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新解读能力

2016-01-20张咏梅

张咏梅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广大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学中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语文教师除了要克服自身惰性,提高认知水平外,还应该运用多重视角,准确定位语文课程,更要反复不断地实践,培养发现语文教学价值的敏感度,培养在动态生成中智慧解读文本的敏感,这样才能向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迈进。

关键词:克服惰性;累积高度;多重视角;敏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092-1

一、克服自身惰性,提高认知水平

一部分一线教师经过若干年的教学,对教材已经相当熟悉,同时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这时候思维上的惰性就容易显露出来,同时日常繁琐的工作浇灭了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使得认知水平得不到提升,更谈不上对教材进行“思辨”。于是这时候的备课及课堂教学,就陷入了模式化。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6课《蘑菇该奖给谁》是一篇受小朋友欢迎的童话故事,很多版本的教学设计都把理解兔妈妈最后说的那句话——“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材中,也确实能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内容。但是如何正确解读“高手”一词?教师在上课时会告诉学生,“高手”就是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好、特别厉害,总是得第一的人。有的还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今后怎样和高手竞争。每每听到这里,我总会想,难道我们真的要让暂时的学困生立即和所谓的尖子生去较量一下吗?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考虑并把握好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理论,赋予“高手”更接近学生的内涵,将文本的价值指向学生的未来,相信整篇文章的教学都会有新的面貌。

要杜绝“模式化”,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自觉克服思维惰性,多听多看多学习,提高认知水平,不断累积高度,才能让老教材焕发新光彩。

二、运用多重视角,准确定位课程

在解读教材时,我们往往只关注文本承载的人文意义,使得整个教学设计停留在“教内容”上。而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有明确的定位,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读者,更要时时记住自己的教师身份,以这样的视角来进入文本,多角度、合理地挖掘教材,使文本为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服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说明性散文,重在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解读教材时,我发现了文本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内容:(1)作者写兵马俑类型(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俑)的时候都先从整体印象入手,再推进到个体描写,最后到脸部特写;(2)课文第8自然段的第2句话是个排比句,每个分句都是先写作者观察到的兵马俑的神态,再写作者的联想。据此即可进行一次语言实践活动,迁移仿写,让学生练习描写某一类物品,学习运用语言,内化语言。

三、反复不断实践,培养高度敏感性

1.敏感地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在解读教材时,教师要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哪些该抓,哪些该放,要了然于胸。所选的内容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能够让学生借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对教师解读教材时必须具有的高度敏感提出了要求。

一位老师在解读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课《生命的壮歌》时说道:在教授这篇课文时,老师们都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老羚羊和外层蚂蚁用自己的牺牲换来种族生命的延续,是极其有价值的,他们用行动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这样的理解的确紧扣文题。但是再往深处想一想,活下来的那些羚羊和蚂蚁,他们也同样肩负着种族生命的延续,难道他们谱写的生命之歌就不壮丽么?其实,“生命的壮歌”歌颂的不仅仅是牺牲的老羚羊和蚂蚁,还包括活下来的羚羊和蚂蚁们。

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有利于培养教师发现文本教学价值的敏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文本出发,进入作者的世界,与作者对话,能发现教材的自身价值,再走出文本,回到语文本身,与形式结构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就能发现文本蕴藏着有价值的、精彩的教学内容。

2.敏感地在动态生成中解读文本。

备课时需要解读文本的高度敏感,上课时的动态生成更需要智慧解读文本的敏感。

《木兰从军》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很明确地定位: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翻看字典,比照课文,“英雄”在这里的解释应该是无私忘我,不畏艰险,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人。一位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问:木兰为什么被称为英雄呢?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因为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所以她是英雄。老师随机点头称许,然后继续让学生补充。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吗?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是在当时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这只能说明木兰的“孝”,而不足以说她是英雄。其实课文中很多地方都有描写木兰英雄壮举的词句。比如课文第三自然段“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赫赫战功。”这和第一段对木兰的定位也是相呼应的。第一个学生对“英雄”的错误理解和对文本的粗浅认知没有引起老师对本段教材的敏感,导致了问题价值的流失。

很多时候,教师需要对教材的某个部分进行临时的智慧解读,这些地方可能跟教师的解读完全背离,也可能是教师忽略的部分,还可能是学生的错误解读。这些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所创造出的教学契机,更需要教师在动态生成中智慧解读的敏感。倾听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仔细辨析他们的回答,即时解读,不要怕耽误教学进度,放慢课堂节奏,抓住每一个宝贵的机会,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正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