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机制的构建——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1-09袁路妍

职教通讯 2015年2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机制的构建——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袁路妍

摘要:目前,许多高校学生在报考学校和专业时出现了“被选择”和“盲目选择”的情况,导致专业失配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及择业观。基于高职院校按专业招生及学生自己在专业选择上存在的局限,尝试构建基于专业方向自主选择的人才培养流程体系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方向动态选择机制,让学生自由选择与自我认知风格相匹配的专业方向,从而降低专业失配现象,提高学业成绩及职业期待吻合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方向自主选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

作者简介:袁路妍,女,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高职学生难以真正自主选择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采用按专业招生的培养模式,学生的专业选择在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确定,这一做法的结果,常常有近半学生进入不感兴趣的专业学习,而且入学后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和自由度不足,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身特长与所学专业不能很好匹配。有文献研究表明“在一个专业选择较为自由与开放的学校氛围中,学生们往往转向与他们认知方式相匹配的专业,这有助于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业成就;反之,则由于缺乏专业兴趣和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学习方式而厌学,无法获得相应的学业成就”。[1]因此,需要探索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良性机制,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专业选择环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够与专业更好的匹配。国内外一些知名高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美国七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专业选择一般在学生入校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按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模式,学生进入大学一至两年再确定专业”。[2]宁波大学方志梅等专家对“‘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提出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就是要赋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等各种教学资源的权利”。[3]这些通过延迟专业选择时间,赋予学生更多选择专业的自由和权利理念,为避免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的盲目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鉴于此,作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机制进行构建。

一、构建基于专业方向自主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专业方向选择路径畅通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原则、程序和方式。[4]针对按专业招生导致专业选择达成度偏低,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按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模式,其基本流程为:学生按类或试验班进人学校,先统一进行一学年或二学年的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学习;然后在第一或第二学年末,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对相关专业的认识,在学科大类中自主选择专业,学生专业选择后进人相关学院进行专业教育平台学习,然后在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根据社会需求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直至毕业。按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模式,通过延迟专业的选择时间,让学生在了解专业和明却自己专业兴趣之后在进行选择,能够有效姐姐专业选择达成度偏低的问题。而传统的按专业招生,虽然存在弊端,但对入学时就已明确自己专业兴趣的学生而言,能够直接进入专业学习无疑节省了大量时间,对于学制仅3年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为此,我们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综合了按专业招生和按类招生两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构建了基于专业方向自主选择的人才培养流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人才培养流程体系

总体上,本专业采用按专业招生,实施分层教学、分方向培养,并让学生拥有多次选择与调整专业方向的权利。专业方向的选择与调整采用“志愿+考核”的方式,专业方向之间能否调整要依据学生专业基础、兴趣、原有专业方向与新选择专业方向的相近程度。为了延迟学习专业选择时间、提升专业方向选择的自由度,第一学期的学习不分方向,主要完成人文知识与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支撑课程的学习。第一学期末可以自由选择四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随着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展,只能相近专业方向之间可以选择。

二、构建多层次选择空间的课程结构体系,提升专业方向选择自由度

课程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学的基本单位,专业方向的选择实质上是对课程资源的选择。“课程结构体系是单个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结的有机整体,是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系统”。[5]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方向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度。人的知识结构好比一个金字塔,一般来说,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是每个人必须拥有的;而同一个学科门类或相近学科门类中的专业通常具有一些共性的知识基础;专业领域越深入,知识就越专。基于这样的知识结构原理,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人文知识与职业素养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专业方向岗位适应性课程。并依据专业特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每个方向设定轴心课程体系。所谓轴心课程体系就是由学生必修的一系列梯级递进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拓展课程组成,形成的一个轴心状的课程体系。以轴心课程为主线,构建多层次选择空间课程结构体系(见图2),通过设定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支撑不同的专业技能学习。学生以学期为时间单位,根据实际的学习效果和兴趣,通过选学课程模块,实现专业方向的动态调整。

图2 多层次选择空间的课程结构体系

三、构建多渠道专业认知途径,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方向

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能否建立在对专业方向充分认知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是高职院校专业方向自主选择机制有效实施的关键。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有较清晰的整体认知”。[6]关于专业认知教育,国内外一些知名学校的做法是建立专业导师指导制度,为新入学的学生为其配其一名学业导师,学生与导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导师介绍各个专业的性质、特点、学科基础及主要的就业领域等。学生讲述自己的兴趣喜好、知识背景、学术能力,学业导师会根据每位新生的不同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建议,从而帮助新生选择目前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和专业,减少选择的盲目性。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特别是职业类院校的生师比严重偏低,导致专业导师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未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因此,专业认知教育应多渠道同时开展,形成合力,以增强专业信息宣传效果。

专业认知教育除了建立专业导师指导制度,还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1)构建专业网站,充分发挥网络宣传面广、自由度大、内容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一根网线就能随时随地对本专业的专业概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专业方向选择、竞赛成果、社会服务、学子风采有全面细致的了解;(2)开展专业认知讲座,有效进行专业认知教育,通常情况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展开。教师层面,由学院领导或专业教师对本专业建设目标、内涵、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相关岗位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做全面系统的介绍;学生层面,各个工作室的室长从第二课堂的职能,工作室成员的成长侧面介绍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内涵;(3)组织专业技能展示,进行形式丰富、贴近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为提高专业技能展示的有效性,从每个专业选择几名专业技能突出学生,让其展示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制作的典型作品若干,并随时为参展学生解答与作品制作相关问题。总之,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对各专业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后再进行选择专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忠诚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机制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构建基于专业方向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选择空间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多种有效的专业认知途径实现了专业方向自主选择机制的构建。该机制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开放、自由的专业方向选择环境,使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是建立在对各专业方向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是在明确自已专业特长和兴趣之后的理性选择,一旦选择发生变化也能够比较容易的改变专业方向,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兴趣与专业方向特点相匹配,提升了学生学业成就感和职业期待吻合度。但该机制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三个问题:(1)受资源条件限制,每个专业方向能够容纳的人数有限导致无法满足所有感兴趣的学生;(2)生多师少也导致老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引导不够;(3)专业方向选择的宽度不够,导致小部分学生无法行使专业方向自主选择权利。这些问题表明,如何构建专业方向自主选择的良性机制,还需要我们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作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邹艳春.认知风格: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心理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2(6):36.

[2]吕慈仙.高校专业自主选择机制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2(23):39.

[3]方志梅,赵伐,李慧仙,等.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宁波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71.

[4]谢石连,张弘,葛敏敏,等.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4(9):54.

[5]潘洪军.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4):116.

[6]毛芳才.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途径探究[J].高教论坛,2012(9):82.

[责任编辑秦涛]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