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种子耐冷材料筛选鉴定与利用评价
2016-01-18张海燕史红梅周忠宇张桂香
张海燕,史红梅,杨 彬,周忠宇,张桂香
(高粱遗传与种质创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山西 晋中030600)
作物的抗逆性主要受遗传基因所控制[1-3],是作物遗传特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其发育生理和影响发育的因素有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甚至在不同的生长季节,作物不同的个体或器官其抗逆力反应不一样[4]。在作物的耐冷研究方面,认为耐低温的能力在不同作物以及不同品种中都有不同的表现[5-7]。全球每年因低温冻害而造成农作物损失高达数千亿[8],而早春低温是农作物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9]。高粱是耐旱、耐盐碱且喜温的杂粮作物,种植区域的光温条件对高梁生长发育并不是十分宽裕,低温会对高粱的萌发、出苗造成伤害。研究表明,高粱的芽期和苗期是对光温最敏感的时期[10],低温会造成芽期和苗期的冷害,但高粱生产的实际情况是在种子的吸水膨胀阶段,如遇低温也会造成种子的“粉种”或霉烂,导致出苗不齐不全,影响产量。因此,高粱种子的耐冷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粱产量的高低,本试验选用一批国内外高粱资源进行高粱种子的耐冷性筛选鉴定,以期为高粱的抗性育种及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材料156份,中国材料61份,其中地方品种40份,育成种21份,分别来自内蒙、山西、河南等不同省区;国外材料95份,来自美国、印度等国。
取供试种子100粒,种在发芽盒内,置于2℃的智能培养箱中处理5d后,调试培养箱温度到12~15℃,出苗后计数出苗株数。设对照于12~15℃的智能培养箱中,出苗后计数出苗株数,最后计算品种出苗率。按照高粱耐冷性鉴定方法及指标的研究[11]对参试材料进行分等定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粱种子室内耐冷性鉴定
高粱种子冷害是指播种后高粱籽粒吸水膨胀,突遇低温胁迫,造成种子“粉种”或霉烂,影响出苗,形成田间缺苗断垄,进而影响产量。本试验参试材料156份,经初筛、复鉴,耐冷性属于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的材料分别为12份、21份、38份、45份、40份,分别占总数的 7.7%、13.5%、24.4%28.8%和25.6%。三级以上材料占大多数。12份一级材料列入表1。
表1 种子耐冷一级材料
2.2 不同类型材料的耐冷性差异
由表2可以看出,40份地方品种中有一级耐冷品种4份,占该类型样品数10.0%,占样品总数2.6%;选育品种中,有一级耐冷品种2份,占该类型样品数9.5%,占样品总数1.3%;95份国外材料中,一级耐冷品种有6份,占该类型样品数6.3%,占样品总数3.9%。地方品种中的耐冷一级材料所占比例较高,选育品种中耐冷一级材料所占比例也较高。
表2 不同类型材料种子耐冷性比较
2.3 耐冷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12份种子耐冷一级材料中,壳色、粒色为红色、黑、褐3种颜色的材料占到2/3以上,因为控制籽粒颜色的基因同时控制着籽粒中单宁含量[12],所以这些材料的单宁含量也相对较高,都在0.6以上,高粱籽粒单宁含量一般在0.027%~1.96%,最高4.3%,最低0.01%[13],这似乎和材料的耐冷性有一定关系。高粱籽粒中脂肪含量是籽粒品质的一个方面。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脂肪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取决于脂肪酸。脂肪酸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细胞膜脂的主要成分就是脂肪酸,也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分布在机体的表面以防止机械损伤和热量散发[14]。高粱籽粒中脂肪含量一般为1.10%~5.50%,由表3可以看出,参试材料的脂肪含量比较高,由于脂肪具有防止热量散发等特性,参试材料的种子耐冷与脂肪含量有一定关系。
表3 种子耐冷一级材料与籽粒性状的关系
2.4 种子耐冷材料的利用评价
