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评价研究
2016-01-13肖永清
肖永清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一线及沿海城市的中小学都陆续开展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2002年八月教育部在北京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我国中小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指导性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发引得人们关注,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学习的指引。我国心理健康课程评价还处于发展阶段,并不完善。因此,对课程评价应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进行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研究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以有助于推动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顺利前行。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 课程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78-02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定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育人与育德”,它的价值体现在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界有如此的共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是指根据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价值指标判断,通过收集学生心理发展的信息,依据评价原则,运用专业的评价方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规划实施、标准、导向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实践活动和实施过程。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功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功能是指,通过评价的实施和完成,发挥评价的整体功用和效能,正确地认识、了解,充分地发挥、运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功能,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1)指向性功能
指向性功能,在以科学价值观为教育目标的价值目标体系中,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指引,并通过对评价实施效果的不断调控,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向目标接近。
(2)诊断性功能
诊断性功能是指通过评价,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结所在并提出解决建议。
(3)信息回馈功能
信息回馈功能是指通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向参心理健康课程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如决策者、教材编制人员、教学主体和授课主体提供反馈信息。
(4)激励反馈功能
激励反馈功能是指恰当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认同并积极参与到自身心理调控中。
(5)评价功能
评价功能是指评价可以成为甄别学生心理素质优劣的有效手段,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级。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原则,表现在既能体现出评价的核心思想,也符合心理健康干预活动的基本的要求,是实施评价的基本依据和准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评价者在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以事实为依据的态度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价。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去评价客观事实。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时,要尊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提高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4.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对待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认知水平的学生,应试用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
5.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评价,应符合主客观条件,评价实施体系以科学性和正确性为根本基础,尽量简化评价内容,放弃华而不实的内容,从而保证评价实施的可行性。
四、我国现有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方法是一种评价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评价完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要在符合自身特点的前提下,针对评价目标,制定并选用恰当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测量评价法
心理测量评价法是指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验量表,对受试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信息进行收集,测量受试者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诊断受试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存在哪些问题。心理测验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气质侧验、性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评价者运用心理测量法时,应注意:不能过分的迷信心理测验的结果,把测脸分数绝对化,应端正对心理测量的态度,既不能过佑计心理测量的效能。
(二)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法是质性评价方法,记录受试者的行为表现。他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受试者心理发展的过程。它详实地记录了受试者的行为、心理的成长历程。档案袋法突破了传统评价的局限,使受试者不再被参与到评价之中,为受试者提供一个能够判断自己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平台。
(三)情境式评价法
情境式评价法也属于质性评价方法。情境式评价法就是让受试者在实际生活或接近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中进行评价,使其在较为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表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四)协商对话式评价法
“协商对话式”的评价方法,它突出了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者身份。协商对话式应在多元的评价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
(五)发展性评价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应当重点研究并运用发展性评价法,发展性评价法的含义包括二个方面: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二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完善。发展性评价方法有效的结合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二者,它可以发挥二者的优势,同时弥补二者的缺陷。
五、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中的不足
1.首先,我国以往研究将思路局限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后效果的评价。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可采用平时心理作业和期末开卷验收,自我检测和他评两种方式” 、“心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心理机能的测量与评定,活动结果分析,产品分析,内省材料分析”,“心理辅导课程评价应权重学生对辅导课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积极参与”等提法,实际上都是局限于评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后的效果应采用何种评价手段与方法,显然,这是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混同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后效果的检验方式。
2.其次,如果只是片面的把国外某一评价理论照搬到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中。这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研究应包含的全部内容来说,是极其片面的,因为它根本不能真实并完全地映射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所应有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中、洋“水土不服”的结。在结合主客观现状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的某种评价理论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研究,可能会避免使研究陷入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泥潭。但是如何把握这个借鉴的程度、如何有效结合洋评价和中国主客观条件是需要大量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的。
3.最后一点,企图以概括性描述构建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评价系统来代替以实质评价为目标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不能够真实反映受试者心理水平的。因此在评价目标体系研究、制定过程中,强调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权重、评价标准等。做到测试结果有理可依,有据可查。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对此问题作出研究的少之又少,就算有一些研究的文献对指标项、权重的分配、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相关的叙述,如,指标设计方案有哪些、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哪些、标准应该怎样规定等。显然,那种仅仅是概括性描述的研究对实践工作是无法进行指导的,教师与学生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仍然缺少一个可供操作的评价尺度和标准来检验自己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这一点既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块短板,也为广大的心理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研究发展的方向。
六、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腾飞,更多的教育与实践的研究纳入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当中,心理研究及其应用越发得到注意,尤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纵观心理健康教育,其课程是教育实施过程的载体,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的指引。 我国心理健康课程评价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对课程评价的研究也在探索中进行,过程必然是曲折而又重复的,因此持续研究的必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应当在汲取前人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敢于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鲁保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模式简析[J].教学与管理. 2009(03)
[2]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J]. 河南教育.2006(05)
[3]徐美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05(06)
[4]董晓星,陈家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思考[J]. 教育科学研究.2004(06)
[5]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