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变迁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

2015-02-01彭丹雄徐起飞

关键词:社会变迁民族声乐

彭丹雄, 徐起飞

(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论社会变迁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

彭丹雄,徐起飞

(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分析当前现状可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受到了社会转型的影响,而社会变迁又进一步使得民族声乐艺术自身的演进进程面临诸多挑战,不仅使其在演进方式的选择方面面临困难,更令其难以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顺利转型。因此,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应当从当前社会背景出发,在充分考虑社会变迁因素的前提下,寻找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规律,确定符合社会变迁特性的总体发展路径,通过弘扬民族声乐艺术中人的因素,突出民族声乐艺术的人性一面,并将其引领入各民族音乐文化中更具有内在层次的、更为追求人性心灵意蕴的表达的境界,同时也应当遵循制度的、社会的、文化的演进逻辑。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社会变迁

一、问题的提出

这里所述民族声乐,是指就技术层面(主要指唱腔唱法)和价值取向层面(主要指音乐文化)而言,具有中国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特性的演唱艺术。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多元一体的,它拥有56个民族,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信仰、习惯、语言等,其歌唱也各具异彩。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如何站在全球文化思维框架中来考虑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1]尤其是从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历史和现状来看,这种必要性尤为突出。

20世纪以来,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逐渐受到西方声乐艺术的影响,从上世纪50年代的“土洋之争”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民族声乐由于西方声乐的进入,无论技术还是风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丰富了中国音乐技术和文化的同时,却也削弱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地位,但当时这种影响仍然停留于音乐专业人士之中。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音乐向民间的渗透,中国民族声乐受外来音乐技术和文化的冲击也进一步被扩大,传统民族唱法开始步入低谷。[2]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遭遇困境的表现尤为突出:首先,在各种流行音乐的影响下,民族声乐的独特性渐渐模糊,民族唱法有越来越趋向于通俗化的倾向;其次,在大众文化尤其是大众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中国民族声乐原有的民族特性渐渐淡化,其价值取向也越来越趋向于大众化。

从中国民族声乐的源流和发展历程来看,扎根于社会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华民族场域的民族声乐艺术,理应社会地位崇高,社会影响力巨大,并且以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影响社会的发展。然而,纵观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其并未达致如此卓著的程度,究其原因,显然,民族文化强大的民族性特征即决定了西方音乐的冲击绝不可能是真正影响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主要因素,那么,是什么使得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遭遇重大的瓶颈?表面上来看,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在中国社会经历大转型的当前,各种社会元素的变迁在深刻地冲击着民族声乐的发展,从而影响甚至左右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然而,这个答案并没有解决问题,它依然未能为中国民族声乐的未来发展指明具体方向: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元素变迁影响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又该如何引导这些元素,使得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朝向其应有的方向前行?本文将尝试回答上述问题,通过深入地考察社会变迁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以及该种影响中体现出的规律及逻辑,分析其间民族声乐发展观念的转型,进而准确把握中国民族声乐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其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二、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中国民族声乐:影响及困境

1.社会转型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社会变迁会对文化发展产生影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通过研究社会变迁来研究音乐文化的发展,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政治社会学中的“国家-社会”理论研究范式。作为一个研究社会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国家-社会”研究范式提供了对社会发展的宏观考察,从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研究角度看,该种研究范式也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国家-社会”研究范式试图从国家与社会二者关系视角来探寻社会中各力量对比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显然,这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研究提供了研究视角上的参考。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瓶颈正是来自于受到一些强大社会力量的冲击,从而形成民族声乐领域中“强社会、弱国家”的力量格局,在这种社会力量冲击面前,必须有相应的国家力量的存在,才有可能保持恰当的国家与社会力量对比关系,从而保持中国民族声乐的生命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正是借助国家力量抗击社会力量的典型体现。

