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状况及对策研究
2016-01-21李晶
李 晶
(内蒙古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内蒙古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状况及对策研究
李晶
(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文化惠民工程”是党中央实施的惠及广大百姓精神生活的文化建设项目。组织好、实施好、落实好文化惠民工程是当前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中央的要求内蒙古启动了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以巩固和完善。
[关键词]内蒙古;文化惠民;实施状况;巩固完善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更加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这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所谓文化惠民工程就是惠及广大百姓精神生活的文化建设项目。其主要内容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电视进万家工程等具体项目。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是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战略方针走向具体化、实践化的体现。
本课题的目的,是对内蒙古文化惠民工程落实情况、群众的满意度,以及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的建议和具体的措施。为此课题组对内蒙古12个盟市的广大农牧区展开了大范围的惠民工程落实情况的调查。课题组采取了数据采集、访谈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其中发放调查问卷1205份,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内蒙古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群众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及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内蒙古文化惠民工程提出了对策建设。
一、“文化惠民工程”加快了内蒙古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于推进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1)从政治层面而言,“文化惠民工程”是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文化权益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权利,实施和落实好文化惠民工程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惠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体现了党的文化民生观与文化建设的目标。(2)从政策层面而言,通过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环节,它对于落实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政党宗旨和提高政府治理结构与服务水平都具有重大意义。(3)从社会层面而言,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需要,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经济发展是为了富民,政治稳定是为了安民,而文化建设则是为了惠民、利民、便民。因此,强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软实力,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政治文明和公民素质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让人民活得更有价值、更加尊严的重要前提。(4)从民族地区的实践层面来看,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对于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增强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维护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地区公民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间的和谐发展等都具有积极影响。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①。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全区人口2400多万 。内蒙古自治区既是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又是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公共服务欠发达地区,内蒙古文化惠民工程拥有自身的特点,也面临一系列特殊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仓廪实而民知礼节、衣食足而民知荣辱,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现实都对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的加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在“富民强区”和“文化兴区”建设的基础上,明确把文化建设作为“重头戏”,开始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资金2.48亿元,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514个,草原书屋4000家(其中汉文书屋3151家,蒙文书屋849家);累计投入24.18亿元建设“村村通”工程,约70%自然村和61个少数民族集中居住村实现通电话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14亿元,安装卫星接收设备28万套,完成了10306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6%和95.38%。全区各级各类文化事业单位9849家,从业人员44279人;全区108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对社会开放;全区123个文艺表演团体,2010年共演出19770场次(其中农牧区演出7510场次)。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跨度大、边境线漫长、其中国家级贫困旗县占到全区贫困旗县总数的1/3,纯牧区旗县占到1/4,山老区占到1/4。绝大多数的农牧区居住十分分散,而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广大农牧区点多面广,服务对象高度分散,加上惠民工程涉及职能部门较多、职责交叉重叠,基层文化建设薄弱,农牧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在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和生活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也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视,期待也越来越高,用旧体制、老办法去推动文化建设,是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在“十二五”时期,内蒙古的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任务还十分的艰巨,如,扩大覆盖面、消除边远农牧区盲点、提高惠民标准、完善服务体系、改进管理等。进一步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实际效果、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程度和实现均等化服务仍是今后内蒙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和紧迫课题。为此,“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各级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使内蒙古文化惠民工程有了实实在在的进展,百姓切实受到了实惠。
二、 内蒙古“文化惠民工程”具体实施状况
(一)电视电影进农家
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开始向“户户通”的目标迈进,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共享化。资料显示,仅2011年自治区政府就筹集了2176万元,购买了70695套卫星直播接收设备,共完成了1768个村的建设任务,为24万农牧民解决听广播和看电视的问题;投资2000多万元,增加48部大功率电视发射机和48部大功率调频发射机、6部大功率中波发射机及附属设备;目前,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41%和96.19%。从表1的调查数据也能反映出这项工程的实际效果。
表1 你了解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吗?
