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浆Fg与TOAST分型及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
2016-01-07戴海琳,王丽,胡磊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浆Fg与TOAST分型及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
戴海琳,王 丽,胡 磊,赵凤丽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TOAST分型)中各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72例作为病例组,按TOAST分型标准分为五种亚型,无神经系统疾病的同期住院择期手术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不同亚型间及与对照组间Fg水平的差异。病例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分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评价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明确血浆Fg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 心源性脑栓塞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Fg水平高于小动脉卒中组、其他明确病因组、病因不明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Fg可作为心源性脑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的监测指标。重度神经功能损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Fg水平明显升高,Fg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纤维蛋白原;神经功能损害
中图分类号:R74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12.031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12-1438-02
通讯作者:赵凤丽,E mail:97392353@qq.com
收稿日期:(2015 01 17)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市第二医院(河北保定071051)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复杂,不同病因在治疗、预后及预防方面有所不同。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The 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按病因进行卒中分型的标准,由Adams等[1]在1993年用类肝素药物Org10172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时制定的,信度高[2]。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即凝血因子Ⅰ,直接参与凝血过程,还参与介导血小板聚集反应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3]及有力的预测因子[4]。因入院早期明确TOAST分型比较困难,本研究旨在观察血浆Fg水平能否作为初步提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的血液指标,并通过研究血浆Fg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为治疗、病情评估及指导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1月—2009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2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111例,女61例,30岁~82岁(59.5 岁±11.5岁)。所有患者均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在72 h之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经头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选择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史的同期住院择期手术患者5 0例作为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34岁~81岁(60.5岁±11.8岁)。病例组及对照组均需除外周围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妊娠、外伤、感染、尿毒症等,且患病前1个月内未使用影响Fg药物。两组年龄和性别构成、家族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研究对象视经济情况尽量完善以下检查以明确病因,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心动图、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动脉超声等;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血脂、血糖、肾功能、血凝四项等。
1.2 血浆Fg含量检测 两组患者于入院当天以专用抗凝管采集肘静脉血2 mL,标本在37℃,3 000 r/min离心15 min。采用凝血酶法(Clauss法)测定血浆Fg含量。应用广州赛尔凯科技有限公司牛凝血酶试剂,日本产SYSMEX CA 15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在测定过程中,应用标准质控血浆监测测定过程。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和数据经Excel录入, 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先进行一般资料的频数分布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TOAST分型 病例组共172例,按TOAST分型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心源性脑栓塞型26例(15.12%),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5例(20.35%),小动脉卒中型60 例(34.88%),其他病因明确型20例(11.63%),原因不明型缺血性卒中31例(18.02%)。
2.2 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浆Fg水平比较(见表1)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浆Fg分别为3.27g/L±1.04g/L和2.87 g/L±0.70 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46,P=0.012)。
2.3 病例组不同亚型间及与对照组间Fg水平的比较
各组间两两比较,心源性脑栓塞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F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小动脉卒中组、其他明确病因组、病因不明组F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心源性脑栓塞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与小动脉卒中组、其他明确病因组、病因不明组F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心源性脑栓塞组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F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4 缺血性脑卒中血浆Fg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 病例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按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为轻、中、重度。重度组与中度组、重度组与轻度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表1 病例组不同亚型间及对照组Fg水平的比较(x±s)
表2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患者Fg含量的比较(x±s) g/L
3 讨 论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比例达75%~80%。明确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对其治疗及预防均可提供重要参考。因此,如果能通过对血液标记物的测定来协助提高入院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分型的准确程度,将对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
3.1 血浆Fg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病例组血浆Fg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浆Fg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近年的研究结果相似[5]。
3.2 血浆Fg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TOAST亚型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源性脑栓塞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Fg水平与对照组、小动脉卒中组、其他明确病因组、病因不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心源性脑栓塞组与大动脉粥样硬型组Fg水平差异不明显。小动脉卒中组、其他明确病因组、病因不明组及对照组F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Yamaji等[6]对76例心源性脑栓塞后死亡1个月内患者的尸体解剖发现,心耳处血栓有大量Fg。Tanne等[7]研究认为Fg水平是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继发卒中的重要预测因子。心源性栓塞病因中,尤其存在心房颤动与冠心病者,激活凝血的程度明显增加[8],而血浆Fg是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成分之一。故考虑高水平的血浆Fg是心源性脑栓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前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9],而Fg比其他炎症因子更早出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密切相关。且随着Fg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显著上升[10],Fg本身及其降解产物不仅会打破内皮细胞纤溶平衡,导致局部微血栓不能及时清除,损伤内皮细胞,促进胆固醇对血管的浸润损伤[11],还可通过血管内皮钙黏蛋白介导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炎症细胞浸润,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12],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的发生。
3.3 血浆Fg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 胡玲玲[13]根据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中国人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一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为Fg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直接关联。而本组资料使用NIHSS量表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所得出的结论同样显示重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Fg水平明显升高,表明Fg水平的升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一致,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从而用于评估预后,该结论与国外文献研究结果一致[14]。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TOAST各亚型之间血浆Fg水平存在差异,Fg可作为心源性脑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的监测指标,控制Fg水平对预防及治疗上述两型缺血性卒中可能获益。Fg可为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Adams HP,Bendixen BH,Kappelle LJ,et al . Classification of subtyp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 Stroke,1993,24:3541.
[2] 周衡,李菁晶,王拥军.缺血性卒中TOAST亚型分析的信度检验[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825 827.
[3] Knuiman MW,Folsom AR,Chambless LE,et al .Association of hemostatic variables with MRI detected cerebral abnormalities: The atheroscler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J].Neuroepidemio, 2001,20:96 104.
[4] Bots ML,Elwood PC,Salonen JT,et al .Level of fibrinogen and risk of fatal and non fatal stroke.EUROSTROKE:A collaborative study among research centres in Europe[J].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02,56:114 118.
[5] Kang K,Chu K,Kim DE,et al . POEMS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ischemic stroke[J].Arch Neurol,2003,60:745 749.
[6] Yamaji K,Fujimoto S,Yutani C,et al .Is the site of thrombus formation in the left atrial appendage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cerebral embolism? [J]. Cardiology,2002,97:104 110.
[7] Tanne D,Benderly M,Goldbourt U,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and the risk of stroke among partic-i pants in the bezafibrate infarction prevention study [J]. J Am Med,2001,111:457 463.
[8] 李牧蔚.脂蛋白(a)与血栓形成[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4):253.
[9] Sabeti S,Exner M,Mlekusch W,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f-i brinogen i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J].Stroke,2005,36:1400 1404.
[10] 卢锡林,吴婉玲,黄永青.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7,34(5):251.
[11] 曹勇军,吴延华,刘春风.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对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tPA和PAI 1表达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6267.
[12] 张艳林,曹勇军,刘春风.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9,17:5356.
[13] 胡玲玲,顾俊泉.血尿酸、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微循环,2007,11(4):259.
[14] González Conejero R,Fernández Cadenas I,Juan A,et al . Role of fibrinogen levels and factorⅧV34L polymorphism in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stroke patients[J]. Stroke,2006,37:2288 2293.
(本文编辑郭怀印)