社会转型理论(theories of transformation)也是从社会变迁角度研究音乐文化的一大理论渊源。该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社会系统内在结构不断地发生着变迁,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社会转型理论主张,社会的变迁不是一个简单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而是有其独特的过程、逻辑、机制、技术。[3]社会转型理论对社会变迁的阐释印证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历程曲折性的由来,即:并非简单的外来文化的冲击遏制了它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瓶颈,受到了复杂的过程、逻辑、机制、技术、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它是社会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使得民族声乐艺术生存空间被大幅度压缩。从最显性的层面来看,全球化带来了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强烈冲击,欧美流行音乐成为青少年的主流音乐,再加上港台和技术正日趋成熟的大陆流行音乐的广泛流行,伴随着社会多元化而产生的音乐的多元化,已使得中国民族声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甚至于有渐渐演变为少数专业人士独享的趋势。事实上,中国民族声乐生存空间的压缩还可以从更多的间接表现得出证明。例如,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日渐通俗化证明了中国民族声乐需要借助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来生存;再如对民族声乐评判标准的通俗化(例如以网络点播率或传唱度来评判一个作品的水平高低)证明了中国民族声乐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被流行音乐所同化。

其次,社会的转型使得社会各主体对中国民族声乐的认知和态度产生了变化。尽管许多地方政府正在努力将本地民族声乐艺术视为民族特色文化加以弘扬和推广,然而,当前中国行政官僚体制,尤其是其中的绩效评估机制,决定了大多数的地方政府对本地民族声乐的态度是基于绩效的考虑。而深受市场化社会影响的社会组织及各种社会力量对民族声乐的态度亦始终难以脱离利益衡量。

其中最为根本的影响是,社会观念的转型带动了民众对民族声乐认知的变异:中国民族声乐渐渐被视为独立的存在,而与其原有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分离。观念作为一种内生因素,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因而,这种观念上的变异,使得其无论在发展机制上、发展方式上、技术改进上,乃至其发展过程上,都偏离了其自生自发生长阶段的成长轨道,从而进一步地产生了上述的不确定性。

2.社会变迁过程中民族声乐的演进困境

社会变迁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还间接影响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内在演进进程。

人类社会任何事物的积极演进,都可以归纳为进化、蜕变、创新、借用等几种方式,其间有重合,但总体上各有千秋。就中国民族声乐而言,它的未来演进方式并不确定。在强大的外在力量冲击下,声乐以自生自发的方式进化的方式演进常常会受到外在力量的牵制,从而偏离其原有的发展方向;借助蜕变的方式演进以该演进事物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为前提,但在当前社会变迁中艰难前行的民族声乐艺术显然很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根本性的蜕变;创新和借用作为两种比较温和而中庸的演进方式,表面上看,可以作为当前中国民族声乐演进的基本方式,然而,由于创新和借用都是从民族声乐的外围层面实现改进,但对其精神和文化内核并未提供实质性促进,因此,它们不仅必然无法成为民族声乐演进的基本方式,并且还有可能会使民族声乐存在进一步产生变异的风险。由此可见,演进方式的选择是社会变迁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演进的一大困境。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中国的民族声乐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是其演进的另一困境。音乐文化的变迁意味着走出音乐传统,而走出传统的民族声乐必然将走进现代,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要求。然而,传统“是现存的过去,但它又与任何新事物一样,是现在的一部分”,[4]如何区分传统与现代,尤其是如何清晰地界定哪些传统是需要走向现代的传统,而哪些传统已经符合现代社会和民族声乐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中国民族声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又一大难题。

事实上,社会的巨变使得民族声乐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事物在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的中国遭遇到了尤其突出的挑战,其自身的演进进程陷入了无尽的困境中,类似于如何重新定位中国民族声乐的功能、如何克服中国各民族在音乐上的根本性差异、又如何避免民族声乐被外来音乐同化等问题,都在深度地困扰着中国的民族声乐推进者。进一步来看,无论是社会转型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直接影响,还是社会转型使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陷入的演进困境,都要求我们必须回到社会变迁过程中,从当前社会背景出发,尤其是在充分考虑社会变迁因素的前提下,寻找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规律,并从中确定其发展的基本逻辑,从而为确定新的民族声乐发展的路径作好铺垫。