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加速推进。按照自治区政府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已有11个盟市成立了农村牧区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益”的方针,全区各盟市的农牧区全年共放映电影15万场,并发放2934万元的农村电影补贴,基本完成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的任务。“目前全区数字电视用户已达240万,高清电视用户6.5万,双向互动电视用户1.5万。加大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建设,扩大全区信号覆盖范围,目前全区有终端用户56万,其中在网用户34万,居全国前列。”②在面积如此辽阔、地域如此狭长、人口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的地域内,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实现如此大的成就,充分显示出党和政府对群众文化权益的高度关怀,也表明这是一项深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
(二)农家书屋(草原书屋)的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牧区缺乏图书馆的现状
草原书屋是立足于农村牧区最基层的文化书室,草原书屋工程是全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化、区域化的具体体现。依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2007年3月,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8个部委印发的《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开始了在全国广大农村范围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而在内蒙古广大的牧区称之为“草原书屋”工程。草原书屋的图书主要是以农村牧区科学普及类出版物为主,同时也要兼顾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卫生、文化教育、民族知识等类出版物,分为蒙语、汉语两类。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发布的《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中规定:“每一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③内蒙古的草原书屋工程自2008年全面实施以来,将“草原书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民生工程、纳入相关考核体系,已经成为共识。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就将“草原书屋”建设工程列为重点实施的“十项民生工程”之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运作方式,“草原书屋”的建设目标是要将其覆盖到每一个行政村。
截至目前的统计:“自治区已建有汉文草原书屋7796家、蒙文草原书屋2152家,两项合计共9948家。其中在蒙古族聚居的区域内实现了蒙文草原书屋的全覆盖。”④以鄂尔多斯为例,鄂尔多斯在2011年就入选了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这样的示范区只有28个。现在,鄂尔多斯全市各旗区全都建有文化馆、图书馆,有59个苏木乡镇办事处建有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的目标。鄂尔多斯全市建有社区文化中心15个、社区活动室158个、嘎查村社区文化活动室744个,已建成草原书屋572个,藏书100万册、普及率达100%。从表2-表3的调查数据可看出,广大农牧民对草原书屋的评价充分反映了内蒙古这项工作的成效。
表2 你对草原书屋的评价是什么?
表3 你去农家(社区)书屋最喜欢看哪一类书籍?
过去农民常说“宁愿挑大粪,也不学理论”,现在尝到甜头的农民兄弟亲切地把农家书屋称为“文化氧吧”、“文化粮仓”。许多偏远落后的农村都出现了“不打麻将不打牌、有空常到书屋来”的可喜变化。霍林郭勒农牧民亲切地把草原书屋看成“三站”。一是理论学习的“辅导站”。该市把“草原书屋”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学理论、学技术的主阵地,依托草原书屋丰富的资源,通过村党支部带领大家集中学、党员群众自主学、远程教育辅助学等形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提升了学习效果,使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素养和科学种养殖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二是提升技能的“充电站”。该市充分利用“草原书屋”的聚集效应,邀请相关技术员、科技能人等为干部群众答疑解惑。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等方式,就种植、养殖、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培训。三是社情民意的“广播站”。该市充分利用“草原书屋”及时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让群众知政策、懂政策,真正使书屋成为增进邻里友谊、拉近干群关系、征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的平台。2012年以来,该市通过书屋共收集各类民情民意115条,化解矛盾纠纷14起,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2项。农民一个个农家书屋像迎春花一样开遍在草原,像春雨一样洒遍了干渴的大地,滋润了广大农牧民渴望知识、渴求文化的心灵,“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的今天,农家书屋必将为草原儿女的繁荣、富裕、文明、进步点亮一盏明灯。
(三)信息资源共享开创了文化服务新格局
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读室是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三大载体。一直以来图书馆都是人类知识汇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单一、资源固化、场所受限的尴尬局面,数字化图书馆就是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围墙的“虚拟图书馆”,它打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时空限制,做到了服务的“便利化”、“连锁化”、“一体化”,对于内蒙古这样地广人稀的广袤地区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资料显示:“目前自治区各级财政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4004万元。这其中中央财政安排给我区旗(县)支中心、乡村(苏牧)基层点的建设经费是9722.4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是2430.6万元,盟市、旗县安排资金是1851万元。目前,全区范围内已建成和正在建的各级信息资源中心有113个,其中省级分中心1个,盟市支中心3个,县级支中心92个;正在建设的乡村(苏木)乡镇基层服务点414个;与相关部门共同完成采购、设备已配发到位的村嘎查基层点6414个。”⑤“要想服务好,资源少不了”,资源建设是信息共享的核心。内蒙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例如《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内蒙古精品二人台》、《内蒙古蒙古族服饰艺术》、《内蒙古农牧业实用技术资源数据库》等资源库资料翔实、经济实用,深受百姓欢迎。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库的数字化资源已经超过500GB。在有些地区还创新工作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东乌旗就将文化共享工程的产品制成实用手册并译成蒙文,派专业人员到苏牧嘎查牧户进行宣讲,一年开展送文化、科技下乡将近50多场次,受益牧民达20000多人次。数字化信息共享工程有效避免了偏远落后地区长期难以解决的“信息孤岛”、“信息鸿沟”的现象,公共电子阅览室做到了“时时可看,处处可学,人人可享”的文化服务新格局。
