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侵华与东北日文报纸舆论导向——以《满洲日报》皇姑屯事件报道为例

2016-01-16马嘉

学术交流 2015年11期
关键词:舆论导向

日本侵华与东北日文报纸舆论导向
——以《满洲日报》皇姑屯事件报道为例

马嘉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沈阳 110034)

[摘要]日本侵华以关东军在奉天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为标志。当时在东北出版的日文报纸极尽配合、宣传之能事,制造各种反华舆论,渗透侵华思想,宣传侵略主张,尤其是《满洲日报》最具代表性。借助框架分析理论研究《满洲日报》中相关报道的设置议程,探讨日文报纸在涉及大陆政策的报道中所秉持的态度倾向和原则立场,揭橥《满洲日报》为代表的日文报纸的殖民舆论宣传机器的根本属性,其虚假报道消息,蓄意制造混乱,混淆视听、误导受众,为日本全面入侵东北,实施大陆政策提供了思想准备。

[关键词]日本侵华;舆论导向;《满洲日报》;皇姑屯事件

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战略始于1887年日本参谋部拟定的《清国征讨策案》,它是日本“大陆政策”的一部分。“大陆政策”发轫于明治政府“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总体方针,主要战略是吞并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东亚乃至全世界。[1]为完成这一计划,日本统治者在国内大肆宣扬清国威胁论,制造侵华舆论并扩充军备。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更是借助日俄战争,率先向我国东北扩张,夺取满蒙铁路权,先后制造皇姑屯事件、柳条湖事件,侵占东三省,创立伪满洲国,剑指中华大地。本文主要从《满洲日报》对皇姑屯事件的报道入手,分析东北日文报纸的报道议程和舆论导向。

一、研究背景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直奉大战后返回奉天途中被炸身亡,因为事件发生在皇姑屯附近,史称“皇姑屯事件”。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扶植起来的奉系军阀首领,人称“东北王”,是时已经成为统治东三省的巡阅使。随着势力日益壮大,他开始试图摆脱日本人的操控,比如利用英、美等西方势力牵制日本,对于日本提出的一些侵犯东北主权的要求拖延不办等,严重影响了日本军国主义者要在东北建立新国家的计划。如原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所说:“一切亲日军阀,我们统统抓住。能利用的时候就援助,不能利用的时候就设法消灭。”[2]6-9故剪除羽翼丰满的“东北王”已是箭在弦上。

皇姑屯事件后,日本关东军急于掩人耳目、嫁祸他人,迫切希望得知张作霖的生死,而大帅府为避免东三省的混乱并未对外公布张作霖的死讯,直至张学良归来后的6月21日。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会秉承客观、真实和全面的报道原则,遵从人道主义,尊重受害者,突出受众意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但《满洲日报》作为日本大陆政策最积极、有效的宣传机关,扮演着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地区“急先锋”的角色,面对“经略大陆”的战略、一团迷雾似的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会如何选择报道的重点内容?体现怎样的报道倾向?如何设置议程和引导舆论?建构新闻框架的意图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力争回答谁在新闻中说话等问题。

二、相关报道的框架分析

框架是新闻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模式化的表达方式。媒介通过引导受众关注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些方面,形成客观真实之外的媒介真实和主观真实,媒介真实就是媒体为大众加工而成的各种信息盛宴,一种固有模式的产物,所以,如果我们从媒介真实入手反审新闻框架,考察报道倾向性,就可以看到媒介环境的形成过程以及媒介的传播模式。同时基于以皇姑屯事件发生后的报道研究为主考虑,因此,本文主要对1928年6月5日—12日《满洲日报》关于张作霖皇姑屯被炸事件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媒体框架下形成的事件的“真实”面貌,揭示媒体建构新闻框架的意图。

关键词按照查找的方法筛选报章内容,通过对“张作霖(张氏、作霖)、大元帅(大帅、大帅府)、张学良(学良)、奉天(奉、归奉)、奉军(奉天军阀)、皇姑屯、满铁线、列车、爆炸”等关键词的查找,共检索到与皇姑屯事件相关的报道76篇,其中图片新闻3篇,还有相关评论8篇。在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从报道主题、报道形式、报道基调和消息来源4个方面进行分析。

[中图分类号]K264.1;G216.3[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9-24

[作者简介]陈艳辉(1973-),女,湖南湘阴人,讲师,博士,从事新闻史论研究。

(一)报道主题统计分析

本文在对相同主题的报道进行拆分、归类的基础上,结合总量计算各类报道主题所占比重,从数量上分析《满洲日报》的关注焦点。根据报道内容选择张氏伤情、奉天动向、奉军动向、日方动向、嫌犯推测、事件调查、帅府动向和其他内容等8个主题,各主题下又分出诸多细目进行分析。

