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维桢书法风格的特征和意义

2016-01-15

关键词:杨维桢风格书法

杨 尔

(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杨维桢书法风格的特征和意义

杨尔

(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杨维桢的书法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别具一格。文章首先阐述了杨维桢书法风格的特征:1.清劲高古,冷峭秀逸;2.狂放不羁,乱头粗服。其次论述了杨维桢书法艺术的成就及影响。

关键词:杨维桢;书法;风格

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元末明初时期杨维桢(公元1296-1370年)的书法,可谓突兀群峰,戛戛独造。本文试就杨维桢书法风格的特征及其书法艺术的成就和影响作一些阐述和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杨维桢书法风格的特征

杨维桢的书法,存世的墨迹基本上是晚年的作品,从他54岁到70岁期间(公元1349-1365年),较著名的作品有《竹西草堂记》、《周上卿墓志铭》、《沈生乐府序》、《晚节堂诗》、《题邹复雷〈春消息〉》、《城南唱和诗》、《游仙唱和诗帖》、《张氏通波阡表》等。另,《真镜庵募缘疏》大约写在公元1360-1368年间,《鬻字窝铭》书写年代不明。这些列举的作品基本上体现了杨维桢书法的总体风貌。

在上述作品中,我们可以把杨维桢书法的风格特征分为两类。第一类作品:清劲高古,冷峭秀逸。这类风格的作品,晚年较早的典型作品有《竹西草堂记》(见图1)。杨维桢时年54岁,当时官迁受阻,正隐居松江一带。此年春,杨维桢游松江张溪,友人杨谦招饮其不碍云山楼小住。杨谦,号平山,别号竹西,松江华亭人,喜与高人胜士交往,读书尚志,不乐仕进。杨维桢曾为其撰两文,一为《不碍云山楼记》(《东维子文集》卷十九),另一即为《竹西亭志》(《东维子文集》卷二十二)。杨维桢将《竹西亭志》题于张渥为杨谦画的《竹西草堂图》之后,自题《竹西志》。可以看出,此件作品,杨维桢写得内敛含蓄。开头几行,楷书意味颇重,第七行以后,才楷行相间,潇洒自如,但没有大起大落、奔放张扬。用笔上主要取王羲之父子和欧阳询父子笔法,间有章草笔意,显得清雅秀逸。字的结体,基本上字字独立,由于取大欧笔法,又字字气满神足,劲紧豪迈,直面人生,无宋人那种故作歪斜取巧的流俗而入晋唐堂奥。这种楷行相间的写法与无年款的《鬻字窝铭》也相近。

杨维桢65岁之后书写的《沈生乐府序》、《张氏通波阡表》等作品,风格较前又有所变化(见图2)。在劲紧秀逸的基础上,用笔生辣浓重起来了,加大了章草笔意。元代章草,以赵孟頫为首,名家辈出,但他们的风格基本上受赵孟頫的影响,温文典雅、圆润端庄。而且他们的范本也主要为《淳化阁帖》,基本是刻帖装饰味很重的模式,因此少古韵,缺新意。杨维桢就不拘一格,他把章草与今草相结合,又夸张了用笔,在古拗奇拙中出新姿,富有创意。《沈生乐府序》则点画劲健,楷、行、草相间,书写节奏稍快,二字一连、三字一连的情形出现得较多,随意自然,又行草中间杂章草笔意,显得古朴雅致。但此作品中,杨维桢还没有夸张运用章草笔法。他70岁书写的《张氏通波阡表》就不同了。阡,指墓道。阡表,就是建于墓道之碑。此件作品是杨维桢应其学生张麒之请,为张氏宗族作的。可能为表达题写墓碑之郑重,特意划了格线,这种方式在杨维桢作品中是少见的。这幅作品书写的节奏缓慢,表现出庄严与恭敬,但笔法、章法丰富多彩;它夸张了章草笔法的运用,字字独立,大小参差,不取正局,欹正而冷峻;用笔多露锋,转折多方折,并强化起笔、转折的顿挫,强化线条粗细对比,捺脚尤其夸张拙拗,既能感受到强劲的笔力,又觉得随意自然,不假雕饰,显得劲健高古,冷峭精妙。此幅行楷结合的章草书,是杨维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第一类书法艺术风格的典型作品。