(四)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享受者,也是建设者,共建共享是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它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灵感,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民族的、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具有极大成效。“自编自演”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了政策、培育了文明、塑造了道德,是文化惠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中国草原文化节”已举办了九届,产生了一大批群众喜欢的草原文化精品。呼和浩特市全年共举办公益性免费送戏下乡演出100场、“周末戏曲大舞台”30场,举办广场文化活动40场,“百团千场”下基层慰问演出50场,举办“文化进社区活动”200场,免费放映电影12000场。以呼市和林格尔县武文胜文化大院为例,笔者一走进去就被武家大院古朴、浓郁的文化氛围所感染。院子里的台阶上搁着一部录音机,播放着一曲曲村民爱听的歌曲,精心打扮的村民随着音乐一展歌喉。“演员”是身边的人,观众是本村的百姓,这场别出心裁的音乐会拉近了村民的距离。群众自编自演的共建文化创新了文化惠民的新形式,实现了“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三、内蒙古进一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对策建议
(一)内蒙古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与落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蒙古在落实和具体实施党中央文化惠民工程的各项要求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但还有很多需要加强和完善的方面。
一是在具体实施中显现出来的很多问题。如,对草原书屋的实际效果的调研中,有39.5%的农牧民对草原书屋在管理人员素质、开放时间的灵活性、书籍内容的种类及更新速度等方面是不满意的。亟须相关部门在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图书配送速度,科学合理安排与调整开放时间上进行改进。对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的调研数据表明自治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农牧民基本上解决了“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在农村牧区家用电器的保有率中,电视机的保有率为98%,远远大于电脑保有率的49%。长期影响农牧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障碍已经基本不存在。但相当数量的农牧民认为看电视费用偏高、缺乏针对农村的特色服务节目,有关部门还要采取切实措施如减免部分费用,增加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实用特色的节目等形式来保障弱势群体文化权益的实现。内蒙古文化设施建设还存在城乡布点不均、馆舍面积不足、设备简陋陈旧、覆盖范围不广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内蒙古还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目标为实现盟市有“三馆”,即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旗县有“两馆”,即图书馆、文化馆;苏木乡有一站,即文化站;嘎查村有一室,即文化室。形成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农村牧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成为“十二五”期间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内蒙古将加强嘎查村文化室建设。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嘎查村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室,并附设活动广场或演艺小舞台;居住分散的牧区嘎查除阵地活动外,配置流动设施,开展流动服务,如流动图书馆、流动舞台车、流动放映车等,实现阵地活动和流动服务相结合。到“十二五”末,全区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嘎查村都应当全部建有文化室,居住分散的牧区嘎查实现流动服务全覆盖。
二是就综合情况而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惠民工程整体上还是呈现出“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区域间发展不均等、供给效率低水平趋同”的基本特征,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公共文化建设底子薄、起步晚,尚处于追赶发达地区阶段,同时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自治区内的不同地区之间;另一方面内蒙古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发展的速度总体上落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速度与经济高速增长之间还不协调、不匹配。
区域间发展不均等是由内蒙古的特殊区情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决定的。一般而言,土地面积相对较小,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区域,相同的资金注入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效益也优于地广人稀的偏远农牧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能力与供给效益与区域面积呈反比例关系。就内蒙古情况而言,城市优于农村、交通便利的农村又优于地广人稀的牧区、中部盟市又明显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呼市、包头、鄂尔多斯这三个经济发展领先地区占据经济、政治、区位等诸多优势,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百姓共建共享工作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等借助中、俄、蒙三国交界的优势,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区特色;兴安盟、赤峰、乌兰察布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惠民工程与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与先进地区尚有一段差距。供给效率低水平趋同主要表现为各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产出之间相对效率差异较小,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整体上是“数量投入型”而非“质量效率型”,惠民工程建设整体上呈现出“粗放型”供给状态,政府的重心仍放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无问题”,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文化惠民产品仍有待大力开发和培育。在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共建共享”乃至“共进共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内蒙古进一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对策建议
第一,各级政府要深刻理解与重视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意义。经济发展是为了富民,政治稳定是为了安民,而文化建设则是为了惠民、利民、便民。强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软实力,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政治文明和公民素质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文化惠民政策,再好的政策如果得不到广大受益者农牧民的了解认同,都不能算作是成功的。从下面的几组调查数据能反映出一些问题。
表4 你对文化惠民工程落实情况的整体看法
调查显示,对文化惠民工程满怀信心的占到受访者的21%,有一定信心的占到53.8%,两项合计74.8%。信心不大的占11%,完全没有信心的占5.3%,不关心的占8.9%,三项合计占25.2%。这反映出老百姓对惠民工程的期望值和信心度都非常高。但是后面25%的数据也是不可忽视的,这里面有实施过程中的效果问题也有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程度问题。
