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的实现基础与路径选择
2016-01-19倪明明王满仓
倪明明,王满仓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的实现基础与路径选择
倪明明,王满仓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710069)
摘要:从区域合作的视角出发,以“双重货币区域理论”和“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基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中关于主权货币和区域共同货币的诸多核心问题进行了理论解释。根据经济带的现实条件,应分贸易支持、汇率改革和机构保障三个阶段,逐步实现多边货币互换、实施汇率联动、减少对霸权货币的依赖。与此同时,还需借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资本支持,推动经济带的货币一体化。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实现基础;路径选择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与发展是我国推进区域平衡发展战略、 实现新常态时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 而经济带的区域货币合作又是重中之重。 因此, 厘清经济带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与实现路径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那么, 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是什么呢? 已有理论分别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Mundell,1961)[1]、 经济开放相似度(Mckinnon,1963)[2]、 产品出口多样性(Kenen, 1969)[3](P41-60)、 金融高度一体化(Ingrain,1969)[4](P95-100)和通货膨胀相似性(Fleming, 1971)[5]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以这些理论作为基础,国内的相关研究学者(何慧刚, 2007[6]; 周元元, 2008[7]; 李小娟, 2010[8]; 倪明明、 王满仓, 2015[9]等)也对东亚、 中国—东盟和亚洲等区域的货币合作进行了研究。但在经典理论假设前提较为苛刻的条件下,直接利用这些理论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货币合作将不太合适。与之相反,可能正是因为实现了货币合作才导致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趋同、金融合作进程加快等结果。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的双重特性(刘建丰,2010)[10]。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区域货币合作还无法考虑主权国之间的经济差异性,从而导致其在解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货币合作时还存在缺陷,而以Tinbergen(1952)[11](P74-78)法则为基础的“双重货币区域理论”(刘建丰,2010)主张用“N+1”种货币工具去解决“N+1”个商品市场问题[10],为解决差异化市场下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域货币合作提供了借鉴。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
早期经典的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的共性是以主权国家经济发展的某一相似性确定合作边界,然而,单以这些理论为判定标准,很难实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区域货币合作。需要新的理论去支持国家之间的货币合作,“双重货币区域理论”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坚实理论基础。
(一)各国主权货币与区域共同货币的流通区域限定
“双重货币区域理论”要求在货币合作初期就成立区域中央银行,发行区域统一货币,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如此广袤的区域中很难一蹴而就地建立区域中央银行。结合经济带发展实际,可对“双重货币区域理论”作进一步扩展,合作初期不设立区域中央银行,随着区域货币合作的不断深化,在条件成熟时,设立区域内中央银行,发行央行法定货币。主权货币和区域共同货币的流通区域限定在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区域货币合作初级阶段,主权货币流通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区域内的普通主权货币一般仅在国内流通,一些强势货币则会跨越国界,成为共同货币。然而,区域共同货币并不必然是区域内强势货币,还有可能是区域外强势货币。区域货币合作中期,在国际贸易中逐步减少主权货币的使用,将主权货币更多地限制在国内使用,国际贸易中更多地使用区域共同货币进行结算。随着区域货币合作的不断推进,应该将主权货币的使用范围完全限制在国内,国际间使用的货币仅为共同币种。合作的高级阶段,各国之间经济一体化高度成熟时,将突破“双重货币区域理论”对流通货币种类的设定,取消主权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成立区域中央银行,发行央行货币代替共同货币。
(二)货币的需求、供给及均衡
(三)不同货币之间汇率的确定
经济带中进行货币合作的基础是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主权货币和区域共同货币之间的汇率也应该是浮动汇率形式。主权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国内物价水平和各国之间货币的相对发行量两种影响因素(Willem,2001)[13](P1510-1512)。在最优货币区理论下,合作初期各国主权货币已经按照确定的汇率与区域共同货币进行兑换,不存在两种货币之间的长期汇率形式(Franco,1983)[14]。在双重货币区域理论下,长期内仍然要依靠两类货币对N+1种商品市场进行调节,那么,主权货币对共同货币的汇率是波动的,各国可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利用对物价和货币流通量的调整来影响汇率,也就是通过改变本国货币价值来影响汇率;当然,区域央行也可以通过调整共同货币的流通量影响两类货币的汇率,此时的调节应是着眼于经济带整体发展,而且产生的效应远大于各国独立的货币政策行为。
(四)货币合作中的国际风险分担
