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熟优质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重蓉油1号的选育

2016-01-16殷丽琴莫鉴国彭云强石友明黄华磊

种子 2016年4期
关键词:芥酸甘蓝型角果

殷丽琴, 莫鉴国, 彭云强, 石友明, 余 勤, 黄华磊, 周 燕

(1.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 四川 成都611130; 2.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重庆 永川401329)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冬季填闲经济作物[1-2]。目前生产上主推的油菜品种生育期较长,在一年两熟地区往往会影响下茬作物的有效衔接,使得我国不少地区出现冬季土地撂荒现象[3]。因此,培育早熟、高产、优质、双低的油菜品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重蓉油1号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结合早熟、高产、优质等性状,通过多年定向选择育成的三系杂交种,于2014年5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渝审油2014003),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7.8 d,满足了重庆地区对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的需求。

1 亲本选育过程

1.1 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

1992年从加拿大温尼伯农业研究站引进隐性无蜡粉油菜材料Nilla(G),将其与本课题组选育的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系T 0103杂交,经6个年度7个世代的自交分离选择,并与课题组发现的不育材料702进行测交和连续多年回交,至1999年育成无蜡粉不育系07 A及其保持系07 B(图1),之后对07 A和07 B的熟期、品质、农艺性状等进行了改良。

图1 不育系07 A和保持系07 B的选育系谱图

07 A属细胞质雄性高温不育型,初期温度低时开花有少量微粉,随着温度的升高,不育性变得彻底,不育株率达100%,恢复源广。07 B保持效果达100%。多年近红外仪品质测试表明,07 A含油率在43%~45%,芥酸含量低于1%、硫代硫苷含量在18~23 μmol/g范围内,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在成都温江和崇州自然条件下,经多年调查鉴定发现07 A抗病毒病、低感菌核病、抗倒伏力强。

07 A和07 B属中早熟类型,07 A幼茎绿色(图2),叶片无刺毛,心叶绿色,裂叶,叶脉白色,叶片、叶柄、茎杆均无蜡粉(4叶期至5叶期时即可与正常蜡粉油菜明显区别开);幼苗半直立,薹茎绿色;花瓣黄色,雄蕊长度低于子房长度的1/2,花药呈三角形,乳白色,无花粉,蜜腺正常;匀生分枝,异交结实好、结角密,种子黑褐色。在成都平原生态条件下,10月上中旬播种,株高可达185 cm,单株角果数约400个,每果粒数10~15粒,千粒重3~3.5 g。

图2 不育系7 A的田间性状

1.2 恢复系的选育

2001年将课题组选育的油菜材料93 Q 18-2-1-3-6-1与pol.R(波里马恢复材料)杂交,转育恢复系,经6年自交、测交定向选育,2007年育成双低恢复系01 Tr 47-3-2(图3)。与多个波里马胞质雄不育系测配,发现F1代均可育,恢复株率100%,恢复度100%。01 Tr 47-3-2属甘蓝型半冬性早熟型。经多年近红外仪品质分析发现,01 Tr 47-3-2的含油率在42%~45%,芥酸含量低于1%、硫代硫苷含量为18~22μmol/g,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在成都温江和崇州自然条件下,经多年调查鉴定发现01 Tr 47-3-2抗病毒病、低感菌核病、抗倒伏能力强。

01 Tr 47-3-2子叶肾形,心叶绿色,幼苗半直立,叶片、叶柄、茎杆密被蜡粉,花瓣黄色,雄蕊正常,花粉量多(图4)。在成都平原生态条件下,10月上中旬播种,株高可达200 cm,单株角果数550~700个,每果粒数15~17粒,千粒重3.5~4.0 g。