根据统计,关注最多的报道主题是奉军动向,其次是有关爆炸结果之一的张氏伤情主题。排在第三位的是日方动向主题和奉天城内动向主题的报道;排在第五位的是爆炸事件嫌犯主题的报道和其他相关内容主题的报道;排在第七位的是爆炸事件的调查工作;排在第八位的是关于张作霖家中动向的报道。人员伤亡、谁是爆炸事件的制造者、财产损失应是此类事件发生后受众急于知道的真相,但从总量来看,受众的需要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受众最关注的相关人员的生死情况主题的报道比奉军动向主题的报道少了近30%;爆炸事件嫌犯推测、事件调查的相关报道都排在了日方动向主题之后(详见表1)。

表1 皇姑屯事件相关报道主题分类统计表

1.张氏伤情主题分析

有关张氏伤情主题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生死不明、受伤健在、身体健康和伤情恶化4个方面。从《满洲日报》关于张作霖被炸后身体状况的报道来看,日方截至6月12日并未得知张作霖已被炸身亡,其中“伤情恶化”一篇只是从帅府中止发布伤情的角度揣测得出的结论:“突然支那方以张氏没有好为理由而中止,推测7日以后出现恶化。”另外,消息“支那广播局开始播放音乐戏剧等,可见张作霖死亡的消息为虚报”也明显是推测。其实,张作霖在被炸后几个小时就已经死亡了,帅府未公开死讯使得日方焦虑不安,只得千方百计打探消息,所以只有“生死不明”主题的报道比较客观真实。其中一篇是从“9日、10日两天大帅府的夜里灯火通明、人影繁动”揣测出“不知吉凶”,另一篇标题是“林总领事欢迎会上,关于张作霖身体状况支那方一句话也没有”的消息,显示对张作霖的伤情不得而知。

2.奉天动向主题分析

有关奉天动向主题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平静如常、时局混乱、经济状况、铁路通车和通讯繁忙5个方面。对奉天城内的报道主要围绕与爆炸事件相关的内容展开,其中股票、汇率以及整体的经济状况是报道重点,经济与战争、政权、利益关系密切;“时局混乱”主题是以奉天城内百姓担心战争一触即发而选择外逃为由头;通讯繁忙的主要原因是爆炸发生后各方与大帅府的电话联系激增。

3.奉军动向主题分析

有关奉军动向主题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奉军归来、出兵戒严、奉军分裂和奉军换帅4个方面。奉军动向主题的数量排在报道主题之首,其中以张学良率部返回奉天的报道为主,“出兵戒严”的部队是奉天城的守卫部队;“奉军分裂”的报道是由推测得来“新旧两派对立,奉天军阀分裂”;“奉军换帅”报道标题是“张作霖伤好之后将下野,由张作相继任,张学良担当奉天督办”。

4.日方动向主题分析

有关日方动向主题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增兵警戒、提出赔偿、寻求保护和视察接见4个方面。皇姑屯事件发生后,日方反映非常强烈,最大的动作就是以加强警戒、保护侨民为由大量增兵奉天。关于日方动向的报道《满洲日报》态度积极,其中81.8%都是从维护日本人在华利益出发,紧紧围绕增兵和赔偿展开。“视察接见”中包括一句话新闻“田中首相派遣佐藤安之助拜访张作霖,视察满蒙形势”,并没有具体内容显示“拜访”过程,报道真假难辨。

5.嫌犯推测主题分析

有关嫌犯推测主题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便衣队员、国民政府、反张派和共产党4个方面。《满洲日报》此时有关实施爆炸的罪犯的报道以猜测为主,基本以“可疑”“可能”“嫌疑”“奇怪”等词语营造语境,并没有确凿证据,比如“列车爆炸案也可能是共产党所为?”最早炮制的是一篇标题为“据某支那人的说法,爆炸案犯是凌尹清一伙儿,否定是日本人的说法”的消息。凌尹清是国民革命政府东北军特使,消息来源“某支那人”是凌尹清好友。“凌尹清一伙儿”和“便衣队”都指向国民政府,报道中关于便衣队的内容最为详尽,“爆炸发生前我两名被刺杀的士兵持有便衣队员的奇怪书信”,公开了信件内容,有汉口、东三省、上海、语言不通等表明国民政府刺客身份的内容。另外,涉及“共产党”的内容有2篇并指向俄共。“反张派”并不确指何人,在“兵工厂发生爆炸是反张派一伙儿所为,与张作霖被炸属于同一系列事件”和“吴泰来:爆炸事件的案犯是反对张派的人”两篇消息中出现。