传统观点认为实行区域货币合作的国家间所遭受的冲击应尽可能是对称性的,此标准增加了区域货币合作的难度,各国所面临的冲击常常并不一样;而蒙代尔第Ⅱ模型中的“不寻常观点”却认为面对非对称冲击的国家之间也可以进行区域货币合作(Mundell,1973)[15],长期来看,不同国家间对非对称冲击的风险分担使各国都具备较高收益,具备较高国际风险分担水平的国家恰是进行货币合作的最佳区域。风险分担的具体机制是区域内相异国家之间可以通过推动一体化的金融市场相互持有对方资产、进行多边借贷[16],从而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向平滑非对称冲击,稳定本国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遭受的冲击可能来自区域内、区域外两个方向,共同特点在于任何一种冲击由某一国家独立承担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而分散到经济带多个国家却是微乎其微的和可化解的。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的现实动因
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是各方均能从中获益,合作机制的设计要存在多方激励性。丝绸之路经济带货币合作惠利各方,对沿线国家形成强大的参与动力,且已经具备的合作基础是一种正向动因。
首先,中国主导并积极参与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影响力将逐步显现,多方动因对中国形成激励性。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14年末达到3.84万亿美元,随着美元持续量化宽松政策[17]和美国经济走势低迷,集中持有美元面临巨大收益风险和信用风险,需要对外汇储备进行分散投资,实现其保值和增值。此外,人民币的铸币税收入在2012年末达到12 117.21亿元[18],表明人民币的区域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与经贸往来国家的经济互补性持续增强[9],藉此推动人民币区域化,不仅具有较大的现实可行性,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人民币铸币税收入。
其次,中亚、南亚、北非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加入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可以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本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对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发展中国家具备广阔的市场,这其中包括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19],经济带国家的这些优势在吸引发达国家投资的同时,还可以更多地利用区域内金融组织提供的投资、贷款、货币提款权等发展本国经济。而且,多方金融合作的深化使得经济带上的众多发展中国家最大限度地规避金融风险和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
最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的相关基础及主权货币的比较优势对各方是一种综合动因。在上海合作组织推动下,中国与中亚、南亚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中亚、南亚各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工业基础落后,中国缺乏多种自然资源却具备强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能力。因此,中国和中亚、南亚之间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20];欧亚经济联盟在区域内加深了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21],减少了贸易摩擦,提高了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互补性;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德国、中国与法国之间近年来关系良好,贸易交流不断增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22],这些区域性组织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货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带核心区域中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这些国家的货币暂时不具备成为区域内主导货币的条件,而人民币等币种以稳定的经济发展为保障,长时期内保持了币值的基本稳定性,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承受了各种考验,在区域内也逐渐显示其优势,奠定了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的路径选择
区域货币合作面临多重挑战,应从贸易支持、汇率联动和机构保障三个方面着手,借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推动,逐步增加对区域内结算货币的需求,减少对其他霸权货币的依赖,加速区域货币合作的步伐,最终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货币一体化。
图1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实现路径
(一)构建自由贸易区,以贸易一体化为基础推动多边货币互换
双重货币区域理论解决了主权国之间经济基础相异却可以进行货币合作的难题,然而,使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尽可能趋同确是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最优选择。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从次级贸易区到大贸易区逐步推进:中亚处于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又与中国、俄罗斯之间有着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可优先考虑推动中国—中亚—俄罗斯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和发展,贸易区中实行税收减免等各种优惠政策,成为推动其他次级贸易区发展的基础。之后,各方共同推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间的次级自由贸易区,阿富汗、伊朗、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土耳其等西亚国家次级自由贸易区,北非次级自由贸易区,欧洲次级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次级自由贸易区逐渐完善和成熟的基础上,亚洲—北非—欧洲国家间贸易壁垒基本消除,形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自由贸易区,贸易一体化程度的极大提高促使对货币兑换产生大量需求,尤其会扩大对区域内主要货币的需求量,以此降低货币汇兑成本,提高贸易效率[23]。