三、社会变迁过程中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路径与逻辑

1.社会变迁过程中民族声乐的发展路径

事物如要良性发展,必须保证该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内核部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内容即其核心竞争力。在追寻“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当今,民族声乐是将淹没在受众面广泛因而与商业利益紧密结合的通俗音乐潮流中,还是一枝独秀地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关键的区分点即是否能够使民族声乐具有核心竞争力。本文认为,弘扬民族声乐中人的因素,突出民族声乐的人性一面,并将其引领入各民族音乐文化中更具有内在层次的、更为追求人性心灵意蕴的表达的境界。以中国革命历史歌曲为例,在中国历史变迁过程中,因历史的特定因素促使其突出革命性,但实际上,很多革命历史歌曲并没有违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本质,仍然突显出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经过传唱和传播还逐渐成为了当地和本民族的民歌,然而,由于革命年代距离年轻人的生活空间越来越遥远,年轻人对革命歌曲的追求热情也必然有所下降,但事实上,革命歌曲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在任何年代都是锤炼人性的基本方式,因而,本文认为,为了能使这些革命歌曲获得持续的发展,以这些革命老歌为样本进行新歌创作或老歌改编,保留下这些革命老歌的精神内涵,但用更接近于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这是社会变迁背景下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方式,更是保持中国民族声乐生命力的基本变革,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民族声乐要想获得现代社会的广泛认同,最基本要求是:民族声乐必须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协调。一方面,民族声乐必须吸收现代性的因子,通过类似于上述革命历史歌曲改编的过程,对民族声乐中缺乏现代性特征的元素进行改造,从而使得其更深层次地纳入到现代社会中;另一方面,又理应对民族声乐中本就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部分进行大幅度的提升,让其作为民族文化的特色存在,从而使民族声乐可以区别于现代社会的其它音乐元素,保留民族声乐的特性。但无论是重构民族声乐的现代性,还是保留民族声乐的自身元素,都必须以追求民族声乐的内在人性因素为前提。民族声乐与通俗歌曲等流行大众文化的最大差别正在于其民族性和高雅性,因而,无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将寻求什么样的具体路径,其根本的对人性本质的追求是不变的轨迹。

2.社会变迁过程中民族声乐的演进逻辑

民族声乐的发展总体路径是对其发展方式的确定,而从不同的社会层面,民族声乐也有其在自身演进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逻辑。只有在该演进逻辑之下前行,民族声乐才可能获得良性的发展,而违背该演进逻辑的结果,必然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停滞或变异。具体来看,民族声乐的演进应遵循如下几个层面的逻辑:

第一,制度演进逻辑。社会变迁史主要是一部制度变迁史。纵观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似乎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制度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存在着丰富的仪式制度、活动制度、组织制度等正式制度,更是存在着难以计数的非正式制度。正是这些制度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当然,制度的变迁也必有其特定的逻辑。“国家-社会”研究范式表明,这些制度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虽然国家层面的制度同普通大众的日常社会生活相距甚远,但制度和生活之间始终是相互渗透的。[5]从自生自发的自然演变过程来说,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借助于音乐内部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实现,因此,民族声乐的演进需要借助于制度的推动来实现,其演进的基本逻辑为:民族声乐—内部产生制度—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由于该制度是内部经历自生自发机制而产生的,因此,该种制度基本能够实现对民族声乐的推动。该种逻辑表明:作为自生自发的自然演变过程,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实现有意识的制度化。从当前现实来看,制度的缺失也正是中国民族声乐遭遇瓶颈的原因之一。从外在力量推动演进的过程来说,制度对民族声乐的作用方式可能是促进的,也可能是抑制的,其演进的基本逻辑为:民族声乐—外在力量推动制度—影响民族声乐的发展。该种逻辑表明:作为外在力量推动的制度,并不能保证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倘若要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外在力量在进行制度建设的同时,需要提供明确的制度效果评判标准,为衡量民族声乐的优劣提供制度的保障。

