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原因反思
2016-01-15王瑞平
王瑞平
摘 要:我国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而西方资本主义有新发展,导致我国部分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持悲观否定态度,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外部环境;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是全球化、信息化、西方价值观冲击的产物;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化导致多元价值观的盛行,现代化困境也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存在提供了温床;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宣传手段的单调僵化和教条主义,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实际影响力大打折扣,甚至造成逆反心理;长期的历史一元化观念,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简单化结论,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乘虚而入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77-02
我国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在多个领域都有表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属于历史唯心主义,以“否定”“重评”之名虚化歪曲党史国史。其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史观,动摇甚至弱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危害性已经显而易见。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表现和实质已有诸多的解析,但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却甚少成果,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
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而西方资本主义有新发展,强盛的竞争力以及对国际秩序的强势主导,导致我国部分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持悲观否定态度,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重新泛起
苏联解体之后,国际上否定苏联模式、否定列宁斯大林、否定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逆流也影响到我国。历史虚无主义者从苏联解体的悲剧里,解读到的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误入歧途”,是外部势力向中国输出革命的“阴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少数人的选择,阶级斗争不适合中国,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学者提出“告别革命”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照搬苏联体制,中国在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了十年“文革”等失误,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反而是改革开放后,学习西方引进市场经济取得飞速的建设成就,历史虚无主义者进而以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成就否定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的新中国建设成就。可以说,这些论调无不反映出历史虚无主义者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标准和参照系对中国社会主义选择和前途悲观失望,丧失信心。
二、全球化、信息化的加剧,全面与世界接轨的中国也经受着西方社会科学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价值观冲击的产物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仍是西方掌握话语权、加上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西方价值观、学术观念、研究方法不可避免地对中国学术和思想有冲击和影响,例如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无一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依托和工具,以此来瓦解或否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以及解构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和信仰。
有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具有相通性,它们都反对社会主义,都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其哲学基础,相互弥补,共同瓦解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从意识形态方面摧毁人们的社会主义信仰,为新自由主义的引入扫清障碍[1]。
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存在规律性,以现代化史观否定中国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落后遭受殖民主义侵略反而认为“侵略有功”,“中国做一百年殖民地自然而然就实现了现代化”,不只是否定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否定了中国近代以来各阶层志士仁人为寻求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流血牺牲和探索。
后现代主义对主流价值观的解构,对历史的反讽,对权威的否定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征,尤其在网络上表现最为激烈。
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没有在信息化的舆论阵地抢占先机,导致在网络舆论阵地主流价值观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摒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泛滥成灾。网络是多元价值观交锋的重要场地,历史虚无主义者或以对历史“真相”的揭秘,或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或对红色英模的戏谑,或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或以探究“历史真相”为目的,完全抛弃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否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不承认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对历史进行肢解、剪裁做出颠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结论,例如,对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抗战功绩的抬高和对国民党抗战将领的美化甚至有大批拥趸的“国粉”,反而对共产党抗战功绩矮化或者完全否定。
三、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化导致多元价值观的盛行,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失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绝对统治地位,也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存在提供了温床
改革开放后,一方面经济发展,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和利益观念深入人心,一方面人们更关注自身和现实利益,逐渐远离或者漠视共产主义信仰。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国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形成,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重建的重要时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唯心主义盛行,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精神困境和心理压力更多的人或求助于鬼神或托庇于宗教,不再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或方法论作为唯一的选择,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产生的土壤。
社会转型期遇到的矛盾和现代化困境,马克思主义若不能及时提供合理有效的解释和指导,如当今发展中出现的严重腐败,弱势群体利益受损,社会不公和两极分化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会趁机登场,以西方价值观或资本主义体制为参照系进而否定现有的社会主义体制,党的领导合法性权威性都会受到质疑。
四、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宣传手段的单调和教条化灌输,英雄模范人物的脸谱化,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实际影响力大打折扣,甚至造成逆反心理
我国当前的宣传机制亟须反思和改进。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手段仍然注重灌输,有教条主义倾向,形式过于单调。新闻宣传严肃刻板;党政机关的政治理论学习形式主义严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体验。这都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实际影响有限,并没有进入每个人的内心和情感体验。
以英雄模范人物为例,不是革命年代的英雄人物已过时,而是新时期英雄模范人物的树立也要与时俱进,既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也要讲诚信,有市场经济的契约意识、竞争意识,避免脸谱化。对革命历史传统和英雄人物的戏说、颠覆、怀疑、否定也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在网络上对革命红色英雄和模范人物的质疑戏谑比比皆是:认为英雄刘胡兰是被自己人杀的,甚至说刘胡兰是“小三”,董存瑞炸碉堡是因为手被双面胶粘住了炸药包;邱少云被火活活烧死从物理上解释不通,甚至提出黄继光堵枪眼也根本不可能是自愿等等。革命年代强调为信仰而牺牲奉献往往发挥无与伦比的感召力和说服力,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被普遍认同。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激烈,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自觉选择。新时期应着重树立一系列从草根起步但自强不息,通过社会竞争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中国梦”励志典范,会给绝大多数人奋斗的动力和对社会发展的信心。
历史虚无主义者则更多地从挖掘历史细节入手,甚至以人性的态度去研究历史,更贴近受众的心理,所以容易吸引和迷惑一部分人。这些都应该引起教育宣传部门的反思,并对以后的宣传手段和机制进行改进。
五、长期的历史一元化观念,包括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简单化结论,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乘虚而入的重要原因
比如,对待抗战中国民党作用的评价,长期没有给予应有的合适评价和认定,以唯物主义史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对国民党和正面战场给以合适的评价。对抗战历史和宣传教育中,强调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不积极抗日”“消极抵抗、积极反共”,正面战场大溃败等,对飞虎队和中国远征军几乎没有涉及。加之,近年来幸存下来的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大都晚景凄凉,为民族牺牲没有受到国家社会应有的认定和保障优待,更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反思和同情。对国民党抗战老兵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最早是从网络和民间发起,最后推动政府民政部门改变政策,把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国家民政保障体系。历史虚无主义者借机“重评”抗战历史,大力推崇国民党抗战功绩,反而会让很多人觉得这才是历史的“真相”,为国民党“寻回公道”。这些都应该引起我党宣传教育部门的反思,值得肯定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抗战胜利70周年,我党对抗战的历史态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对民族历史的负责任态度。
长期肯定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积极作用,但对义和团盲目排外,反现代化没有给以否定或批判;强调洪秀全农民起义领袖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功绩,却没有对太平天国后期的腐败给以应有的反思。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但更须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自信,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成就和现实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更有说服力,及时反思和改进我们的宣传教育体制中僵化和教条主义的倾向,探索更有效的意识形态宣传路径,加强对网络和新媒体的舆论监管和引导,实事求是地分析和鉴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哪些是正常的学术研究、学术争鸣,哪些是有政治目的和企图的利益对抗,不能一刀切。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要批判,更要反思。唯有实事求是,才是战胜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力最有效的武器[2]。
参考文献:
[1]侯钇:新自由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相通性[J].中外企业家,2013(7).
[2]罗仕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与反思[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8-28].http://www.cssn.cn/zt/zt_xkzt/zt_lsxzt/lsx-
wzypx1/lsxwzygy/201508/t20150828_2139430.shtml.
[3]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研究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0-
07-22.
[4]刘书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及其思维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