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016-01-16罗月英王才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

罗月英 王才康 闻 明

①中国.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528400 E-mail:zsdc.lyy@163.com ②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中职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罗月英①王才康②闻明①

①中国.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28400E-mail:zsdc.lyy@163.com②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目的:了解中职生希望感的现状及其发展特点,探讨中职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成人素质希望量表(ADHS)、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中山市两所中职学校抽出高一、高二、高三的中职生共534名进行调查,对结果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中职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MHT总分上显著高于男生(P均<0.05);②中职男生的希望感和路径思维显著高于女生(t=3.57,4.42;P均<0.05);高一、高三学生的希望感均显著高于高二学生(F=3.51,P<0.05);高三学生的路径思维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学生(F=3.94,P<0.05);③希望感与MHT各分量表呈显著负相关(r=-0.11~-0.26,P<0.05);希望感与MHT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24(P<0.05)。结论:中职男生比女生心理更健康、更具希望感;中职生希望感总体水平不高,性别、年级对希望感有显著影响;希望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预测作用,全面提升中职生的希望感有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希望感;心理健康;中职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成人素质希望量表

视。第二阶段,即2001-2004年,可以看成是大学生自杀研究的过渡期。其主要特点是:文献量有所增多,文献中自杀预防和干预等内容有所增加,文献类型中实证研究有所增加,有一些国内基金项目立项。第三阶段,即2005年至今,可以看成是大学生自杀研究的发展期,其主要特点是:文献量明显增多(每年50篇以上),研究内容呈现出多样化,文献类型中实证研究明显增多(每年10篇以上),基金资助来源多样化(包括境外基金资助)。可能跟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文)、《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文)等文件的颁布有关。

可见,大学生自杀研究领域的作者成熟度不高,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且地区分布不均衡。

参考文献

[1]胡永善.认识规律杜绝大学生自杀[J].当代青年研究,1987,5(6):31-31

[2]彦军,蔡先锋,翟一飞.1990~2001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8):62-64

[3]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4(2):123-125

[4]郭薇,常健.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学海,2008,19(4):92-99

[5]彭天生,曹振国,刘桂玲,等.关于大学生自杀问题的探析[J].理论观察,1991,7(3):42-44

[6]刘怀金.对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10(1):49-51

[7]黎明.浅析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原因[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7(4):61-62

[8]姚月红,马建青.影响大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三因素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0,18(5):34-36,33

[9]彭天生,曹振国,刘桂玲,等.大学生自杀原因和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1,12(1):39-43

[10]汪传宝.青年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归因与对策[J].青年研究,1997,20(8):40-43

[11]荆殿英,郝春东.大学生的自杀心理与预防[J].中国青年研究,1997,9(6):40-41

[12]杨洪青,贾建芳,赵连平.大学生的自杀心理分析与防范措施[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89,3(1):56-61

[13]姚月红.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J].青年研究,2000,23(2):25-29

[14]赵文涛.两位大学生自杀引出的困惑和反思[J].青年研究,1992,15(5):24-28

[15]杨晓苏.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从一例女大学生自杀个案引出的思考[J].青年研究,1994,17(10):18-20,3

[16]曹坚明.折断的翅膀——一个女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J].青年研究,1997,20(10):31-34

[17]苏霞灯,黄光扬.福建师范大学8名学生自杀事件的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3,14(6):345-346

[18]胡娟.8例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472-474

[19]崔玉华,方明昭,马长锁.大学生自杀者社会心理因素和临床特点[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77-179

[20]方水镇.大学生自杀念头产生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4):392-395

http://www.cjhp.com.cn/

希望(hope)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象征人们对未来的期待,担任人类前进的导航器与推动器,对人类的身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希望研究之父”Snyder成立了“希望实验室”,重新对希望进行定义、量化,编制希望量表,使希望研究进入科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Snyder将希望定义为“在意愿动力(目标指向性的能量)与路径思维(实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1]。Snyder认为希望是一种认知或思维状态,由两部分组成:①意愿动力(agency thinking)是指一系列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朝向目标,沿着既定的路径持续迈进的动机和信念系统;②路径思维(pathways thinking)是一系列有关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效的途径来达到渴望目标的信念和认知[2]。