表5 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总体作用如何?
调查显示,有13%的受访者认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作用很大,有48%的受访者选择作用一般,两项合计,对文化作用持肯定性、积极性评价的受访者为61%,有25.7%的受访者选择作用不明显,认为没有作用的受访者为5.6%,不关心此项调查的受访者为7.7%,这说明更多的农牧民已经意识到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这为惠民工程的具体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广条件。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农牧民在思想意识上认识还不是很正确,需要我们去加强宣传思想教育。
表6 你多长时间去一次农家(社区)书屋?
数据显示,每周都去农家书屋的占到受访者的13、6%,每月去一两次的19、9%,有空就去的11、85%,偶尔去的20、9。但还有33、6%的受访者是从来不去,国家投入那么多资金建立农家书屋,但是它的利用率并不理想。
表7 你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
数字化图书馆是信息资源共享文化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自治区各级政府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表7的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牧民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和使用也是不够充分的。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广大农村牧区物质越来越富裕、经济越来越富足的同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价值取向仍然存在,人们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的贫乏与单调的局面仍没有完全改变。低俗、媚俗、庸俗的黄赌毒等不良观念与文化娱乐方式仍然大量存在。如何提升百姓的文明素质,实现公共文化的共建共享是各级政府及相关文化机构必须着力破解的时代课题。
各级政府要从促进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高度认识文化惠民工程的意义。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总体要求,明确政府所承担的主要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加快建设覆盖广泛、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硬件”建设方面,要统筹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最大化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在“软件”建设方面,要整合资源、统筹城乡面向基层,真正使公共文化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实现共建共享。还要进行机构改革,发挥公益性文化团体的引领作用,依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地市级公益性文化机构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利于调动大家积极性的绩效考评制度,激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行为规范、责任明确、服务优良、效率明显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第二,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政策。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努力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才可能使长期存在的城乡、区域之间的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使各类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
要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领导责任。各级领导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由宣传部门牵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共同承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管理和运营职责。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加强绩效考核,对重大任务、重点工程制定验收标准,进行检查验收。自治区有关部门每年要对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情况进行通报,确保“十二五”期末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⑥
要注重惠民工程的长效建设。文化事业的投资与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投资有很大的区别,文化投资周期较长、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慢,百姓真正文化需求和期望容易被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的优先任务所冲淡、忽视。文化惠民工程的“长线建设”和“慢热效益”使得它最忌讳办成“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行事,操之过急,各级政府要有重点、有层次、有区别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整体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三化”:免费服务常态化、流动服务制度化和区域服务一体化。
要充分利用地级市公共文化资源相对占有多的优越性,推进形成以包括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在内的14个行政单位的关键性服务网点建设工程,以其为中心对周围的乡镇、苏木、农村、牧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点形成辐射作用,给予人员、资金和资源上的支持,推动这些相对落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进而形成以点带面,城乡间、地区间协调发展,缩小相对单位、地区的差距,逐步提高自治区内部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程度。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具体方案,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已评估验收的等级图书馆和文化馆、站、室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开展一次文化先进苏木乡镇、文化先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充分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和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文化惠民建设公共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这是文化惠民工程能够取得实效的物资保证。各级政府要按照自治区的要求,确保“文化事业经费不低于当年本级财政可支配收入的5%,”并将工程实施所需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国家对各地方的文化惠民工程都有专项的匹配资金,对于国家的专项资金一定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对于各级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业务经费、各类群众团体的文化活动经费和重要公共文化产品经费等要予以重点保障。