。
访谈中农村学生指出因为学校运动场地、体育器材有限,他们只好放弃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转而选择其它项目。在笔者现实走访中也发现城市学校的体育运动场所设施齐全且标准化程度高,而很多农村学校还停留在泥质跑道、简易篮球场、几张水泥乒乓球桌的局面。农村学校的这种现状致使校园体育行为内容选择范围狭窄,影响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的积极性,已经在现实层面导致了农村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和个人兴趣爱好的矛盾冲突。
表5 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内容选择情况调查(多选)
2.4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绩效分析
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绩效指学生个体或学校体育组织在课余时间内,在校园环境中以各种方式实行体育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学生自我校园课余体育行为主观满意度和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客观意义认识两个层面来分析。
2.4.1学生自我校园课余体育行为主观满意度分析。表6可以看出:杭州市城乡初中生自我校园课余体育行为主观满意度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农村初中生自我校园课余体育行为“满意”的占52.5%比城市高16.5%,“不太满意”占27.7%比城市低12.8%,“很不满意”的占5.0%比城市低4.4%。从表7可知城乡初中生校园体育行为制约因素差异显著:城市初级中学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没有时间”、“缺少相关专业指导”,农村则集中在“场地不足”、“器材短缺”两方面,被选择率均超过50%。城乡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制约因素的差异反映出城市初中生对校园课余体育行为专业性的要求较高,希望获得专业指导,而农村学生对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的要求还停留在硬件的完善层面。
表6 城乡初中生自我校园课余体育行为主观满意度的调查
表7 城乡初中生校园体育行为制约因素的调查(多选)
2.4.2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客观意义认识分析。表8可以看出:杭州市城乡初中生对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客观意义的认识都比较积极正面,但农村学生对学校体育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没有城市学生深刻:城市初中生对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的“强身健体”和“疏解压力”意义认同比例比农村高,而农村学生则对校园课余体育行为“休闲娱乐”意义较为认同,被选择率超过50%。
表8 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客观意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杭州市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态度均较为良好,同时城乡学生都认为校园课余体育活动过于单调,趣味性不足。
3.1.2杭州市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都不太具有规律性,农村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频度高于城市学生,持续时间长于城市学生。
3.1.3学校和家庭对农村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的影响远小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更多的是在主观意愿的驱动下参与校园课余体育活动。
3.1.4杭州市城乡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选择意愿不存在差异,城市学生的现实选择和意愿一致多参与对抗性、竞争性强的运动项目,而农村却因为校园体育硬件设施不足造成学生现实选择和意愿不一致多参与保守、传特型的运动项目。
3.1.5杭州市城市初中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满意度低于农村学生。城市学生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没有时间”、“缺少专业指导”等方面,而农村学生的不满则主要集中在校园硬件设施方面。
3.1.6杭州市城乡初中生对校园课余体育行为客观意义的认识都比较积极正面,但农村学生对学校体育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没有城市学生深刻。
3.2建议
3.2.1大力鼓励校园体育创新,活跃校园体育气氛。城乡初级中学都应鼓励学生组建各种体育兴趣小组,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拓展校园课余体育活动内容,并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力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形式的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校园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2.2重视校园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城乡初级中学应努力完善校园课余体育组织管理制度,促使校园课余体育行为规律化,使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特别是城市初级中学应深化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文化学习负担以保证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运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3.2.4挖掘自身潜力,多渠道改善城乡校园体育环境。城市初级中学要调动体育教师指导学生校园课余体育行为的积极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校园课余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农村初级中学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校园体育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校园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需要。
3.2.5加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农村学校应重视和加强校园体育价值和意义等的宣传工作,鼓励学生关心体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以促使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全面形成。
参考文献
[1]郑珂威.杭州、乌鲁木齐城市初中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42-43.
[2]项亚光,高潮,夏晖.安徽省城乡中学体育现状差异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5):129-131.
[3]盛昌繁,王洪妮,解毅飞.山东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调查[J].体育学刊,2006,13(3):109-110.
[4]李守国.濮阳城乡中学体育发展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24-25.
[5]郭晓明.无锡市高中生课余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15-16.
[6]张国选.山西省长治市城市高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5-17.
[7]王晗.湖南省城市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44-46.
[8]王涛,段黔冰.四川省农村中学体育开展现状及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4(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