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杂交玉米种业发展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2016-08-15褚崇胜周训宪邓培延毛春霞曾文兵
褚崇胜,周训宪,邓培延,毛春霞,曾文兵
(毕节市种子管理站, 贵州 毕节551700)
毕节试验区地处黔西北高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以旱地农业为主,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5%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稳定发展玉米生产对全市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发展玉米生产,良种是根本,良法是关键,良制是保障,杂交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是玉米持续增产的重要措施,这也对毕节市玉米生产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加强毕节市杂交玉米种子质量的源头监管,加大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力度,是促进毕节市玉米种子生产以及保障玉米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1 生产现状
目前在毕节市境内已有多家杂交玉米种子生产企业,贵州物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毕节市盛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嘉禾种子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以及贵州新中一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都是毕节市有名的种子生产企业,其主要的玉米制种品种达数十个之多,例如毕单系列、毕玉系列、盛农系列、黔兴系列、惠农单系列、丰茂系列以及荷玉1号、Q玉7号、新中玉801、文丰8号、贵毕303、鑫玉1号、嘉玉201号、大玉118、兴黄单988、筑糯10号等都是适宜毕节市生态环境的合法的优良品种,制种基地主要分布在毕节市的黔西县、金沙县、七星关区等县区的各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常年制种面积稳定在400hm2以上。从每年的检验结果看,毕节市种子企业多数生产基地均能按照《玉米杂交制种技术规程》执行,并切实落实好各项生产技术措施,且制种管理水平较高,基本能够保证制种的产量和质量。
2 存在问题
2.1 基地条件落后,安全生产难以保障
由于近年来城市及其周边建设用地越发紧张,加上种子企业资金有限,很多企业很难选择近便且合适的制种基地,往往要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以外才能勉强找到,但面积都不大,条件落后,基础较差,故此有部分企业不得不到四川西昌去制种。玉米制种基地首先讲求的是隔离条件是否达标,其次是当地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再次是群众的制种能力和经验意识,然而选址于几十公里以外的边远山区很难同时具备这3点要求,多数是隔离条件达标了,但是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却难以支撑玉米种子的安全生产。特别是以旱地农业为主的毕节市,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的制约很严重,边远山区的制种基地多为“望天落雨”,无雨便成灾,多雨亦成灾,狂风暴雨加冰雹更是灾上加灾,当然多数是前者更甚。此外,边远山区制种还有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就是当地群众的综合制种能力短时间内很难提升到一个理想的水平,有的群众可能会为了追求所谓的产量,在去杂去劣时“心慈手软”而给种子质量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或者可能会因守旧的观念在母本去雄环节因工作不彻底而导致基地“花检”不合格等等。
2.2 生产规程落实不善,种子质量存在隐患
玉米种子的生产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工作过程,务必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一系列生产规程认真实施,否则其后果无论对于企业自身还是整个社会都是难以承受的。玉米种子的生产要求制种基地的隔离条件必须达标,生产技术(去雄、去杂、去劣等措施)必须符合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还要制定种子质量保证措施以及按有关要求制定生产档案等等。然而在实际的种子生产过程中,仍有企业没有完全按照上述要求严格执行,认为只要抓住所谓的“关键环节”(如隔离条件和去雄、去杂、去劣等),便可高枕无忧,其实不然,种子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掉以轻心,因为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后果都很可能无法补救,所产生的种子质量安全隐患对企业的打击有可能是毁灭性的,例如一个企业没有制定种子质量保证措施,由于指挥信息的传递效应呈逐级递减状态,技术人员就算对每一步操作都了如指掌,也很难准确指挥如此多的群众在田间执行相关操作,还是不如每一位群众牢记质量保证措施来的可靠,况且,这也通不过种子管理部门的检验,这对企业的影响都是很不好的。
2.3 监管力度不够,企业被动作为
由于毕节市的玉米种子生产面积大、品种数量多、基地布局宽广,要监管如此多的生产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仅凭毕节市市县两级种子管理部门的有限力量,很难完成好这一繁重的工作。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和合适的时节之内完成此项工作,种子管理部门结合工作实际,一般在种子田间检验过程中都采取简化手段,目测之下田间质量优良的,抽检点数可适当减少;目测之下可以直接判为不合格的可以拒检,介于此两者之间的则严格按种子检验规程执行;存在多个制种基地的企业,如果连续抽检2个以上基地均为合格者,其余基地可免检或者少检,否则每个基地都要接受检验。由于种子质量检验工作本身只起到监督管理和引导的作用,不可能面面俱到,当中必有疏漏,因此有的企业可能会在某些地段做“表面文章”,其余地段的管理就会有所松懈,或者被动性的做一些管理工作,但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4 缺少后续管控,处罚力度较轻