图1竹西草堂记 1349年 纸本 行书 辽宁博物馆藏

图2  张氏通波阡表 1365年 纸本 行书 日本私人收藏

杨维桢书法风格的第二类作品的特征是:狂放不羁,乱头粗服。《城南唱和诗》(写于67岁)是这一类风格中写得较轻松的代表作品(见图3)。首先让人感觉到的是这幅字的章法如天女散花般的飞动、跳跃、团结,字的大小、斜正、轻重不一,有的二字一连,有的三字一连,如春涧夏溪,翠带律动,缓急随意,到动情处,飞流直下。如“和我读书声”的“声”字,狂放不羁,一泻到底,气势如虹。章草取横势,但杨维桢把今草与章草相结合,纵势与横势相贯通,字距紧密而又密中见疏,紧而不迫。线条上多用圆弧和弯势,加强了张力,又点画刚劲夸张,使得结字平中见奇,稳中求险,又好用奇字、古字,显得奇崛古拗,乱头粗服。值得一提的是整幅作品的墨法,浓淡枯湿,自然舒展,好像满天繁星,向你眨眼招手,又如一幅百草汇集的花鸟画,姿态纷呈,天趣盎然。在列举作品中,《游仙唱和诗帖》也属此种写法。

图3 城南唱和诗 1362年 纸本 行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4 真镜庵募缘疏 约1360-1368年间 纸本 行书 上海博物馆藏

最能代表第二类风格特征的,就是《真镜庵募缘疏》(写于公元1360-1368年间)和《题邹复雷〈春消息〉》(写于66岁)。我们试以《真镜庵募缘疏》为例作一浅析(见图4)。在笔法上,该幅作品用笔生辣硬峭,变幻多姿,线条有的刚硬粗壮,有的甚至用笔肚横扫,惊人心魄,势如千钧;有的细弱游丝,既如钢丝缠绕,充满弹性张力,然又使转灵动。有的因速度迅捷猛厉,墨色浓重如乌云翻滚,有的又纤巧如月出风轻,浓、淡、枯、涩杂存,由此产生结字的若坐、若行、若动、若飞,随势而生,任心而出。狂放跳荡的笔触,奇崛古怪的造型,使整幅作品的章法如散僧醉酒,乱头粗服,悲苦怒号。其捺脚更为夸张,重按轻提,狂怪而古奥,诚如吴宽评价那样:“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斨,倒载而归。”[1]但通览全篇,生拙而不失流畅,古奥而不失新意,其创新意识,可谓千古独步!纵观我们当代的那些所谓“现代派”书法,有谁能写得像《真镜庵募缘疏》那样“现代”?!

二、杨维桢书法艺术的意义

1.在书法本体上,杨维桢独特的书法风格,纠正了元代举世学赵而引起的颓弱弊病,给沉滞的元末书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书法发展到唐代,楷书和草书达到了高峰。欧阳询、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书法家的艺术成就很高,后人很难企及。“尚法”是其主要特点。隋末和初唐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导,褚遂良的推动,书法界继承王羲之父子秀雅俊逸的传统,盛唐、中唐经过张旭和颜真卿的革新,书法风格变得刚健雄浑。至晚唐与五代,书道衰落,唯杨凝式的出现,复接王羲之父子,综合前贤,书法风格变得健雅遒丽。到了宋初,书法承接前代,只是更趋秀丽。两个原因,使宋初书法下滑。一是淳化三年(公元922年),雅好翰墨的宋太宗赵光义,出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命翰林侍书王著刻成《淳化阁帖》十卷。由于王著等人学养不足,见识不广,所收法帖风格明显偏向秀雅流美一路,帖中有一半是王羲之父子的作品,并有不少是赝品。后又辗转传刻,更加失真。而这个法贴,具有导向性,大行其道,书法风格就趋单一僵化了。二是“趋时贵书”,谁掌朝中权柄,就学谁,上下模仿,单调划一。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创造了“尚意”书风后,情况才发生根本变化。他们的字都风神洒脱,雄健开张,姿态万千,但又有个人独特的风格,他们是以个人的意向来学晋唐的,强调“自出新意”、“自成一家”,终于在他们身上完成了行书集大成的伟业而登上了中国书法史上又一座高峰。但到了南宋,整个书坛基本上一味学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三家,日趋单调,最终形成了躁露而浅薄的书风,书法又走向衰微。

南宋后期,赵孟頫通过举复古主义大旗来达到变革书法的目的。他认为复古,就是要复兴魏晋笔法,他崇拜王羲之父子,称赞他们:“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佚特甚,故历代善书者,必以王氏父子为举首。”[2]他强调要复兴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魏晋古法:“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3]他身体力行,以王羲之父子为典范,创造了秀美飘逸、温润典雅的“赵体”。“赵体”的出现,矫正了南宋后尚意书风末流所带来的偏失,使一度被疏远的王羲之父子的法度又被重视而尊崇,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赵孟頫书法用笔精熟,笔画圆润停匀,笔致流畅活泼”,[4]对当时的影响也很大,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书法家。但元代书法家摹仿王羲之父子的书法风格基本上差不多,被动而保守,缺乏鲜明的个性,缺乏唐人学汉魏尊王法而能自出新意的创造精神。就是赵孟頫本人,对王羲之父子笔法的理解也是有偏颇的。如用笔一致停匀,结体均衡整齐,一味纯熟,失却了王羲之父子那种天然灵韵。到元末,举世学赵,书风千篇一律,平庸而甜熟。在这样的形势下,书法的内生机制也要求变革,杨维桢就回波逆浪,异军突起,创造了一种与赵体书风迥异的书法风格。与赵孟頫书法比较,赵体温润典雅,杨维桢书法乱头粗服;赵体中正平和,杨维桢书法荒率疏野;赵体风平浪静,杨维桢书法急流直泻。杨维桢的书法给沉滞的元末书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改变了元末书法被赵体书风笼罩的走向,成为元代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符号。

