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诵读与古诗词学习

2016-01-08程立旺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诵读学习关系

程立旺

【摘 要】在并彩纷呈的优秀文化中,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一直闪耀着灿烂而独特的光芒。叶圣陶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中学生想要学好古诗词,并非难事,反复深入地诵读,了解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想象古诗词描绘的情景,理解古诗词传达的情感,鉴赏古诗词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关键词】文化;古诗词;诵读;学习;关系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古代的诗词歌赋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无数名言佳句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却令人担忧。不少学生都不知道温庭筠是谁,也想象不出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更体会不了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境界……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对这些古诗词的作者知之甚少,对他们“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凝练却气象万千”的诗词不感兴趣呢?

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对学习古诗不是很有兴趣,仅仅是因为学习上,甚至是考试上的需要而被动地接受它。究其原因:

一是古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与当代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那种思想上的“代沟”,而且很难去跨越;

二是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不安,更喜欢直截了当,简单易懂的“快餐文化”(比如:《阿呆》、《阿衰》),而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语言隐晦委婉、情感含蓄的古诗词;

三是没有学习欣赏古诗词的良好环境,周围的同学都在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电视剧。自己要是看古诗词,就很可能会被同学视作“异类”、“怪物”,也就缺少了平时与周边同学交流的“共同语言”……种种原因形成了一种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的氛围,致使他们学习起来事倍功半,更不用说理解和掌握了。

虽然中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古诗词兴趣不大,但若问起他们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那肯定有学生会有印象,甚至还会给你唱上几句。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不少歌曲用古诗词填词,更多的则是嵌入了古诗词的元素。比如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直接演绎了李煜的《相见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众多宋代名家的经典作品;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则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经典诗句,改编为“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同样是词,为什么作为流行歌曲就可以脍炙人口,而出现在书本上的却让学生感到头疼呢?

首先是由于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流行歌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不同时代的特征。

其次,歌曲能够更简洁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情变化,例如《老鼠爱大米》中“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非常直接地表露了一种炙热的情感,而不像《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那般含蓄委婉。

再次,流行歌曲经过现代媒体的快速传播,可以做到同一时间各地都能知晓,并且进行传唱。再在电视、广播中反复播出,再难的歌词都会上口吟唱了。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要学好古诗词,并非难事。早先的诗歌就是从劳动人民的劳动歌曲中搜集、提炼而来的,而宋词原本就是从歌曲中分化出来的,其他诗歌也都极具音乐性。流行歌曲是优美旋律、动感节奏、感人情怀的结合,人们觉得一首歌好听,通过不断重复,熟悉了歌词内容,理解了歌词的情感,逐渐就可以做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了。因此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古诗词可以借鉴流行歌曲的流行元素。

一是反复诵读。诵读不同于背诵,诵读强调的是读,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难的古诗词,经过反复的诵读、咀嚼,也能或多或少懂得它的含义,这就迈出了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这也是流行歌曲能朗朗上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次反复。

二是深入诵读。深入诵读是要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作者的心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诵读及诵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诵读得法,有助于学生欣赏古诗词里面优美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对诗词的赏析能力,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古诗词这种文学形式,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自己一边读一边体会,方能理解得透彻,体会得深刻。教会学生正确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要教会学生理解古诗词特殊韵律和内容含义的方法。所以,诵读时还应注重以下几点:

(1)诵读是要带节奏、韵律、平仄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旋转,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节奏方面,训练学生学会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形式。例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押韵则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使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美。

(2)诵读应是带着想象的。古诗词言简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轻风舞细柳”,之“舞”,“淡月失梅花”之“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教师就是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美,以及“月辉映照大地,与梅花相映成趣”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或词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的愉悦和欣赏的享受。古诗词传达着作者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凭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飞雪、千山披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3)诵读应是带着情感的。诵读时应引导学生的情感投入,使诵读进入声情并茂的境界。古诗词是“缘情”而作的,所以训练学生诵读时,就要把诵读技巧与对古诗词意境的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和环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出古诗词的意境。只要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古诗词的特有境界,探得真谛,得到启发。比如李白写的《赠汪伦》浪漫而热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诗词,从节奏韵律、画面想象、情感领会方面去诵读,体会他们的诚挚友情,古诗词还何愁难学、难掌握?

应特别注意,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是十分必要。但学生诵读古诗词又不能仅限于课堂,因为那样学习是极其有限而被动的。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作者智慧及其人生经历的结晶和写照,都凝聚了文化的积淀。因此,古诗词的学习还应该延伸到语文早读课,更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古诗词,让自身沐浴在传统文化中,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可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如国学朗诵比赛),由此营造校园内学习古诗词乃至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这就创设了一个学习古诗词的大环境,对建设精神文明校园也有事半功倍之效。

正因为如此,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作为语文教师。要上好古诗词课,就必须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积极备课,提高自身素质,厚积而薄发,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范读好一首哪怕只有一分多钟的古诗词,教师都必须做好准备——熟悉这首古诗词作者的背景材料,研究这首古诗词表达的意境,探讨范读时的节奏、停顿及表情等,缺一不可。做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古诗词时。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受到优秀古诗词的感染,并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所感染,提高他们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愿意主动去接触、去感受古诗词,把课堂的45分钟扩展到课外的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才能真正达到学习、鉴赏古诗词的目的,从而终身受用。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入诵读,使学生能够了解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想象古诗词描绘的情景,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情感,这是古诗词鉴赏的必要准备。没有对上述的用功,鉴赏也就成了无稽之谈。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斯曾经说过,“文学鉴赏是开着许多窗户的一幢房子……”学生要想顺着窗户鉴赏古诗词,如果不知如何开窗,鉴赏古诗词也就无从谈起。借助于流行歌曲的元素,为学生指明如何打开古诗词学习、鉴赏的窗户,或搭建一个开窗的平台,这也许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所期许的。

猜你喜欢

诵读学习关系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