国外希望感的相关研究涉及体育、身体健康、心理调适、心理治疗、医学免疫等方面。Snyder等人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发现,高希望感的青少年在生活中更快乐[3]。研究发现,拥有高希望感的人比低希望感的人在学业、体育运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同时也发现希望感与无助感、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内控、自尊、自我效能感、乐观等积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4-6]。

国内对希望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的希望感水平处于中等水平[7-8]。徐强发现,大学生希望感能预测主观幸福感、自尊、心理控制源、抑郁、焦虑[9]。陈灿锐进一步研究发现,希望既能直接影响幸福感,也能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幸福感[10]。同时希望也能显著的正向预测我国大学生的学业成就[11]。

众多研究证明,希望与生理健康有密切联系,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社会适应状况(人际关系、应对方式)以及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并能预测个体的学业成绩。目前国内外的希望研究倾向一致:心中满怀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应对艰苦的工作,抗争残酷的疾病,避免精神抑郁,甚至在学术上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中职生已成为高中阶段青少年中一个庞大的群体。现阶段,中职生大部分因中考失利、学业不良等消极生活事件未能升学高中,继而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中职生在承受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同时还承受着学习、考证、生存、就业等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他们的希望感水平如何?其发展规律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希望感以支撑他们顺利渡过这跌宕起伏的青春期?这一系列问题,国内目前仍处于一片空白,急需相关研究作出解答。这也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在中山市两所职业中学随机选取高一、高二、高三各5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34份(89%)。男生239人(44.8%),女生295人(55.2%);高一生197名,高二生183名,高三生154名;平均年龄(16.59±1.34)岁。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进行,由研究者本人担任主试,进行网络团体施测。被试完成所有问卷大约需要40分钟,问卷当场提交。

1.2方法

1.2.1成人素质希望量表(Adult Dispositional Hope Scale,ADHS)[12]该量表有12个项目,适合15岁以上人群测试。其中8个体貌分别有4个测量途径思维,4个测量意愿动力,另外4个关于体貌用来转移被试注意,此4题不记分数。陈灿锐对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量表总分及两个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均达0.70以上,重测信度系数为0.86,表明该量表适用于中国中学生人群[13]。在本次研究中希望量表的总Cronbach α系数为0.71,途径思维和意愿动力的α系数为0.70、0.68。

1.2.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成为适应于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14]。本测验包含8个分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本测验低分代表心理健康状态良好。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2结果

2.1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中职生MHT的总分及各分量表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中职生的MHT总平均分为(40.14±12.16),各分量表的均分见表1。

对中职生MHT的总分及各分量表进行t检验,以检验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中职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MHT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且均为女生高于男生,表明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生,见表2。

2.2中职生希望感的总体状况及特点

对中职生希望感及其分量表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发现,中职生的希望感总平均分为(21.75±3.39),路径思维均分为(11.46±1.85),意愿动力均分为(10.29±2.00)。中职生在路径思维和希望感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与女生相比,男生具有较高的路径思维和希望感,中职生在意愿动力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见表3。

对高一、高二、高三的希望感及其分量表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路径思维和希望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意愿动力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见表4。事后检验表明高三学生的路径思维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学生,高二学生的路径思维显著高于高一学生,高三学生的希望感显著高于高二学生,高一学生的希望感显著高于高二学生。

注:*P<0.05,**P<0.01,下同

2.3中职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见表5。希望感及两个分量表与MHT总分及各分量表均成负相关,除路径思维与过敏倾向、路径思维与自责倾向、意愿动力与学习焦虑相关不显著外,其余的希望感及两个分量表与MHT总分及各分量表的相关显著。

3讨论

3.1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本研究中中职生的MHT总平均分为40.14小于50分,整体处于健康水平。其中女生的MHT(41.60)高于男生(37.46)并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上均显著高于男生,表明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生,这与国内一些调查结论一致。这可能与女生的性别特征有关:女生一般较内向,爱思虑,感情敏感细腻,胆小怕事,处事交往中过分注意细节,缺乏安全感,戒备心理和自我保护心理比较强。另外,沉重的学业负担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女生的压力明显大于男生,也可能是导致女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重要外在原因。