2.杨维桢的书法不但改变了元末书法风格的走向,而且开启了明以后重个性、主表现的书家先河

杨维桢作为文章巨公、诗坛领袖,在元末明初,影响很大,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其书法也影响了同时代的人。句曲外史张雨是当时的著名道士,他寄情山水,诗文字画,被誉为当朝道品第一。他与赵孟頫有直接唱和往来。他的书法,开始直接受赵孟頫的影响,无论用笔、结体还是章法,都是赵体风格。至晚年,张雨与杨维桢交往频频,玉山雅集中二人均是常客。他六十岁埋葬冠剑还俗而纵情于诗酒。晚年的书法受杨维桢的影响,一改以往那种中正平和的风格。他的晚年作品《登南峰绝顶诗轴》,用笔夸张,结字歪斜,墨色枯浓,章法上更是跳荡奔腾,一如杨维桢那种奇崛而孤傲不群的书法风貌。

元代书法,章草盛行,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巎巎、泰不华等都是章草名家,但均受赵孟頫书风影响。赵孟頫多次临写皇象的《急就章》,但丢弃了作品原来的古质厚重,代之以圆转流美,灵动文雅的用笔。杨维桢在行草书的创作中,创造性地融入章草笔法,并渗入六朝碑版的笔意,大胆夸张,生辣硬拗,既有古意,又有新的气象。元末明初的章草大家宋克就深受杨维桢的影响和提携。宋克,字仲温,长洲(吴县)人。宋克与杨维桢相差三十岁,属忘年交。杨维桢曾作诗撰序赠宋克,对他的诗词大加推重,也喜欢其书法,若有新作诗词,常命其作书,交往甚密。作为师辈的杨维桢,对晚辈宋克的思想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宋克是元末明初唯一把章草作为自己书法创作主要书体的书家,其用笔,深受杨维桢章草用笔的影响。从宋克《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看,宋克已对杨维桢将行草书等多种书法的用笔融合到章草书中的手法运用自如了,别开生面,熔楷、行、章草于一炉,笔力清劲古雅,结字萧散疏宕,通篇一气呵成。宋克对杨维桢的章草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使他成为明初书坛章草书的盟主,也使章草这一书体复兴达到了又一高峰,进而也影响了整个明代草书的发展。

杨维桢的书法,也给明以后重个性、主表现的书家开了先河。他的书法,虽无法像赵孟頫那样当成楷模来学,但在书法风格上他对后世的影响较大。明以后,如徐渭、祝允明、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甚至扬州八怪等,他们创造了各自独具个性的书法风格,但都古雅纵逸,气势豪迈,这种颇具浪漫主义特质的书风,其开启者正是杨维桢。

杨维桢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他那超凡脱俗、别具才情的书法,无疑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之一。他的书法,也和他的诗文一样,犹如夜空中一颗耀眼闪烁的星星,奇崛而孤傲,成为遥远的绝响,供后人仰望和思索。

参考文献:

[1]吴宽.题杨铁崖遗墨[C]//吴宽.家藏集:卷四十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453.

[2]赵孟頫.松雪斋集·阁贴跋[C]//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82.

[3]赵孟頫.定武兰亭跋[C]//赵孟頫.松雪斋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312.

[4]杨尔.时代·人·风格——杨维桢与赵孟頫书法论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1):109-114.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ing of Yang Weizhen’s Calligraphic Style

YANGEr

(CollegeofFineArts,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Yang Weizhen’s calligraphic style is uniqu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ang Weizhen’s calligraphic style as the following:1.vigorous and forceful, beautiful and elegant;2.uninhibited and unrestrained. Then, it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 of Yang Weizhen’s calligraphy.

Key words:Yang Weizhen; calligraphy; style

(责任编辑吴月芽)

中图分类号:J2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15)02-0121-04

作者简介:杨尔(1958-),男,浙江诸暨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课题“杨维桢书法研究”(2014N176)

收稿日期:2014-12-05

猜你喜欢

杨维桢风格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郏永明
周志高
徐利明
书法欣赏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