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职数控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

2016-01-09王丽丽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数控专业

摘要: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结合岗位工作实际,经历了多年“改革—实践—再改革—再实践”过程,探索出了有效的方法,在农村中职数控专业建设改革中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农村中职 数控专业 问题及解决方法

农村中职数控专业的教学实训设备设施及师资力量等办学条件与城市中职差距较大。在学生实训技能培养上与城市中职生无法相提并论,这一点在历年来参加市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情况上可见一斑。这也反映出农村中职在学生技能实训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正视自身的不足、结合实际、尝试解决客观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

一、农村中职数控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强化技能实训的需要与教学实训设备短缺的矛盾

中职数控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机械加工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中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以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例,目前数控专业教学实训设备均为2007年购置,学校及地方财政暂时无力购置高品质的数控实训设备充实专业教学。加之学校实训机床设备数量少,按传统教学模式每台机床一节课要承担8名以上学生的实训任务,部分学生还没轮到动手操作已经下课了。

(二)教材内容陈旧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相脱节的矛盾

部分中职教材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实践技能与企业实际岗位无法同步,形成“学非所用”的情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

(三)传统教学模式与工学交替教学实训的矛盾

传统的“2+1”教学模式,即中职生学制三年,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全部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全部在校外企业实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由“学生—员工”角色变换突然,部分学生不适应企业而无法完成实习任务,造成社会就业竞争能力较差的情况,多数学生放弃了本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从业。

(四)教学模式滞后与提高人才质量培养的矛盾

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虽然针对部分问题做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但大多数课堂教学受到了实训设备及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限制。形成下述情况:课程内容全部按照传统教学计划照本宣科,开设课程散、学习内容杂。课程安排与义务教育课程表类同,专业实训课时间不集中,一周仅安排一到两次课,每次2小节80分钟,效果较差。实训时间少,学生实训成品完成率低,学生自我成就感较差,对专业的兴趣降低,教学管理难度增加,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低。

二、探究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制定专业三年规划建设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通过赴企业及兄弟学校调研学习,制定了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三年规划,明确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有一定文化素质、能熟练地进行简单零件的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有较强的数控设备操作能力及生产管理能力。

(二)研制校内、校外“两种教学改革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任务驱动、学训交替、实训周”的教学模式改革,突出职教特色。2012年秋季,我们实施任务引领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周期为一年半。确定数控1201班为教改“实验班”,采取5—6人小组式教学模式。2013年秋季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学训交替实训周”教学活动,以开瓶器、传动轴等小项目任务引领,借鉴“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对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重点培养数控技术人才实践操作技能,突出了中职校的教育特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校外联合企业及兄弟院校建立“工学交替、资源共享、共同培养”的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工学交替教学实习“2+1”模式为“1+2”模式。根据自治区教育厅文件《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要求,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2+3”中高职贯通办学,提高办学档次。并且与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南宁高级技工学校等兄弟学校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借助兄弟学校力量强化学生技能实训效果,借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以企业岗位需求标准为依据,与中山甬微集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等联合制定《农村职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训交替“实训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数控专业技能大赛培养方案》等多个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工学转换的“时光隧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为企业岗位能力所必需的技能,提高了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及就业能力。

(三)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融合能力提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

1.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整理汇编了一套明确的岗位工作能力标准体系。通过企业调研汇编了《数控专业行业职业等级国家标准》《企业对数控操作人员要求的岗位标准》各一套。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使企业岗位与学校专业教学改革有效融合,以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2.按照企业岗位工作能力标准体系及岗位名称确定职业能力课程。将企业岗位生产能力、素质能力、意识能力标准与中职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目标相融合,确定7门核心课程。确定“钳加工、车工、数车工、数铣工”四个岗位为专业主线课程,再根据主线课程的专项能力要求确定辅助专业及文化课程的开设。

3.按照职业成长历程安排专业实训能力主线课程。按照数控专业学生职业成长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设计制定中职生在校两年共四个学期的实训能力主线课程安排:第一学期《零件钳加工》,第二学期《零件普通车床加工》,第三学期《数控车编程与模拟加工》,第四学期《数控铣编程与模拟加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建设校企及兄弟院校共同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加强了与企业、兄弟院校的合作,努力形成以“强化技能实训,培养企业所需的一线熟练操作工”为目标的合作育人长效运行机制。以此来优化和提升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给“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交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全面保障。

5.形成“个人、小组、教师”共同参与的三维评价模式,制定学生就业岗位能力提升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1)建立“项目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严格按照专业预期建设目标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有效结合进行评价。

实训结束后学生必须认真填写《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数控模具专业组实训报告》,小组长和教师共同记录好《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数控模具专业实训周考勤登记表》。学校再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作品,进行多元化评价,即学生自评、成员互评、小组测评,并教师点评,适当请企业人员参评等综合评价。给定小组成绩及个人成绩,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及个人予以奖励。(2)形成科学、有效、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实践技能目标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达80%以上,参加全区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进入B组前5名;实践产品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动手操作率达90%;实训开出率达95%以上;实践能力目标包括毕业生85%以上能达到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企业满意率达到95%以上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3]王屹等.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设计[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自治区教改项目《CBE能力本位下中职数控专业“双轨制”教学改革的探索》成果之一,主持人:王丽丽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数控专业
信息化教学技术在中职数控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构建培养环境,提升我校数控专业教学的职业能力
数控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数控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中、高职数控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数控专业机械加工教学侧重点探讨
以数控专业为例谈中高职课程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