6.事件调查主题分析

有关事件调查主题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现场勘查、调查无果、伤亡人数、美国介入和资料收集5个方面。事件调查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主要工作,媒体秉承受众的知情权原则应如实报道事件进展情况。现场勘查类目下包含一篇图片报道,图片用两张黑白照片作事发地点前后对比,现场一片狼藉。6月7日报道了标题为“死亡11人,负伤30人,截至5日晚”的内容,是一个大概数字,张作霖的死亡未列入其中。据英文报纸《时事新报》记载,除张作霖、吴俊升外死亡18人,受伤53人。

7.帅府动向主题分析

有关帅府动向主题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加强戒备、转移家产、谢绝会见等方面。事发之后帅府封锁消息,而日方却急于知道张作霖的生死,几次派人前往看望。町野顾问夫人看望张作霖一事报道两次,其中一次以其口吻介绍张作霖伤情:“可能只是脑震荡,伤情不重”,故计入到关于张氏伤情主题中;由于町野顾问夫人只见到张作霖的五夫人,并未见到本人,报道“面子很重要,为了保全威严,张氏谢绝会面?”计入“谢绝会见”之下;另外,“田中首相代理佐藤安之助拜见张氏”的消息中没有详细拜见过程,属于一句话新闻,计入到日方动向主题中。大帅府转移家产是图片新闻,几辆满载的马车正驶向城门,既看不清楚车上的东西也没有确切消息来源。

8.其他报道分析

根据报道内容,张氏阴谋对抗日本、张学铭归奉、吴俊升下葬、黑吉两省要员来奉等内容划入其他报道主题下。当时张作霖已经统领东三省,所以事发之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官员赶到奉天,“东支铁路督办吕荣寰以及两省要员20余人到达奉天”;张作霖次子张学铭(1908—1983)的归来也让日方感到张作霖可能病重,相关报道有一篇是图片新闻;奉系军阀的主要头目之一吴俊升(1863年11月21日—1928年6月4日),前往山海关迎张作霖返奉,不幸被炸身亡,相关报道涉及其下葬事宜;“张氏阴谋对抗日本”是指标题为“张作霖的阴谋:向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发出通告,南北一致对抗日本”的报道,刊发在6月6日的头版头条,剑指张作霖停战反日的“阴谋”。可以说这一报道为暗杀张作霖作好了舆论铺垫,即张作霖与日本对抗死有余辜。然而这一报道也将日方置于反张派的位置,即使找来众多嫌疑人做替罪羊,也难掩其杀人真相。

(二)报道形式分析

1.报道体裁分析

从新闻文体来看,76篇报道中有图片新闻3则,内容是关于转移家产(马车)、事件现场(事发前后对比),张学铭归奉(火车站出站)。全部内容以消息报道为主,消息报道注重时效性,对新闻事实只作“粗线条”的叙述,篇幅较小,甚至有一句话新闻。其中没有通讯,这种情况与《满洲日报》对爆炸事件的关注程度有关,也与它的及时性、报道短平快的风格有关。

2.版面版位分析

从排版情况来看,头版22篇,头版上版位7篇,中版位11篇,下版位4篇;全部76篇报道的版面版位分布情况是上版位31篇,中版位37;下版位8篇。头版的内容以奉军动向为主,占到40.9%。版位是一个版面中的分布位置,吸引眼球的位置顺序依次为中、上、下,通过版位与报道内容的交叉分析,中版位以事件调查最多,日方动向其次;上版位以张氏伤情最多,嫌犯推测其次。总体来看,爆炸事件的报道以中版位最多,可见《满洲日报》对此事件的关注程度(详见版位* 报道内容交叉制表)。

版位*报道内容交叉制表

《满洲日报》日刊共8版,头版广告,4版地方版, 5版日本本土新闻、通讯类版,6版文娱家庭版,8版小说及广告。评论集中在日刊2、3版,其中满日评论栏目在第3版,专栏评论在第2版,未计入统计。

(三)报道基调分析

新闻媒体的报道必然存在报道基调,它是由传播主体根据主观需要在具体报道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等,不同立场的媒体面对同一事件必然呈现不同报道基调。肯定的基调在报道中会流露出认同、希望、感激等积极、肯定的情感、态度;否定的基调在报道中会流露出批评、不满、对立等消极、否定的情感、态度;中性基调指除肯定、否定之外,其他对事实不带明显褒贬色彩的客观的陈述。