要鼓励社会参与力度,要坚持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的原则,以公共财政资金为主要支撑,以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对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捐赠和其他形式的支持,设立各类文化扶持资金,多渠道多形式的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要加大技术支撑力度。调查结果表明:公共数字化服务以其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特性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因此,要积极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推广运用,要积极完善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智能终端等新兴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技术服务和管理水平。要大力发展具有健康向上的正能量的网络文化,这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任务,也是保证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投入。各级政府要根据财政收入情况不断调整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资金投入的比重和投资结构,逐步提高文化惠民工程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和总量,积极探索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以社会、集体、个人等多方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设置文化惠民工程的专款,有计划的把财政资金向农村、牧区等欠发达地区倾斜,鼓励各类文化团体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把戏曲、电影、图书、展览等送到广大的农村牧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不断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发达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享有公共服务的差距。目前,很多地区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实现了文化馆免费开放,“零门槛”享受文化生活。 “零门槛”不仅可以使人们平等享受到了文化的产品,而且对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也充实了新的内涵。
第四,加大文化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文化繁荣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队伍。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基础,积极创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主管文化的部门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工程,完善人才培养和管理的考核办法,进一步改革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分配方法,建立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对文化事业的从业人员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入职制度,从严把好人员入口关。苏木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要实行旗区垂直管理。对现有的各类从事文化的专业人员要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赴发达地区挂职交流,也可采取集中培训、专项考察、艺术采风等,通过多种形式培养、提高、锻炼各艺术门类领军人物,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还要鼓励他们深入基层的农村牧区开展文艺创作辅导,对基层文化队伍进行辅导培训,同时不断发现文化创作的素材。注重发挥民间艺人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创作中的作用,在各类文化大赛与交流等方面,要做到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享有与公办文化事业单位及人员的同等权利。
改革创新公共文化单位内部机制和服务方式。按照突出公益属性、强化管理服务、增强发展活力的要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人员、设施、设备、经费等进行及时汇集、分析,对服务项目、服务效益、群众需求、社会反馈、创新经验、人员培训等进行远程管理,到“十二五”期末达到全面运行的标准。文化惠民工程工作“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必须高度重视本土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实现惠民工程的长效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鼓励与营造农牧民的文化共建共享机制。群众性文化活动,有自发性和自愿性的特点,所以它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和活跃基层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政府有关部门要对群众自发兴办的各类文化创作演出团体给予大力支持。因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有自发性的特点,一定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引导群众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文化活动,使广大的农牧民群众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体,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要热情地扶持农户和牧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行式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在包头市的各个旗县区已成立了很多文化大院,目前登记注册的就有183户。文化大院的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以二人台为主,有的以扭秧歌为乐,有的已经发展到文艺表演、读书看报、书法绘画、剪纸、雕刻、运动健身等多种形式,有的地方还形成了“一村一院、一院一品”的格局。文化大院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也成为群众最喜欢的活动场所。可以说,文化大院实现了政府“送文化”与农牧民“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保证了惠民工程的长效建设。
各级政府与媒体部门应支持热心文化活动的农牧民群众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己兴办、自我管理,创办农牧民书社、电影放映队等,大力帮助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牧区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从事文化的专业户之间的协助联合,可以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进行农村牧区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演出等活动,促进农村牧区文化产业发展。对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以及土地的使用、信贷、行业政策等方面行政部门要简化其程序,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第六,积极推动非政府组织参与惠民工程建设。在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还要发挥“第三只手”——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要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长效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形式将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实现政府出资购买,农牧民享有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模式。 