种子耐冷的材料类型有中国的地方品种、育成种,也有美国和印度的材料,4份地方品种中,二长脖高粱株高203cm,早熟,生育期96d,高抗高粱丝黑穗病;棒洛三(大同)也是一个秆低早熟的材料,生育期为88d,品质性状较好,粗蛋白11.6%,赖氨酸2.76%,高抗高粱丝黑穗病,这些性状对于当前高粱的品质育种和抗性育种都是有益的性状,其种子耐冷特性是可以利用的性状。TC 1383-2和晋选五-1是2份育成种,在高粱育种和种质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TC 1383-2株高适中,穗大粒大,茎秆粗壮,综合性状较好;晋选五-1是高粱育种上较早培育和利用的恢复系,株高139cm,植株健壮,株型紧凑,其耐冷特性对于耐冷品种的选育具有利用价值。6份国外材料中,印度材料IS-2867属于高秆材料,株高300cm,茎秆韧性强,可应用于甜高粱品种的选育。美国材料9104B植株较矮,株高112cm,穗部产量性状优异,穗粒重88.5g,千粒重30.8g,印度材料5-46837,株高适中,角质率100%,这些材料各具特点,加之耐冷特性的具备,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3 讨 论
本试验中耐冷种子的筛选设置了一个低温胁迫,这是经过多次的、几个温度梯度的试验得出来的结果,温度低于2℃,多数试材会被淘汰,温度高会出现大部分材料的正常萌发出苗而达不到选择的目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2℃是高粱种植后出苗前易受害的胁迫温度,也是高粱生产上最容易遇到的胁迫温度。
从试验中看出,不同类型的高粱种质其耐冷性存在差异,在我国地方品种中一级耐冷资源的比例较高,说明在我国地方品种中挖掘耐冷种质的潜力较大[15],中国高粱资源可以作为高粱抗寒育种的首选材料[16]。
本试验中耐冷种质的筛选仅限于室内,实验条件毕竟与大田的情况有所不同,土壤环境、气温条件等的因素都没有考虑在内,因此,还需要在大田的环境下进一步的试验来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高粱籽粒脂肪含量与种子耐冷性的关系,由于此前没有报道,本试验中也是略有涉及,因此需要在今后的试验中进行深入研究,方可得出正确的结论,为高粱逆境生理提供一些参考。
[1]胡荣海,陶淑芝.玉米苗期抗冷鉴定方法及指标[J].科技通讯,1981(3):14.
[2]李俊明.玉米自交系苗期耐冷性鉴定[J].华北农学院,1988,3(1):7-12.
[3]沈漫,王明庥,黄敏仁.植物抗寒机理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1997,14(2):1-8.
[4]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主编.作物抗逆性鉴定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21-34.
[5]耿广东,程智慧,张素勤.低温发芽鉴定茄子耐冷性的研究[J].种子,2006,25(6):43-46.
[6]王春萍,雷开荣,李正国.低温胁迫对水稻幼苗不同叶龄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21(3):38-43.
[7]张艳梅,王敬国,刘化龙.东北粳稻不同生育期耐冷性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4):43-48.
[8]王瑞云,贺润喜,岳文斌,等.植物抗寒性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26-29.
[9]扈光辉,王天宇,苏俊.玉米种质苗期耐冷性状的遗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6):101-106.
[10]Iskender Tiryaki,David J.Andrews.高梁发芽和幼苗耐冷性:Ⅰ.快速筛选方法的评价[J].Agronomy Journal,2001,93(6):1 386-1 391.
[11]张桂香,史红梅,张海燕,等.高粱耐冷性鉴定方法及指标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2):137-139.
[12]卢庆善,孙毅.杂交高粱遗传改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35-379.
[13]卢庆善.高粱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15-245.
[14]李昌珠,李正茂.植物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9,36(6):45-49.
[15]史红梅,张桂香,张海燕,等.高粱耐冷种质的鉴定及利用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6):87-91.
[16]Cleve D.Franks,Gloria B.Burow,and John J.Burke.A Comparison of U.S.and Chinese Sorghum Germplasm for Early Season Cold Tolerance[J].CROP SCIENCE,VOL.46,MAY-JUNE,2006,1 371-1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