(二)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以汇率联动机制为措施逐步降低对霸权货币的依赖
汇率制度是货币合作的核心,独立钉住制度是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汇率选择,从各国分立角度考虑这不失为一种最优选择,同时应该意识到独立钉住制度会增加区域内汇率的波动性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一些国家所在的局部地区所形成的经济带次级区域可以将独立钉住制度向钉住共同货币篮子制度转变,且货币篮子中要逐步增加经济带内部主权货币的比重而减少外部货币的比重。中国—中亚—俄罗斯、西亚、南亚、北非都可以在局部由独立钉住逐步转向共同货币篮子制度。经济带次区域内的共同钉住制度比独立钉住制度所形成的汇率制度更加稳定,而局部共同钉住制度下的汇率亦具有不稳定性,应进一步实现次区域内各国之间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这些次级区域内国家间由于汇率制度的相对固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协同性。要实现汇率制度在经济带大区域内的联动,要求次区域实现固定汇率后建立共同篮子货币与经济带的统一货币*当然,这个阶段实际上还不存在经济带的中央银行,也没有实际的统一货币。此时,统一货币是一种虚拟形式,可以借鉴“亚洲货币单位”(ACU)的形式,以经济带中各国GDP和贸易额占区域内总额的比例为基准,设立以经济带各国货币为基础的“经济带货币单位”。时机成熟时,可以借鉴欧元的经验,建立经济带中央银行,正式发布和使用“经济带统一货币”。之间的联系,并逐步缩小二者之间的波动幅度,次级区域通过共同篮子货币和经济带统一货币的联系会逐步形成汇率联动机制。
(三)建立经济带中央银行,以统一货币发行机构为保障实现区域内货币一体化
在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不断相近和协同时,次区域各国货币可以与经济带统一货币直接挂钩,为经济带大区域实现统一货币创造条件。在各国货币之间实现固定汇率的条件下,可以建立共同的货币管理机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央银行,负责货币的发行和管理,并充当经济带中最后借款人的角色,实现经济带在更高层次的协同发展,同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推行统一货币,而各国原有货币继续发挥作用。这样在N+1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下,N种主权货币可以解决各国内部各异的国内市场情况,1种区域共同货币可以解决区域共同市场问题。条件成熟时,可以逐步减少各国主权货币的使用而加大区域共同货币的使用。
(四)合理利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助推货币一体化进程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发展中国家居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而经济带货币一体化的基础是贸易一体化,贸易一体化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推动设施联通将促进贸易联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对于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恰是一个机遇[24]。经济带沿线国家在资本要素上表现为有余有缺,丝路基金恰好就是调整这种余缺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将各国金融资产紧密联系起来,也可以为经济带汇率制度改革和金融合作提供大量的资本和良好的平台[25]。同时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运作也将会积累丰富的组织经验,为经济带实现货币一体化后经济带中央银行的运行提供最直接的经验。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一体化离不开货币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货币合作不仅存在现实需要性,更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经济带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都具有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不同动因,此动因下的核心激励是为各参与国提供了投融资和扩张本国货币影响力的平台。(2)经济带进行区域货币合作既存在组织、贸易等方面的良好基础,同时区域内主权货币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这些有利条件都推动了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的进程。(3)通过“双重货币区域理论”和经典货币合作理论可以对合作过程中主权货币和区域共同货币的流通、汇率、供求平衡以及货币合作中的国际风险分担等诸多问题进行解释,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
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1)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需要分阶段推进,可以从贸易支持、汇率改革和成立经济带中央银行三个阶段着手,由近及远,逐步增加对区域内结算货币的需求,减少对其他霸权货币的依赖,加速区域货币合作的步伐。在此过程中,货币合作离不开经济带金融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区域内大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培育,目前现实条件下,可以合理运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资本支持,助推经济带货币一体化。(2)完善经济带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风险分担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的完善解决了货币合作中的核心问题,提升了货币合作联盟的稳定性,增加了各国的合作收益。一方面,发展和完善区域金融市场。金融一体化程度越高,各国之间生产要素渗透程度就越深,要素的自由流动,尤其是资本要素的跨国配置提供了一种收入和消费的平滑机制。另一方面,逐步固定经济带内部货币之间汇率,将货币的浮动压力分散于合作各方,减轻非对称冲击对单一国家经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MUNDELL R.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 51(4).