本文研究的报纸是满铁机关报,是日本在入侵国出版的日文报纸,所以界定时需要考虑日本立场,比如,“为了维护我国既得权,应对满洲的危险局势,我国政府尽显手段制定对策”即是肯定基调;“张的死亡之说使得汇率疲软”即是否定基调;“张氏正式谢绝和各国领事的会面”属于中性基调。具体分布详见报道基调和报道内容的交叉制表。

报道基调*报道内容 交叉制表

《满洲日报》以消息报道为主,多以叙述方式报道事态发展情况,中性基调的报道占61.8%,特别是关于奉军动向的报道,17篇报道中16篇属于中性基调,占94.1%;日方动向主题中包括的增兵警戒、寻求保护、提出赔偿项目中可以读出理所当然、同情日本侨民的积极的情感态度,相关报道中有72.7%属于肯定基调;否定基调呈现最多的是有关奉天动向的报道,其中提及奉天骚乱,百姓出逃,经济受挫,股市下行等,占54.5%。“奉天动向”中肯定基调的报道有2篇,是关于被炸铁路修复通车的内容。

(四)消息来源分析

消息来源是提供新闻线索或新闻事实者,通过消息来源的身份、角色来确认信息可信度,可以考察谁在新闻里说话,一般分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者或事件的目击者。有关皇姑屯事件的76篇报道中只有16篇提及消息来源:官员—— 大元帅府秘书谈国干(疑为谈国桓)、奉天副领事河野、奉天交涉署、最高交涉署长、林总领事、内阁、吴泰来;医生——同养堂医院院长、主治医生碧敬元;朋友——凌尹清的好友某氏、町野武马顾问夫人;其他——根据可靠消息、在奉白系俄国人、奉天某要人(详见消息来源* 报道内容交叉制表)。

消息来源* 报道内容 交叉制表

从统计来看,有消息来源的报道以张作霖伤势内容为主,占到31.3%,其中张作霖医生作为消息来源的有2篇,日本官方作为消息来源的有2篇,日本友人作为消息来源的有1篇,共5篇占全部相关报道的41.7%。可见《满洲日报》非常关注张作霖的生死,但是即便有消息来源的信息可靠性也并不高。嫌犯推测相关报道9篇,有消息来源的3篇,占到33%。《满洲日报》最关注奉军动向,但是有消息来源的只有含糊其辞的2篇报道,新闻源都是“奉天特派员电话”。

三、日文报纸报道目的分析

综上所述,根据统计结果中各报道角度的出现频率高低,大概得知相关新闻报道基于以下考虑。

(一)重点关注奉军动向

奉军动向相关报道数量和报道所在版面都显示出日方对张学良、杨宇霆率领的奉军精锐主力部队动向的关注。为什么用大篇幅、重版面关注爆炸之后奉军的动向呢?大致原因有三:其一,日本人曾强迫奉军撤退出关,以免南京政府的势力因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扩展至东北地区,[3]而影响到他们在东北的利益;其二,奉军是否会从北京撤退,奉军内部是否分裂内讧,也可以说是张作霖生死状况的晴雨表,会影响日本关东军的战略决策;其三,奉军的动向牵制着日本人在东北的命运,张氏父子的抵抗使得日本人踏进东北的铁蹄推迟了三年。当时日本对于在奉天建立新国家有两种声音:一个是武力占领,一个是建立新的亲日政权。而他们扶植起来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先杀掉张作霖,实现地方权力军事化,扰乱社会治安,最后出动关东军,正是河本大作阴谋的一部分。

(二)积极配合关东军需要的虚假报道

爆炸事件之后,张作霖的生死成为行凶者迫切破解的谜题。皇姑屯事件的目的并不是终结于炸死张作霖,这只是日本关东军展开武力入侵的第一步。从结果来看,虽然张作霖被害身亡,但是日本人的计划并没有得逞。以河本大作为首的关东军强硬派主张除掉张作霖,在东北制造动乱,并趁乱中建立亲日的军事政权。河本大作在给参谋本部第一(作战)部长荒木贞夫的信中写到:“采取于满蒙方面(奉系军阀)内部使之发生动摇之手段,使奉天军阀陷于内外形势压力下只有崩溃之境地”......“奉张没落”,满洲大乱之时,“将成为于东三省建立新政权之契机”。[2]6-9可见,如果张作霖没有被炸死,他们就要采取新的策略,他们必须马上知道答案,以便制定下一步计划。然而由于帅府沉着应对,医生、官员、家人口风一致,秘不发丧,严守死讯,即便私交较好的日本朋友得到的也是张作霖只得了轻微脑震荡的信息。《满洲日报》只能推测张作霖的伤情,比如通过电台播放音乐剧、帅府停止发布伤情信息等细枝末节加以推断。同时,《满洲日报》相关报道较“丰富”的消息来源也是日本关东军多方打探、急于知道真相的真实写照。