第二,社会演进逻辑。事物的发展总是在社会中完成的,而对具有很强社会自发性特征的中国民族声乐的自我演进过程的考察,无疑也必须站在社会立场作出分析,尤其是其演进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联系的情形下,强调其演进过程作社会演进逻辑的分析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从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总体历程来看,其各个发展阶段始终与独特的社会组织群体紧密相联。首先,大多数的民族声乐都与本民族有关联;其次,大多数的民族声乐种类都已形成了一些比较稳定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声乐担负起了发展重任。尽管民族声乐并不完全由社会推动发展,但社会对其的推动力量却不可忽视。但是,与同样是自我演进的流行音乐相比,由于其受众程度及受众欢迎度上的差异,尤其是由于公众接受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上的差异,自然而然地使得民族声乐无法像流行音乐那样完全借助于社会自我演进和个人的自我发展来推动音乐的发展。因此,民族声乐必须遵循的一个社会演进逻辑是:应推动各种散乱的社会组织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最终形成力量较为集聚、形式较为统一的民族声乐社会发展组织,由这些组织来共同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

第三,文化演进逻辑。民族声乐的根基在于其所属民族。尽管如上所述,民族声乐日渐与民族脱离,而形成较为独立的民族声乐演唱形式,但任何的民族声乐艺术都至少可以归入民族文化的考察范畴。文化的变迁有其特定的规律,尤其是考虑到需要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分析文化的变迁,因此,文化层面的考察更是受到社会转型各种因素的制约。人类学大师博厄斯认为:“现存社会的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另一方面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6]他由此提出应研究文化变迁的动力条件。从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动力条件来看,中国民族声乐不仅因为其民族性而具有发展的价值,然而,其价值所在究竟为何,仍然属于有待探知的领域。由此可知,中国民族声乐必须遵循的一个文化演进逻辑是:应发展出符合民族声乐艺术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声乐,使其符合自身发展的动力条件,从而增强中国民族声乐自身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综合上述,本文认为,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一方面受到了中国剧烈动荡的社会转型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又进一步影响到了中国民族声乐自身的演进过程,使其陷入了诸多困境中。发展中国民族声乐,首先要求其发展路径应符合中国变迁社会的特征,在提升民族音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促进民族声乐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且,还要求其发展过程必须遵循制度、社会和文化的演进逻辑,形成明确的演进方式,从而实现中国民族声乐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泓茹. 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J]. 中国音乐,2006(4):141-144,148.

[2]祝真伟. 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管窥[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2):94-96.

[3]杨宜音. 人格变迁和变迁人格: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8.

[4]爱德华·希尔斯. 论传统[M]. 傅铿,吕乐,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6.

[5]陈超. “制度与生活”观照下的庙会音声变迁[J]. 中国音乐学,2011(2) :82-91.

[6]Boas F. Race, Language and Cultur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2:255.

Evolu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during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NG Danxiong,XU Qifei

(CollegeofMusic,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it is clear that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social transformation which has challenged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not only in the choice of ways of evolution but also in its smooth transition from a kind of traditional music to a modern on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should base on the current social background. With the full consideration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can be discovered, thus confirming its general path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hanges. Humanity in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can be highlighted by promoting the effects of humans and then it can be led to a more inherent and more spiritual state.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o follow the institutional, social and cultural logic in the evolution.

Key words:national vocal music; development of art; social transformation

(责任编辑周芷汀)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15)02-0116-05

作者简介:彭丹雄(1965-),男,四川成都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徐起飞(1968-),女,重庆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4-09-26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民族声乐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论农村家族的现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