图3 恢复系01 Tr 47-3-2选育系谱图

图4 恢复系01 Tr 47-3-2的田间性状

图5 重蓉油1号的田间表现

2 重蓉油1号产量表现

2007年将不育系07 A 与恢复系01 Tr 47-3-2配置油菜组合07 G-7。2008年参加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品比试验,单产237.4 kg/667 m2,比对照川油21增产15.58%,增产显著;2009年参加作物所品比试验,单 产 178.7 kg/667 m2,比 对 照 川 油 21 增 产17.03%,增产显著;2009年参加四川省油菜联合试验,平均单产168.81 kg/667 m2,居试验第一,比对照增产32.93%,增产极显著。

2011年和2012年参加重庆市油菜区试,12个试验点11个点增产,增产点率91.7%,产量变幅121.0~207.0 kg/667 m2,平均单产173.6 kg/667 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2.02%;2年平均商品菜籽芥酸含量0.15%,硫甙含量21.7μmol/g(饼),含油量39.87%。该组合早熟性十分突出,区试平均全生育期比对照油研10号早7.8 d,特别适宜稻油轮作耕制。2013年和2014年在重庆市潼南县、永川区、梁平县和南川区进行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85.78 kg/667 m2,较对照增产6.53%。于2014年5月通过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命名为重蓉油1号。

3 主要特征特性

重蓉油1号属半冬性早熟型。子叶肾形,绿色,幼苗半直立,苗期长势强。浅裂叶,裂片1~2对,顶裂扁,叶缘缺刻;叶片灰绿色,密被蜡粉,叶片较直立、平展。花瓣大而侧叠、花色黄,花粉量大;茎秆绿色,薹茎叶呈狭长三角形;匀生分枝,株型较紧凑、扇形;角果直生,中等长度,黄绿色(图5)。株高203.5 cm,有效分枝高度55.3 cm,一次有效分枝10.5个,主序不实果率6.3%,单株有效角果510.6个,其中主序有效角果84.8个,每果粒数17.7粒,千粒重3.67 g,单株产量31.5 g,籽粒圆形,黑褐色。中感菌核病,抗病毒病,抗倒伏能力强。含油率39.87%,芥酸含量0.15%,硫苷含量21.70μmol/g(饼),达双低油菜国家标准。

4 栽培技术要点

重蓉油1号为早熟油菜品种,在重庆丘陵平坝区适宜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直播,武陵山区和中海拔地区相应提前5~10 d;育苗移栽则相应提前7~10 d。育苗移栽的适宜密度为7 000~8 000株/667 m2,直播适宜密度为2万~3万株/667 m2。苗期可通过人工去除无蜡粉杂株,保证杂种优势。如出现早花现象,可采摘油菜薹食用。由于早熟油菜品种普遍存在较易感染菌核病的现象[4-5],故在初花期可喷施菌核净、使百克等农药预防菌核病[6]。该品种较一般中熟品种早熟1周左右,要特别注意即时收获,避免过度成熟造成田间角果开裂。

[1]陈兆波,余健.我国油菜生产形势分析及科研对策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36(2):303-308.

[2]傅寿仲,戚存扣,浦惠明,等.中国油菜栽培科学技术的发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28(1):86-91.

[3]田红,邓勇,张明,等.新引进早熟优质油菜新品种云油杂二号的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2007,26(7):102-103.

[4]周李鹏.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 QTL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4.

[5]刘玲彦,董彩华,程晓晖,等.2009—2012年全国区域试验冬油菜品种菌核病抗性评价[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35(3):331-333.

[6]张夕林,张谷丰,孙雪梅,等.油菜菌核病抗药性监测与综合治理研究初报[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12):23-25.

猜你喜欢

芥酸甘蓝型角果
江西省不同品种油菜籽中芥酸含量的调查研究
基于油菜角果长度图像识别的每角粒数测试方法
甘蓝型油菜种质群体芥酸和硫苷含量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早熟甘蓝型春油菜‘年河18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6-2017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欧盟修订部分食品中芥酸和氢氰酸的最高含量
诸葛菜角果生长特性的研究
鲁花推出芥酸浓香菜籽油
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京华165”选育和栽培技术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种质筛选及其相关性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