(三)混淆视听,误导受众

信息的基本功能就是要消除信息接受者的不确定性,而多用不确定信息作有关嫌犯报道的内容,说明日方关注这一类事件,同时也意识到引导社会舆论、制造混乱和恐慌的重要性。这种推测性报道主观性非常强,如“列车爆炸案也可能是共产党所为?”一篇就是由“东支铁路搜查内部共产党家中”推测而来,误导公众、制造谣言的目的可见一斑。日方不但推出国民政府、反张派、共产党等嫌犯以掩盖真相,转移公众注意力,而且也可以看出日本关东军的阴谋并不只是嫁祸给国民政府的便衣支队那么简单,他们还可以通过混淆视听达到制造混乱的目的。其中“据某支那人的说法,爆炸案犯是凌尹清一伙儿,否定是日本人的说法”是关于嫌犯报道的第一篇,其凌空出世说明日方急于撇清关系,实则却是为了便于武力接管东北事务而设计的欲盖弥彰的计谋,这与河本大作法庭上的供词可以相互佐证。

(四)设置奉天城混乱议题

“皇姑屯事件”发生后,由于大帅府非常镇定,未公开张作霖死讯,所以尽管城内百姓有各种猜测,在股票、汇率等经济领域也出现了起伏跌宕,但未出现关东军所企盼的混乱局面。《满洲日报》对于奉天城的动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相关报道以负面新闻为主,这些负面新闻设置的议题有大帅府转移家产、汇率走低、电话通讯繁忙、百姓逃难等非常态的变化,负面新闻在提起警戒同时超常规使用会造成人心惶惑,而日本关东军就以保护侨民、维持治安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增加了奉天城内守卫驻军。日本在侵华时时常以 “保护侨民”和“维持治安”两个“名义”为借口,从报道基调可见,日方增兵、驻军、提出保护和赔偿等内容都是肯定性报道。通过对议程设置的考察,我们可以证明“皇姑屯事件”是大陆政策的伸展,尽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却也为三年之后的“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

四、结语

从民国时期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人在东北就创建了230多种报刊,几乎垄断了东北的新闻市场,其中日文报刊有57种之多。这些日文报刊名义上是开通民智,联络中日邦交,实则是以文化侵略为目的,包藏蓄谋并吞辽宁乃至东北的野心。特别是1927年6月,日本政府召开“东方会议”后,作为殖民统治机构的满铁相继收购《盛京时报》和大连的《辽东新报》,使得日本在东北的报纸几乎都在满铁的控制之下出版发行,以此配合日本加快侵略东北的步伐。[4]本研究表明,《满洲日报》作为南满铁路机关报在关东军制造爆炸事件,铲除东北王的行动中尽到了引导舆论的责任,通过报道内容和方式,设置议程,充当耳目喉舌,将舆论引入有利于日方增兵东北,插手东北事务一侧。可以说,《满洲日报》圆满完成了日本关东军制造混乱、解决混乱的议程设置,为进一步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做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

[2]张劲松.从河本大作的密信:剖析“皇姑屯事件”之阴谋[J].辽宁大学学报,1998,(4).

[3]习五一.皇姑屯事件前后[J].历史档案,1990,(7):114-118.

[4]赵建明.近代辽宁报业研究(1899—1949)[D].长春:吉林大学,2010.

〔责任编辑:曹金钟孙琦〕

新闻传播学研究

①《力报》最初于1936年9月15日创刊于湖南长沙,1938年11月因“文夕大火”而迁往湖南邵阳,1940年5月13日被国民党邵阳县党部查封。后由于诸多原因,一部分力报人于1940年7月1日在湖南衡阳出版《力报》,另一部分人则于1943年6月10日在湖南沅陵出版《力报》。四份《力报》虽有区别,但更多的是联系和相承。因此,本文所指《力报》泛指在湖南境内出版的四份《力报》。

猜你喜欢

舆论导向
试析新闻报道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正面宣传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做好高校电视媒体宣传工作
数字出版产业引领功用及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
避免情绪化勿作“标题党”
试论网络出版的舆论引导与监督
新常态下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有效性的思考
浅析广播问政节目的创新点
把握舆论导向,讲好行业故事——2016年度《北京工程咨询》编委会会议综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先进性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