[2] MCKINNON R L. Optimum Currency Area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3).
[3] KENEN P B.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An Eclectic View[M]. In Funer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4] INGRAIN J C. Comment:The Currency Area Problem[M]. In Monet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edited by Robert A.Mundell and Alexander,Swoboda,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no Press,1969.
[5] FLEMING J. On Exchange Rate Unification [J]. Economic Journal,1971, 81(323).
[6] 何慧刚.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
[7] 周元元.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区域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8,(5).
[8] 李小娟.亚洲货币合作前景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4).
[9] 倪明明,王满仓.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区域化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J].人文杂志,2015,(2).
[10] 刘建丰.一个双重货币区域与国际公共货币的理论——一个共同区域,两类商品市场,两套货币体系[J].经济学(季刊),2010,4,9(3).
[11] TINBERGEN J.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Policy[M].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52.
[12] RONALD L. TEIGEN. Demand and Supply Functions for Money in the United States: Some Structural Estimates[J]. Econometrica,1964,32(4).
[13] BUITER W H, CORSETTI G, PESENTI P A. Financial markets and 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The lessons of the 1992-93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crisis[M]. Cambridge Books,2001.
[14] SPINELLI F. Currency Substitution,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and the Case f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J]. Staff Papers, 1983,30(4).
[15] MUNDELL R. Uncommon Arguments for Common Currencies,Johnson H, Swoboda A,the Economics of Common Currencies-Proceedings of the Madrid Conference on Optimum Currency Areas [C].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1973.
[16] 杨权.基于货币联盟稳定性条件的金融市场风险分担研究评述[J].经济评论,2008,(5).
[17] 张斌,王勋,华秀萍.中国外汇储备的名义收益率和真实收益率[J].经济研究,2010,(10).
[18] 陆前进,朱丽娜.铸币税测算、货币铸币税分解与通货膨胀税[J].学术研究,2014,(2).
[19] 蒋冠宏,蒋殿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东道国制度重要吗?[J].管理世界,2012,(11).
[20] 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1] 白永秀,吴航,王泽润.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依据、目标及实现步骤[J].人文杂志,2014,(9).
[22] 李稻葵,程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基础与投资策略[J].改革,2015,(8).
[23] 杨丽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便利化和生态导向发展:技术标准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4] 李娟娟,樊丽明. 国际公共品供给何以成为可能——基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5,(3).
[25] 刘作奎.中东欧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J]. 国际问题研究,2014,(4).
[责任编辑卫玲]
【经济研究】
The Realization Basis and Path Selection of 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NI Ming-ming,WANG Man-ca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 “dual currency area theory” and “optimal currency area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is for the core of national currencies and regional common currency issue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the economic belt, it should develop trade support, exchange rate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in three stages, and gradually achieve multilateral currency swap, implement exchange rate linkage and reduce the reliance on the currency hegemon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nedds to leverage capital supporting of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nd the Silk Road fund, promote monetary final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belt.
Key words:silk-road economic belt; 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realization basis;path selection
作者简介:吴泷,男,西安户县人,西北大学教授,从事人力资源会计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0BGL018)
收稿日期:2014-11-29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DOI:10.16152/j.cnki.xdxbsk.2015-0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