3.2中职生希望感的发展特点

中职生的希望感均分为21.75,相比陈灿锐的研究中初中生的希望感得分(23.52)、高中生(22.50)、大学生(25.44)[13],禹玉兰的研究中大学生希望感水平为(22.09±2.94)[8],中职生的希望感水平相对较低,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中职生在希望感和路径思维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有较高的路径思维和希望感,而在意愿动力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路径思维是一系列有关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找到有效的途径来达到渴望目标的信念和认知,而男生在生活中更自主更独立,动手能力强,并且其思维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女生性格乖巧、按部就班,问题解决能力较男生低,因此男生的路径思维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男生的希望感显著高于女生,这与Snyder等人在美国以几千人为样本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并与陈灿锐的研究结果不一致[9,13]。这可能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有关,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注重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而这些都是女生的弱项,面对这些挑战,女生的自信、希望就受到打击。

方差分析表明,年级因素是影响希望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路径思维和希望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事后检验表明高三学生的路径思维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学生,这说明了随着专业学习的积累、动手实践能力的增强、参加实习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中职学生的路径思维在高三达到了显著的提高。而在希望感上,高三学生显著高于高二学生,高一学生显著高于高二学生,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状况。高一学生刚刚进入中职学习,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想象和激情,因此希望水平会较高;进入高二,激情会消减,对中职学习生活了然于心,便逐渐成为“老油条”,希望感逐渐下降;到了高三,面对将要到来的实习充满了兴奋和希望,同时想到将要毕业,颇有一种“媳妇熬成婆”的欣慰和期待,因此希望感油然而生。

意愿动力是推动个体产生目标,并沿着他所设计的实现目标的路径前进的动力系统。中职生的意愿动力水平较低,其发展不存在性别、年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中职生普遍遭受挫折,对前途缺乏信心,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其总体意愿动力水平低,不论男女、年级意愿水平都偏低。

3.3中职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希望感与MHT的相关系数为-0.24(MHT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希望感与MHT的各分量表显著相关,即中职生的希望感越高,其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都相应下降。其中希望感与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的相关达到-0.20以上,这与国内外的研究基本一致即希望感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另外希望感与身体症状的相关达到-0.26,说明希望感同时也有助于身体症状的改善。

总而言之,中职生总体希望感不高、意愿动力不足,各教育管理部门需采取措施提高中职生希望感,以促进中职生的健康发展。提升中职生希望感有助于提升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改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和身体状况等。

[1]C R Snyder,C Harris,J R Anderson,et al.The will and the way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asure of hop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1,60(4):570-585

[2]C R Snyder,S C Sympson,F C Ybasco,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tate Hope Sca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6,70(2):321-335

[3]C R Snyder,B Hoza,W E Pelham.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ldren's Hope Scale[J].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1997,22(3):399-421

[4]R C Arnau,D H Rosen,J F Finch,et al.Longitudinal effects of hope 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A latent variable analysi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7,75(1):43-64

[5]刘孟超,黄希庭.希望:心理学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3(3):548-560

[6]陈燕飞,苗元江,王青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希望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95-99

Association between Hop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Luo Yueying,Wang Caikang,Wen Ming

Zhongshan No.1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Zhongshan 528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hope,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pe and mental health.Methods:The Adult Dispositional Hope Scale(ADHS)and the Mental Health Test(MHT)were used.With the method of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534 students from two secondary schools in Zhongshan city were surveyed.Data was analyzed by SPSS 17.0.Results:①Femal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s in the study of anxiety,interpersonal anxiety,allergic tendencies,physical symptoms,terror tendency and MHT scores(P<0.05).②Mal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s in the pathways thinking and hope(t=4.42,3.57;P<0.05).Freshmen and senio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ophomore in hope(F=3.51,P<0.05).Senio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reshmen and sophomore in the pathways thinking(F=3.94,P<0.05).Each component table of MHT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ADHS(r=-0.11~-0.26,P<0.05).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MHT and ADHS was -0.24(P<0.05).Conclusion: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males are mentally healthier,and more hopeful than females;Gender and grade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ense of hope;the sense of hope is an import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mental health.To rais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enhancing the hop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s helpful.

【Key words】Hope;Mental health;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MHT;ADHS

中图分类号:R395.6,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8-1243-05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8.035

(收稿时间:2016-02-05)

·论著·(发展心理)

猜你喜欢

中职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太极拳文化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