鼓励民间各类团体参与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供给主体。引进各个非政府组织中的先进运营和管理方式,不断积累经验,创新和完善自身的运营和管理机制。将市场化的运作体制适当地引入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建设进程中,民间的社会公共文化公益组织组要积极申请建设项目,政府也要改变角色定位,下放权力,给民间公共文化公益组织一定的合理的发展空间。以农村牧区电影放映作为例子,就可依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牧民受惠的原则,对农村牧区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进行改革,不断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放映主体和多种放映方式相结合的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体系。依托基层乡镇文化站、嘎查村文化室及农村牧区各类基层组织的现有活动场地和设施,按照当地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各界自愿捐助、农牧民自我管理的运行模式,稳步推进惠民工程发展和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可采取“市财政投入、镇街财政扶持、社会各界捐助、行政村自筹”的多元建设及投入机制。把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作为重点捐助对象。帮助农村牧区的文化建设应成为自治区高校的一项任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中增加农村牧区文化服务的内容,鼓励在校大学生利用暑期深入广大农村牧区进行文化宣传、信息传播、人员培训等活动。鼓励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高学历、高素质人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宣传文化惠民政策,引领和带动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与学习的良好氛围。在完善政府在各项文化惠民工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及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同时, 积极的鼓励社会各类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到建设的所有环节中去,以企业冠名、社会各界赞助等多种市场化运作方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民间力量的积极性。农牧民是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农牧民积极参与和热爱的文化活动才是文化惠民工程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文化是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内蒙古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继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全面深入开展,确保“十二五”期末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协调发展。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0-26(01).
②刘永欣.《2012年全区广播影视工作电视会议讲话》.内蒙古新闻出版广电局http://www.nmggdj.gov.cn/bencandy.php?fid=77&id=308,2012-02-03.
③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200070306 http://www.doc88.com/p-7075837231208.html.
④《草原处处透书香。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2/07/23/010806257.shtml.
⑤内蒙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国家公共文化网http://www.cpcss.org/_d271498537.htm,2011-05-09.
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http://www.nmgzb.gov.cn/information/nmgzb20/msg6767103697.html.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新华网,2012-11-19.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EB/OL].http://finance.qq.com/a/20131112/016509.html,2013-11-12.
[3]齐勇峰,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1).
[4]马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文化惠民工程调研——以陕西省礼泉县阡东村为例[J].学理论,2012,(32).
[5]内蒙古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EB/OL].新华网,2012-06-17.
[6]文化部.内蒙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EB/OL].http://www.cpcss.org/_d271498537.html,2011-05-09.
[7]高沛峰,伊力奇.浅谈“草原书屋”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发挥作用[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11,(4).
[责任编辑:张晓娟]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Cultural Projects Benefiting the People of Inner Mongolia
LI Jing
(School of Marxism,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ohhot 010070,China)
Abstract:The Cultural Projects Benefiting the People is a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ject implemented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hich aims to benefit the majority of people’s spiritual life. Presently, the important task of promot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s lies in the effectiv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ltural Proje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entral Committee’s requirement, the Inner Mongolian government has launched the Cultural Project and gained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to propose the pertinent policy and measures to consolidate and improve the achievements.
Key words:Inner Mongolia; Cultural Projects Benefiting the People; implementation effect; consolidate and improve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15)06-0046-10
[作者简介]李晶(1957-),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2013-GM-064)
[收稿日期]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