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改善护生心理状态的效果研究

2016-01-14褚福柳王尉任赵玉明杨玉芹曹建琴

护理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生抑郁

褚福柳 ,王尉任,赵玉明,杨玉芹,王 冰,曹建琴

Study 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nursing students’psychological state

Zhu Fuliu,Wang Weiren,Zhao Yuming,et al(Dangqing Third Hospital,Heilongjiang 163712 China)



心理干预改善护生心理状态的效果研究

褚福柳 ,王尉任,赵玉明,杨玉芹,王冰,曹建琴

Study 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nursing students’psychological state

Zhu Fuliu,Wang Weiren,Zhao Yuming,et al(Dangqing Third Hospital,Heilongjiang 163712 China)

摘要:[目的]探索心理干预改善护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探讨提高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群体,运用心理测评和SCID访谈诊断,对筛选出的焦虑合并抑郁状态的护生共17人为干预组,实施团体和个体心理行为干预;选择焦虑抑郁得分最低且访谈诊断无焦虑抑郁的17名护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生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水平,并将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两组时间的主效应显著,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干预组在不同测量时间点的焦虑、抑郁分数变化显著,而对照组变化不显著。[结论]团体和个体心理干预相结合的干预形式可改善护生的焦虑、抑郁情绪。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生;焦虑;抑郁

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护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护生心理健康有利于护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调节自身状态,提高护患沟通效果及心理护理能力。但在护理教育工作中发现,部分护生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其人际沟通及护理操作能力等,对于其临床实习及生活造成一定阻碍。本研究于2013年─2014年对护生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焦虑抑郁量表对我校护理学院学生进行测评,筛选出焦虑抑郁分数高的护生进SCID访谈诊断,确定其存在焦虑抑郁心理后,选取自愿参加心理干预者17人为干预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4名,女13名,年龄18岁~22岁(18.68岁±0.91岁)。同时选取焦虑、抑郁分数最低且访谈诊断无焦虑抑郁心理的护生17名作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干预组17名学生分为两个干预组(一组9人,一组8人),两组的干预者分别为1名心理学教师和1名临床心理治疗师。干预形式为团体干预和个体心理干预相结合,强化干预时间为10周;团体每周1次,每次2.5 h,共10次;个体干预每人每周1次,每次50 min~60 min,共计10次。团体心理干预是根据被干预者共性问题进行干预,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团体成员在互动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促使团体成员学习建立新的认知与行为方式;个体心理干预是针对个体化和深层次问题进行个体干预。10次团体干预的主题是:①认识团体、相识、澄清期望、集体规范、签署协议;②提高机体凝聚力与参与度,认识自己的焦虑、抑郁情绪;③进一步提高团体凝聚力与参与度,认识自己的焦虑、抑郁情绪及行为反应;④和⑤为引导团体成员觉察自己的情绪,使其认识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⑥人生、家庭对个性的影响,进一步领悟焦虑、抑郁情绪产生的因素,检测情绪的变化;⑦学习情绪管理,学会处理情绪波动;⑧学会如何与他人默契相处;⑨接纳他人,为团体分离做准备;⑩放飞心灵,完善自我,结束团体。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干预前、干预5次、干预10次和干预后3个月追踪测量,以观察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焦虑抑郁的变化趋势。

1.2.2评价工具①Beck焦虑量表(BAI)[1],共 21个条目,评定学生被多种焦虑症状烦扰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总分反映焦虑状态的严重程度,采用4级评分,BAI总分≥45分判定为焦虑。②Beck抑郁量表(BDI)[1],共 21个条目,每个条目代表1个类别,并按严重程度以0分~3分赋值,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高,总分范围为0分~63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两组护生在不同时间点的焦虑抑郁得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在不同时间点的焦虑抑郁得分比较±s)   分

2.2两组护生焦虑得分在不同测量时间点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焦虑得分在不同时间点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3两组护生抑郁得分在不同测量时间点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3)

