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腹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2例

2016-01-09牟亭亭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腹针天枢功能性

doi:10.3969/j.issn.1674-4616.2015.05.007

运用腹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2例

牟亭亭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430065

消化不良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1],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早饱、腹胀、上腹痛、恶心、呕吐及嗳气、烧心等,属祖国医学“痞满”、“嘈杂”、“胃脘痛”等范畴。

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运用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均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腹针疗法[2]是由针灸学家薄智云教授所创立的,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腹腔中有许多的重要器官,在中医学中,腹腔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与全身脏腑经络密切相连。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调整全身的经络脏腑气血,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研究[3]显示,全世界消化不良发病率为7%~40%,其中FD占消化不良的50%~70%,国内FD发病率达到18%~45%,占消化门诊的20%~40%[4],由此可见,FD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关于FD的发病机制尚不能完全明确,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可能与感染、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功能失调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在治疗上,该病缺乏特效药物,且难以根治,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并造成高额医疗费用,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负担。目前西医主要用吗丁啉、西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及对症治疗,在症状的改善及预防上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医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着特殊的优势,FD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笔者采用腹针治疗FD患者34例,并与采用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疗效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5年5月就诊于本院消化科的符合FD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过程中,治疗组脱落2例,占总数的2.78%,对照组脱落1例,占总数的1.29%。符合疗效分析患者69例。治疗组34例,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6±8)岁;病程3~72个月,平均病程(24.56±16.65)个月。对照组35例,其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4±9)岁;病程3~84个月,平均病程(22.98±14.45)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共识意见》(2010)[5]中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罗马委员会制订的“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6]。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FD的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③在治疗前至少15 d内未服用过任何促胃肠动力药,以及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④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符合以上4项的患者,方能纳入本项研究。

1.4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血管、肝、肾及消化、造血系统等的严重原发性疾病;②妊娠或计划在观察期间怀孕女性;③对针刺过敏或晕针;④有莫沙必利产品说明书中任何禁忌证。

1.5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腹针疗法。腹针针具采用薄氏腹针专用针具(带套管),规格0.22 mm×40.00 mm常规针刺组针具。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大横、双天枢,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双大横、双天枢均为中刺。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暴露腹部,用直尺准确量出以上穴位后,进行常规消毒,尽量避开毛孔、血管,将毫针通过套管迅速进入腧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用塑料筐盖在腹部(不能碰到针具),再盖上毛巾,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采用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商品名:新络纳,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p0031110),每次5 mg,每日3次,餐前30 min口服,连续治疗2周。

1.6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中药新药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分别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将主症(脘腹胀满)分轻、中、重度,分别记2、4、6分;次症(胃脘疼痛、嗳气反酸、饮食减少、疲乏无力)分轻、中、重度,分别记1、2、3分;无症状记0分。舌苔脉象不记分。按照[(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进行疗效评价。临床痊愈:积分减少≥95%;显效:95%>积分减少≥70%;有效:70%>积分减少≥30%;无效:积分减少<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8]。

1.7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34例中,临床痊愈14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35例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5.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在临床中,对该病多采用抑酸剂、促动力剂、黏膜保护剂及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等,但临床效果不佳,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造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

腹针疗法[2]是由针灸学家薄智云教授所创立,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特点,并且其治病范围广,涉及病症多,安全无痛、高效快捷,尤其对慢性病、疑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本次研究中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取穴:中脘、下脘理中焦、调升降,且兼主肺肃降;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四穴合用“以后天养先天”;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穴,有文献[9]认为其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并配伍腹部要穴天枢,天枢为大肠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对改善胃肠功能,消除或减轻胃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功效显著。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采用腹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体取穴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大横、双天枢,其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我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流程和指南[J].胃肠病学,2000,5(3):141-142.

[2]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3.

[3]GOH KL.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dy-spepsia in a multiracial malaysian populatio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6(Suppl 3):35-38.

[4]高晓阳,邱敏霞,黄虹,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与罗马Ⅱ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09-812.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45-1549.

[6]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61-765.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2002:139.

[8]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6):381-383.

[9]吴鲁辉.腹针疗法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7):62-63.

收稿日期:(2015-08-12)

doi:10.3969/j.issn.1674-4616.2015.05.008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22108217@qq.com

猜你喜欢

腹针天枢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尊敬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