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01-08何运莲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创新思维语文教学

何运莲

摘要:作为语文这一门普通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工具学科,教师应该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大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有培养这样的人才才能对现代化语文信息及时正确地、全方位、多渠道地吸收理解运用,并且迅速、灵活、创造性地处理运用,而这样的人才必须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70-02

"创新思维之父"德博诺博士(Edward de Bono)提出的著名观点就是将创造性思考和把思考作为技能直接教授,而他提出的创新思维能力,即innovative thinking,其中,innovative(创新)这个词,反义词是derivative(派生的,无创意的)。从字面解释,派生,意思是一枝同源,既然同源,必无创意。所以,创新思维能力,意即是彻底改变思维方向、思维方式的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想就此问题谈一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1.加强学生逆向思维心理训练,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学生思维心理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大胆创新。

1.1 通过课文学习进行训练。例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提问"最严厉的'三味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吗?"大多表示不值得。理由是"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象征,不值得歌颂,应该批判。这时,笔者就让学生阅读"第二次行礼时"到"博学的人",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段话是褒还是贬。有的学生马上醒悟是赞扬先生的。于是又因势诱导:"先生是封建制度的宣传者,但是他在执教中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例如'有戒尺不常用',这就表现了他的进步与开明,可以赞扬。"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如此一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于分析事物的两重性是逆向思维训练,再如教《皇帝的新装》一文,让学生讨论:(1)故事中的人物谁最聪明,谁最愚蠢?(2)皇帝大臣是否愚蠢,为什么?经过讨论,皇帝大臣并不愚蠢,只是因为他们昏庸虚伪才造成他们的愚蠢。讨论中逆向思维活跃,讨论的结果,主题明确而清楚。

1.2 指导写作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例如上完《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把皇帝在大臣们簇拥之下游行之后的情况,写一篇后续。并要求学生把皇帝写成更加残酷的人物形象或者表现皇帝有所悔悟。结果有一部分学生以此发生了逆向思维,写出皇帝由于此次所受欺骗及羞辱。回宫后,痛定思痛,励精治国,变成了一个令人敬重的皇帝。

2.加强思维能力培养,调动思维积极性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的"五大解放",以上论点的根本要以就是强调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家思想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1 捕捉思想火花,激活思维能力。任教的班上有一些学生,语文成绩并不是很好,上课时反映的也并不活跃,但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偶尔也会闪烁智慧的火花,有时笔者就会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亮点,打开思维之门,激活思维潜能。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2.2 加强能力训练,重点培养"三性"。首先是思维的敏捷性。敏捷的思维偶尔也会生来就有,但大多都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训练这种敏捷性。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其次是训练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再次是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对事物的认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教学中,对于课文的主旨,或者结构,或者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质特征,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鼓励质疑与讨论,培育创新思维萌芽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提问就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在教学《木兰诗》时,笔者鼓励学生提问,一个学生的提问很独特:"诗中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难道木兰12年没洗脚吗?古代女子是裹脚的呀!"表扬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花了一周的时间,终于在《陔余丛杂》中查到:躬足"条目":躬足,始于南唐宫中,有一窈娘,喜欢打斜足,宫女学她,到了宋朝才流行民间。而木兰生于南北朝,距北宋有370多年的历史,显然不裹脚。学生听了这解答,提问的积极性更高了。

同时,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根据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论、辩论,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讨论中,教师不应过早评论,过多限制,应该允许有不同意见,互相补充争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营造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刺激学生大脑把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进行发散思维的激发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创造之萌芽的温床,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语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

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笔者在教学中,以此为原则,尊重学生主见,变讲堂为学堂,变讲授为启发,变一言为群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蓝天中展翅翱翔,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创新思维语文教学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