表3 两组护生抑郁情绪干预效果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讨论

3.1两组护生在不同时间点的焦虑抑郁得分比较表1结果表明,在焦虑方面,干预组在干预前、干预5次、干预10次3个时间点的焦虑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干预后3个月追踪测量的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焦虑程度的差异呈下降趋势,说明心理干预对改善护生的焦虑情绪有效,同时也证明干预的远期效应。在抑郁方面,干预组在4个时间点的抑郁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体来说,两组抑郁程度的差异随时间而呈下降趋势,说明心理干预对改善护生抑郁情绪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两组抑郁分数的差异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但干预组始终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干预组护生选择的是焦虑、抑郁分数最高,并且经过SCID诊断为有情绪问题的学生,而对照组护生的选择是焦虑、抑郁分数最低,经SCID诊断无情绪问题的学生,所以干预组的抑郁程度始终高于对照组可能是由于地板效应的原因;②有研究报道,人格特质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大于对焦虑情绪的预测,抑郁可能与人格因素更加相关,因此其抑郁情绪改变较慢[2];③本研究实施的干预方法针对抑郁的实效性可能较弱。因此,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延长强化干预时间(如12次、16次),或者进行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追踪测量,探索抑郁情绪的改善是未来工作的关注点之一。

3.2两组护生焦虑抑郁得分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趋势表1、表2表明,两组护生焦虑分数的时间主效应显著,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焦虑分数在干预5次和干预后3个月追踪两个时间点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表明在进行了5次的团体和个体干预后,干预组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在干预结束后3个月的追踪测量,干预组的焦虑情绪下降趋势显著,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对照组在4个时间点的焦虑得分变化不显著。说明团体干预和个体干预相结合的干预形式,对改善护生的焦虑情绪效果显著。表1、表3表明,两组护生抑郁分数的时间主效应显著,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干预组抑郁分数在干预5次的时间点有显著下降的趋势,表明在进行了5次的团体和个体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情绪得到缓解,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干预组在10次干预和3个月追踪的时间点上,抑郁分数虽然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在不同时间点其抑郁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干预组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均在第5次干预后有显著的下降,这种早期效果的出现是由于干预初期,被干预者因有所依托而有希望感,有机会宣泄自己的情绪、倾诉自己的烦恼,受到干预者和其他成员的鼓励、安慰,树立了信心,这种早期效果的出现多半是经过暗示作用而产生的[3]。干预中后期效果变化较缓慢,焦虑组直到强化干预结束3个月,才显现出干预的远期效应,这种远期效果的显著性是由于被干预者在干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经过反复强化得以巩固,往往属于人格上的变化,如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应对方式等,其效果维持得相对持久。然而干预组抑郁得分仅在5次干预后的下降趋势显著,干预的中后期下降趋势缓慢,在强化干预后的3个月追踪测量仍与对组组存在差异。在干预前情绪状态调查时,干预组17名学生的基线水平为14.47分±2.96分,而在干预后3个月追踪测量时下降到4.29分±5.21分,对照组选择的得分最低的学生,其基线分数为0.12分±0.33分。两组护生是处在两极状态的少数群体,在调查中,由抑郁分数最高者组成的干预组,即使经过有效的干预,欲达到理想的状态也是比较困难的。

4小结

以往很多干预研究大多采用单一的团体心理干预形式,而本研究采用团体和个体相结合的干预形式,每人分别进行10次,这样在团体干预有利于共性问题的解决[4],在个体干预中有利于个性和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因此本研究的干预效果相对理想。在心理干预中,干预者也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两个干预团体的干预者为高级职称的临床心理治疗师2名和心理治疗师2名,干预者共同拟定干预计划,并随时进行讨论和调整干预计划,因此干预者因素也是本研究取得理想效果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中采用团体和个体干预的形式,工作量大,引入临床心理治疗师来校进行工作,强化干预为10周,其成本效益的分析应予以考虑。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增刊):225-226.

[2]李杨,曹建琴,王鑫龙,等.医学生人格特征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3A):788-790.

[3]杨凤池.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8.

[4]何露斯,宋慧娜,张利,等.团体心理援助与个体心理援助在雅安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干预中的比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5):450-454.

(本文编辑崔晓芳)

收稿日期:(2014-08-13;修回日期:2015-01-11)

作者简介:褚福柳,副主任护师,本科,单位:163712,大庆第三医院;王尉任、赵玉明、王冰、曹建琴(

通讯作者)单位:163319,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杨玉芹单位:163712,大庆第三医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厅课题,编号:201333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06.023

文章编号:1009-6493(2015)02C-0706-03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护生抑郁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