玉米种子成熟之后就逐步进入到收获阶段,但是从田间收获到包装入库再到上市销售等环节,其间的后续管控措施较少,多为企业自己完成,至于最终上市的质量,则全凭企业技术能力和意识素质,如在后续的市场检查中发现问题,其处罚力度也不强。一般就是警告其不再销售,严重者没收种子及违法所得,再加上一定的人情世故参杂其中,执法力度则可能会再轻一筹,然而当执法之后,违法销售活动又在继续进行,这样的处罚既无效果,也没有震慑力。
3 管理对策
玉米种子的生产,企业才是最终利益关联者,再完善的监管措施都是外因,关键还是企业本身要有忧患意识,更要有职业道德,要本着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做优强企业,更要努力做良心企业和社会的放心企业。
3.1 加快制种基地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玉米制种基地,首要的要求是隔离条件良好和大面积连片,目前毕节市种子生产企业的主要管理模式是“整体规划、各负其责、统一管理”,其优点是简便灵活,只要基地确定,规划内的农户就会各自种植管理,而缺点是稳定性差,制种基地可能会像“打游击”一样不断的换地方,且很难找到大面积的连片基地,因此,对于种子生产企业而言,规划出一片稳定的制种基地并将其建设完善才是当务之急。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步伐,引导、鼓励和支持种子企业通过流转土地或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的方式,规划出一片便于生产企业直接管控的相对近便、相对集中和相对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切实有效解决基地难落实等问题。其次,政府部门要尽快抓好落实已出台的《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继续加大对种业发展投入,调整和优化资源的配置方式,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补助为导向,种子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协同发改、财政、国土、农业、水利、交通及气象等相关部门,整合资源支持玉米制种基地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和气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尽可能保障制种基地的水源供给安全,并及时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
3.2 建立种子生产灾害风险保障和补贴制度
毕节市玉米种子的生产多为传统农业性质,受自然气候和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生产安全形势较为严峻,近年来因干旱和冰雹等自然因素给玉米种子生产造成的损失时有发生。因此,建立有效的种子防灾减灾新机制十分必要,首先,可以考虑将玉米种子生产也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建立种子生产保险和风险金制度,加大对种子生产风险的调控,同时建立种子应急风险机制,试行农业生产保险制度,建立由政府、企业和农户(合作社)共同参与的农作物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2]。其次,各地每年要安排适当资金积极支持玉米种业发展,解决企业自身投入不足等问题,并把仓储、加工器械等设备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给予适当补贴,减轻企业负担。再次,为提高毕节市良种普及率,可以考虑对种子生产企业实施良种生产补贴,对于合法守法、质量过硬且生产数量有一定保供能力的优秀企业,政府可划拨一定资金给予补贴和鼓励。
3.3 完善和落实种子生产全过程管理体系
种子生产企业是控制种子质量的关键环节,从选基地、播种到收获、加工包装等过程都离不开企业认真负责的工作,更离不开企业完善的种子生产过程管理体系作保障,一个完善的种子生产管理体系至少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企业若是自繁亲本自交系必须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并采取非常严格的防杂保纯措施保证纯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若是外调则须认真检查生产企业的生产档案和质量合格证明材料。2)基地的选址既要隔离条件达标,又要连片易管,还要防旱防涝,确保旱涝保收。3)田间管理要特别注意去杂去劣去雄,这是保证玉米制种纯度和真实性的关键之举,由于植株不同的特征特性可能会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才有其明显的表现,因此这一工作要贯穿始终,同时企业务必要加强种子田间自检工作力度,时刻对种子的生产质量自我把关。4)要正确收种,严格加工,科学储存。父本授完粉后即可割除,或是统一先收父本之后再收母本,决不可父母本混收;在之后的运输、加工、包装和储存环节,各个过程要统一管理、明确分工、各施其职、定期检查,严防人工和机械混杂,力保品种纯度和种子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
3.4 加大种子生产执法和监管力度
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在种子生产企业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在种子质量控制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监管意识,加强监督检查,保障农业生产和用种安全。建议在品种审定、生产许可和经营许可等环节坚持执行各项国家制度,严把品种源头关;在基地规划、花期田间检验等环节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标准,严格种子质量过程关;在收获、加工、包装及储存环节,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并按规定公布抽查和处理结果,把好种子进入市场之前的“最后一公里”质量关。另外还要加强对出省繁制玉米种子的程序管理和质量管理,开展种子基地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要严厉打击无证生产、超范围生产、租借许可证降低生产标准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套购种子及侵权生产种子行为,加大种子监管和执法力度,规范种子生产秩序。
[1]王明灯.玉米百万亩高产工程与毕节地区玉米生产持续发展[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
[2]梁新棉,刘树勋.河北省玉米种子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种业,2014(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